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山皮影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杰  王春斌  刘飞 《寻根》2003,(5):55-62
皮影戏也称作“影戏”、“灯影戏”、“土影戏”,是我国民间戏剧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民间布老虎     
民间布老虎倪宝诚虎是凶猛的野兽,被尊为“百兽之王”《说又·虎部》载:“虎,山兽之君“虎.在历代的别名除“山君”外。还有“於菟”“李耳”“大虫”“寅兽”“斑子”“封使君”等虎人们惧怕它又崇拜它人们惧怕自然界的虎;但在观念形态中.又敬仰虎的勇猛,奉为保护...  相似文献   

3.
埙文化探微     
盛夏,在宁夏回族聚居的农村里,你不仅可以听到那清脆悦耳的柳笛声,而且还能听到那婉转悠扬的哇呜声。哇呜叫“泥箫”,江南地方叫“小梨喽”、“呜嘟”、“小喔笛”等,它是一种用黄胶泥做成的民间乐器。古代叫埙,史书《聂氏三礼图》中描述埙的形状说:“凡六孔,上一...  相似文献   

4.
在宁夏回族人民中间,流传着许多自娱性乐器。别看他们的外观简陋,但奏出的乐曲却十分悦耳动听。这些乐器制作简单,学起来也很容易,但他们却有着上千年的久远历史,蕴涵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感情。一、口弦幽曲动心扉口弦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自娱性乐器,在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中都有流传。中国黎族人称为“口方”,纳西族称为“响笛”,高山族称为“嘴琴”,赫哲族人称为“空康吉”,印第安人称为“口号”。(北史)卷95中说:“用竹为簧,群聚鼓之,以为音节。”(皇朝文献通考》中说:“以铁为叉,中置一簧,鼓之成音”。古文献记…  相似文献   

5.

  挽面在潮汕一些地方被称为“开脸”“界面”“修容”等。“挽”在潮汕方言里是拔的意思,“面”是潮汕人对“脸”的称呼。
  挽面这一独有的潮汕民间生活习俗出现始于何时,今难以考证,有一说它在清朝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根据潮剧《苏六娘》中的剧情,“杨家乳娘对苏六娘说:‘修容择在寅时,簪花择在卯时。’”可见,挽面这一民间生活习俗在明代就已出现。  相似文献   

6.
性——爱之链,生之桥,在生活中很当紧,在艺术上也很永恒。问题是,有些永恒的东西,比如东西方名著,实际上一般读者很难看得进去。而对爬山歌、信天游这类民间的东西,直到今天,电视上天天演,酒桌上天天唱。说过时够过时的,男的穿双牛鼻鼻鞋,女的梳条大麻花辫子;说土也够土的,土得连几辈子没出过山上过学的农民,你一念一唱,他们都懂个透彻明白。可是这种过时的东西,大家都喜欢她。当地人喜欢就不用说了,连那些听不懂当地方言的,看了写下的文字也喜欢;听不懂歌词的,听着曲调也喜欢。成了一种跨行业跨地域的“常胜艺术”。北京那些文人朋友,听说…  相似文献   

7.
关于传说     
传说的概念,一般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传说概念,是把一切以口头形式表达的散体作品都包括在内,凡是民间口头上传传说说的东西,都可以列入。从民间艺学的观点来看,实际上就是神话、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总和。因此。我们就常常遇到象“神话传说”、“传说故事”这样一些连用的术语。狭义的传说概念,则是把传说与神话、故事加以区分。凡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那些口头作品,可以算是传说。  相似文献   

8.
对90年代文学批评的一种描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骏涛 《东方文化》2001,(1):103-110
对90年代中国大陆的学批评,近几年坛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攻讦的、维护的,低调的、高调的,悲观的、乐观的,说什么的都有。攻讦不在少数,几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其主要观点有三:一日学批评“缺席”说,指的是学批评衰颓了,在真正需要批评的地方,却不见批评家的参与,学院派批评家“胜利大逃亡”了。  相似文献   

9.
听说的事情不能全信晨光编译“你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是英语中被滥用最多的话。几百条谚语已被人们接受而成为民间的常识,但有许多确是绝对错误的。下面这些民间常识,哪些是正确的呢?1.饭后不能游泳一小时这条常识半个世纪前已开始被人们接受了。当时,美国红十...  相似文献   

10.
郭新生 《寻根》2002,(3):16-19
每年阴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河南淮阳都要举行大型的祭祖活动“二月人祖庙会”,“泥泥狗”就是庙会上的民间祭物。“泥泥狗”造型古朴,刻绘幼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民间深受喜爱,被专家、学称做中国古代化的“真图腾”、“活化石”。  相似文献   

