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由著名元曲语言研究专家王学奇教授苦心孤诣、惨淡经营的《元曲选校注》(以下简称《校注》),历经十几载,几易其稿,终于以其完全崭新的面貌问世了.这不仅在古籍整理上,而且在文化史上亦是一件值得大喜大贺的事在此,我们向王学奇教授表示最为衷心的祝贺.  相似文献   

2.
元曲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也是《汉语大词典》的重要词语来源。元曲词语的考释,可以校正《汉语大词典》对元曲中个别词语释义的不确和补充漏收的义项。  相似文献   

3.
《元曲选》是一部元代的杂剧选集,语言生动活泼,口语色彩浓厚,其中ABB结构丰富发达。对《元曲选》第一册中的ABB结构进行穷尽式考察,共收集到173例。按其结构形式可将其分为四类:述补式、陈述式、并列式和重叠式。探讨ABB结构中BB的性质,发现:BB的虚化程度存在差异,BB虚化程度越强,A的聚合范围越大。《元曲选》中ABB结构之所以如此丰富发达,与元曲的发达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元曲被动句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5年4月,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臧晋叔选编的《元曲选》,共收杂剧100种。观其曲文和宾白,可发现有些语法现象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不尽相同。与其他近代汉语语言材料相比,《元曲选》的被动句,有着明显的特点。本文特根椐语言统计学的精神,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元曲的被动句。这是我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5.
《商洛学院学报》2017,(1):36-42
《元曲选》作为元明时期的语料,既反映元代的语言特征,又有明代的语言成分,判定《元曲选》宾白语言是元代语言成分还是反映明代语言特征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以《元曲选》宾白出现的52例"好不X"语法格式为考察对象,结合文献考证与统计比较方法,鉴别其时代特点,发现《元曲选》宾白13例"好不X"格式是明代语言成分,39例"好不X"格式出现次数及否定式与肯定式比例接近于时代相近的语料《西游记》与《古今小说》。  相似文献   

6.
五月十六日,河北师院召开会议,宣布元曲研究室成立.元曲前期的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尚仲贤和李好古等三十六名作家都是河北人.再者,正定又是仅次于大都(今北京)的元曲活动中心,白朴等人就长期在这里从事元曲创  相似文献   

7.
王星琦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词曲和古代小说戏曲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及相关教材。著作中影响较大的有《元曲艺术风格研究》、《元明散曲史论》以及《元曲与人生》等。《元曲艺术风格研究》是系统、深入探究元曲艺术精神与风格特色的专著。全书由“绪论”、“上篇”(杂剧篇)和“下篇”(散曲篇)三部分组成。“绪论”重在宏观把握与理性探究;上下篇则是微观探索,互相间也有交叉,重在占有充分史料基础上作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前正是语文类各专业学员撰写毕业作业的紧张阶段。为了指导好毕业作业的写作,本刊组织刊登了《我们是如何搞毕业作业的》、《谈谈如何修改毕业作业》两篇经验指导性文章和崔鹏同志的一篇论文《元曲崛起探源》并加以简略评点,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戏曲研究者通常批评臧懋循《元曲选》大量删改元杂剧,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元曲选》所载元杂剧与元刊本比较,在情节、思想内容、人物、曲词等方面,差别确实很大,而将《元曲选》所载元杂剧与早期明刊元杂剧比较,虽有差异,但并不太大,有的甚至完全一样。所以,如果说《元曲选》对元杂剧有所修订,这种修订也应该是在之前明刊本基础上的修订,而非直接取于元刊本。因此,臧懋循“师心自用”改订元杂尉之说实属臆断,《元曲选》同元刊本杂剧不同处应当看作是明人的集体作为。  相似文献   

10.
元曲是一代文学的代表,河朔则是元曲诞生的摇篮.元曲当日在河北城镇极为流行,而真定,即今河北省正定、石家庄一带,则是中心之一.元代的真定地区极其繁华.《马可波罗游记》一书曾描述过该地区人口兴旺、商业繁荣、城市发达的情况.据《元史》卷五十八记载,当日真定路有十三万四千九百八十六户,二十四万六百七十人.卷九十四记载,该地每年上交商税高达一万七千四百八锭三两九钱.无论从人口的兴旺、还是从商业的发达情况看,真定都是仅次于元国都——大都地区的第二个繁华中心.在这样一个繁华地区,自宋、金以来歌舞就很兴盛.南宋著  相似文献   

