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新青年》宗旨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他主编的《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的《通信》中写道:“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此后至今,史学界的大量文章和专著都以此为据,认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在开始时并没有针对当时人们最关心的现实政治问题,即反对袁世凯的帝制阴谋,进行直接的鼓动”,“把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分割开来”了。对于这种观点,我们认为有商确的必要。首先,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时表示这个杂志宗旨是不批评时政,是因为他所指的政  相似文献   

2.
刘半农先生是中国新诗运动初期,最早的几位播种者之一。远在民国七年(一九一八)正月,在陈独秀、胡适主编的《新青年》四卷一期上,便出现过他的新诗。该期《新青年》一共刊出了三位作者的白话诗,他们是胡适(四首)、沈尹默(三首)和刘半农(二首)。这具有历史性的九首作品,乃是中国“新诗”这个新文学形式的第一次出现。根据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五日《人间世》杂志十七期“纪念刘半农先生特辑”的文字显示,刘氏之试作白话  相似文献   

3.
《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专为批评时事、发表政见、策动政治革新而创办的小型时政周刊。《每周评论》同人对1919年南北和议持怀疑态度,不相信它能够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而视之为南北特殊势力的"分赃会议",同时亦可窥见这一时期陈独秀思想转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后的第一件事,是物色北大新学的领军人物。他的好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汤尔和向他推荐了陈独秀,并将十余本《新青年》杂志交给他。他翻阅了《新青年》杂志后,马上决定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月薪300元,并立即徒步前往前门外煤市街的旅店拜访陈独秀。1905年,蔡元培和陈独秀曾在上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人物。无论是中共党史,中国政党史,近代政治思想史,还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教育史,戏曲史,文学学等诸多学科都要涉及到他。而要研究中国现代的报刊编辑史,则更不能不研究陈独秀了。他主编《新青年》影响之广大、之深远,是空前的。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一文中对陈独秀有过一个中肯的论价,他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  相似文献   

6.
对一代名刊《新青年》历来学者做出了种种解读,通过对杂志具有的一种语境的分析,认为《新青年》在陈独秀的带领下,以青年为中心构建杂志,对其潜移默化地输出杂志同人的政治诉求。由此认为《新青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份政治刊物。  相似文献   

7.
鲁迅写于六十年前的一篇佚文《美术杂志第一期》,今天重新和读者见面了。这篇短文发表在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版的第二号《每周评论》上,是该刊“新刊批评”栏的第一篇文章。《每周评论》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正式创刊,由李大钊、陈独秀主编。《美术杂志第一期》是鲁迅应陈独秀之约所写的一篇“评介新刊”性质的短文。陈独秀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十四日致周作人的信中说:“周刊已批准,定于本月二十一日出版,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时期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刊物。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更名《新青年》。一九一六年底移至北京出版。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鲁迅等人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早期提倡民主与科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的教育思想试析许成人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人。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打出“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开展了以反对封建思想文化为目标的新文化运动。1917年...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陈独秀在1915年创刊《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时之所以远离政治,转而面向青年,是受政治环境所迫。其实,从民初书业竞争背景来考量,《青年杂志》是按照群益书社定位于"学生杂志"的要求创办的。办刊伊始,陈独秀的办刊方针受到一定限制,出版商的策划成就了《新青年》,锁定了明确的读者对象,埋下文学革命的引线,为其成为一代名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创办、主编《新青年》杂志,提倡“民主”、“科学”;在“文学革命”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在与封建复古派不妥协的斗争中,在新文学的创作实践上等方面所作了的突出贡献,肯定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先生为《新青年》所写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那篇文章的时候,他说《新青年》犯了两大“罪案”。第一是拥护“赛先生”(science科学);第二是拥护“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可是那时的陈独秀对“科学”和“民主”的定义却不甚了了。所以一般人对这两个名词便也很容易加以曲解。  相似文献   

13.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月刊),从第二卷起改为《新青年》。1917年1月,陈独秀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陈独秀仍任主编。1920年初,编辑部又迁到上海。同年12月,陈独秀到广州,此期间由陈望道负责编辑部工作。该刊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由瞿秋白任主编,在广州出版四期,再次休刊。从1925年4月起为不定期出版,1926年7月停刊。  相似文献   

14.
王得后 《中学教育》2005,(10):40-42
2005年是《新青年》杂志创刊九十周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第二年1月改名《新青年》,年底迁到北京。1922年休刊,生命不过短短的7年,真是英年早逝,呜乎哀哉。但它当时曾经名动中国,得到青年的热烈赞同;也遭到“八面非难”,主编陈独秀不得不在1919年1月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这种非难,今天依旧不绝于耳。甚至加以引发“革”浩劫,割断民族传统的天大罪名。但纪念它的也大有人在。而我,觉得实在值得庆贺。  相似文献   

15.
《新青年》是“白话文学运动”的主要阵地。作为现代传播媒介,《新青年》对现代文学特别是“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无论是编读互动性栏目的设置,陈独秀等人对现代传媒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还是基于“新青年”同人崇高品性的杂志可信度的提升,都为白话文的成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我们经常见到的中共一大会址照片,那所房子是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哥哥家。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发起小组在渔阳里2号陈独秀的家里正式成立,李汉俊为这个组织起草了纲领。11月,陈独秀接受陈炯明的邀请到广东担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委托李汉俊代理上海小组书记,并将《新青年》杂志交给他和陈望道主编。  相似文献   

17.
一、现代文学概述 1、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上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小说《狂人日记》,宣告了一个崭新文学世纪的开始。自此,中国文学发展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毛泽东的回忆:"《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相似文献   

19.
冬去春来,物转星移,已是五四运动六十五周年了。“五四”年年讲,今年又该讲些什么,使当代青年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呢? 一五四运动是一个爱国运动,又是一个文化运动。爱国运动爆发在1919年,而文化运动在“五四”前四年,即1915年,就以《青年》(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标志而兴起了。当时的文化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青年》杂志的创办人陈独秀,是以法国的启蒙运动为模式的,他想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走完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到法国启蒙运动的路程。《青年》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 Jeunesse”,就是法语“青年”的意思。国内一些著  相似文献   

20.
一、现代文学概述 中国文学现代部分主要讲授的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余年文学(1917年——1949年)的发展情况。对于概述部分主要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1月和2月,在《新青年》上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