11.
《周易》“经”、“傅”与儒、道、阴阳家学缘探要黄克剑一《易经》中的易道1.《易》并不像郭沫若所描述的那样:剥去“神秘的衣裳”後,留下的只是“一个原始人在作裸体跳舞”。它确实从未脱去一个东方族类的童年的天趣,但正是这份天趣持久地滋养了一种浑全而富有渴望...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艺是以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为奋斗目标,并为这一目标服务的艺。在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包括人们的艺观在内的整体价值观念.发生了激烈的震荡。关于学艺术的功利观。既是艺的基础理论,也是艺的应用理论,并成为历来国内外理论界争议最大的核心阀题之。可以说任何美学家、艺理论家都不能回避这一敏感而实际的问题。从西方亚里寺多德的“净化”、“宣泄”说、柏拉图的“神之依附”、“迷狂”说、贺拉  相似文献   

13.
儒商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栗子 《华夏文化》2002,(4):11-12
“王若曰”是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一种格式,常常被译为“王如此说”或“王是这样说的”,或者认为“若”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但笔者认为“王若曰”是一种固定格式,它的出现一定是涉及到王朝大事。“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  相似文献   

14.
几年以前.以“陈健、黄敬飞、老翘”等为代表的几位在滇中民间被称为“歌王”的民间山歌艺人录制了他们个人的山歌碟片.碟片一投放市场.便在民间产生不小的轰动.大街小巷的音像制品店都摆着他们的歌碟.农村山乡.只要有影碟机的农家.大都在播放他们的歌碟.一时间在滇中民间掀起了一股山歌热.随后一些民间花灯艺人又相继推出了一批自编自演的花灯歌舞和花灯小戏.也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从而形成了二十一世纪初滇中民间一道民间歌舞艺术的风景线.成为当今民间艺的一个亮点.与用云南省地方方言配音录制的“开心蒙太奇”相映成趣.成为云南省音像出版业的重头戏之一。  相似文献   

15.
“学”从字源上来讲,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专家认为“学”字,“当从爻取义兼声”(徐中舒《甲骨文辞典》),是个会意字,篆文作“斆”字。许慎《说文》:“斆,觉悟也。从教,冖。冖,尚矇也,臼声。学,篆文斆省。”段玉裁《注》,认为“学”与“教”在古人乃是一事之两面,常相混用,既然“学”本身已经包涵有自觉与觉人,即学习与教人的双边活动,  相似文献   

16.
选择     
一日.与朋友闲暇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其中一位朋友.问我:“你说,一个人在世上,最难的是什么?”我略一思考,脱口而出,“是做人”!他看着我.微微一笑摇了摇头。接着说:“是选择!”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三曲”(Sankyoku),并不是三首曲子,而是一种日本古典器乐演奏的艺术形式。这里的“曲”是指乐器,简单地说,“三曲”就是三种乐器进行合奏的意思。三种乐器中.筝和三味线是固定的,第三种乐器是胡弓或尺八。  相似文献   

18.
圣彼得堡素以古城著称。这个城市的名字看似简单,实则蕴涵着一种多民族性。它由3种文字组成:“圣”是拉丁文,意为神圣的;“彼得”是荷兰文,指其奠基者彼得一世;而“堡”是从德文的“城市”一词演化而来的。据俄罗斯现存宫廷日报记载:现在彼得堡的这块土地,原是蛮荒之地,遍布沼泽、泥潭和莫测的深渊。当年的俄皇彼得一世雄心勃勃,决心在这块地理位置颇为重要的不毛之地建造一座美丽的城堡,以震慑北疆的邻居。俄历1703年5月16日,他铲下了第一锹土,为该城奠基。很快,城堡建成。彼得一世恐怕地处偏远,人们看不见它,便下令在其周…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神话是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原始人类万物有灵观念下无意识的集体信仰,是原始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生活的结晶。可以说,神话就是原始时代的“人话”,体现着原始人类的文化精神。那么,神话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文学,特别是与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马克思说过:“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这就是说,神话是民族文化之根,又是文学家族之源。而神话与小说的关系,正如鲁迅所说:“现代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这“一班研究文学史者”的看法,固然尚有争议,但探讨神话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民族性格的哲学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忍”、“让”、“和”、“不争”。我们从民间的许多格言中即可窥其一斑。比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宁受胯下之辱”;又如“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再如“先让一步,然后到手”,“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它们表现的是一种尽可能息事宁人的忍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