11.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爱国者,他的富有特色的楚辞体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学的另一个源头,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无独有偶,在西方有一位对西方文学具有重大影响的文艺家朗基努斯几乎和屈原生活与同一时期,他创作的文学理论作品《论崇高》,描述了伟大作品必备的五大特点。对照两者的作品和理论就会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朗基努斯对崇高的描述竟然与屈原作品不谋而合。屈原的作品正是朗基努斯笔下崇高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代,屈原批评成为文学批评的焦点,观点纷纭而论争激烈。但汉代的屈原批评所遵循的模式则是一致的,即围绕着《史记·屈原列传》所开创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两个维度而展开,历史形象适用于总体上阐述屈原文学创作情形,也就是作者论;文学形象则表现为有关屈原作品内容的批评,即作品论。屈原自我塑造的文学形象,给汉人提供了多重阐释的空间和可能。屈原之外,汉代赋家本身已不再为文学批评所关注,这与汉赋不同于屈骚的“实”而采取“虚”的创作倾向有关。汉代赋家游离于汉赋作品之外,并没有为文学批评提供再度阐释文学形象维度。  相似文献   

13.
贾谊《吊屈原赋》首用骚体哀悼屈原,其创作模式影响了两汉作家的文学创作;他从自我的政治遭遇出发,与屈原达到了精神上的高度共鸣;他首吊屈原,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历时性的文学阐释,开创了后世作家"吊屈"创作主题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4.
依照现代学术话语,元曲是散曲与杂剧的总称,从“曲”的层面看,作为合乐而唱的“韵”文学,杂剧与散曲均可归属于诗歌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元代的文学语境,从当时文人的视角观察,散曲与杂剧仍有明显的区分,散曲可归为“乐府”的范畴,杂剧则归属为“传奇”、“院本”一类,它们不仅各有其独立的艺术生命形式,甚至称谓也不尽相同。明代以来,散曲与杂剧的观念发生了微妙的衍变,散曲逐渐与杂剧并称为“元曲”,与元代文人固有的“曲”的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元曲”的称谓及观念作细致的梳理.以彰显杂剧与散曲的渊源流变与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立名传世观,虽然是在屈原死后的200余年到司马迁及以后的文学家笔下才有明确、完整的表述和尽情的发挥,但作为一种观念却早在屈原出生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屈原对我国立名传世的传统文学观念的形成和确立,起了继往开来的关键性作用.屈原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除了他特殊的人生遭际、丰富而深刻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高度的文学素养之外,更主要的是他在政治斗争失败之后,迅速构建了他立名传世的文学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自觉地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6.
屈原之死,汉代以来学者多认为其死于自沉。后之学者或申之、或驳之,莫衷一是。而据史籍所载,"自沉"多是后人对先秦士人或直士之死的一种褒义性指称,大多并无实证。而从楚辞文本本身与相关楚地出土文献来看,屈原最有可能是死于医学上所谓厥心痛一类的疾病,也就是《惜诵》"背膺片半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所指疾病。而这种疾病的症状在屈原的作品中也可以得到相应的佐证。比较而言,屈原死于厥心痛较之于其自沉于水更吻合于文献所载。而这一结论,不仅有助于揭开屈原死因之谜,并且对于其作品的理解以及其部分作品真伪的考辩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沅陵龙舟竞渡是为了祭祀苗族先祖盘瓠,它远远早于祭祀屈原的龙舟竞渡。屈原在《湘君》、《东君》等诗中曾对沅陵龙舟进行过激情的描写,说明沅陵龙舟竞渡起初跟屈原毫无关系。让沅陵龙舟竞渡与屈原人事相关联的人是欧回和刘禹锡,他们使得沅陵龙舟竞渡原始巫祭色彩注入了爱国的新思想。沅陵龙舟竞渡拥有四个世界之最。因此,将中国传统龙舟竞渡的故乡定于沅陵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8.
“原型批评”家认为“艺术作品不是某个艺术家凭空创造,而是传统的产物。”沈从文和屈原都属于楚文化作家,沈从文在创作中受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必然和屈原的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从《九歌》中探询翠翠们的身影。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是五四时期最有成就的反封反帝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两面伟大文化旗帜之一。郭沫若从传统中走向现代,因而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郭沫若反思和继承传统文化。不但深受古典传统学养的滋润,追求自然物象的天人合一。还承传了屈原的战斗精神,并利用文学样式宣扬屈原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20.
元代后期重要散曲作家张可久,其作品数量居于元一代散曲诸家之首,且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作为一代曲家,张可久散曲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但其主导倾向则表现为清和雅二层面.本文即拟从这两个方面切入,对张可久散曲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