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邪教"法轮功"问题被国际化是有其深刻的国际政治背景的.某些西方国家对"法轮功"的支持与其"西化"、"分化"、"弱化"中国的一贯政策一脉相承.邪教"法轮功"的反动性是其得到西方反华势力支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最大的政治,也是一个国家经济能否得到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因涉及台湾问题仍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是目前我国政治时事的一大焦点和热点。除了台湾问题外,我国的边疆如新疆、西藏、西南等既涉及民族关系问题,又关乎边疆开发问题,这些都是每年高考不可回避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最大的政治,也是一个国家经济能否得到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因涉及台湾问题仍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是目前我国政治时事的一大焦点和热点。除了台湾问题外,我国的边疆如新疆、西藏、西南等既涉及民族关系问题,又关乎边疆开发问题,这些都是每年高考不可回避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一个有确切含义的政治概念,统一相对分散而言,多民族则是该地域内若干不同的民族均隶属于这个国家来管辖,它的形成既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也是曲折的历史过程,而且始终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制衡。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公共空间问题是一个重要相关变量。多民族国家围绕公共空间进行政策设计时,就产生公共空间政治。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的公共空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公共空间具有民族文化符号承载性和政治社会化功能。由于公共空间在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越来越多的国家试图通过公共空间的象征符号强化国家身份,或者为公共空间重新命名,让文本、口号和地名的使用占据公共空间的核心,或者通过公共建筑强化国家认同,通过视觉冲击强化政治效忠。由于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的公共空间与传统、认同以及权力有着密切的关联,又有助于政权的稳定性与统治的合法性,因此,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的公共空间政治的特点表现为两种不同的路径:其一是文化民族主义路径;其二是整合主义路径。虽然不同国家对于公共空间政治的路径选择不同,但实现国家认同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也可以在本国历史与传统的基础上,重视"符号"以及由符号建构而成的意义,借鉴他国的公共空间政治社会化模式,在"差异性"与"统合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与缓解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包涵了丰富的国家理论。蕴含双重维度: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对于当代国家治理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结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新境界。必须警惕国家虚无主义思潮和国内外各种反华势力的"入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8.
建设当代中国政治文化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想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浪潮下探究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构建目标,必须先要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梳理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构建目标形成一个合理定位即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应该是民主政治文化、法治政治文化、公民政治文化有机统一的复合型政治文化。只有形成这种适应中国国情的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才能使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获得延续生命力,并跟得上国家治理现代化伟大实践的步伐,进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如火如荼地进行。  相似文献   

9.
论语言政治     
古今中外不乏语言政治的实例,特别是许多国家在立国之初非常重视语言政治建设.语言的统一或分裂与国家在统一或分裂的问题上有着复杂的联系,并非简单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但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在这方面表现在语言政策上,一般要求采取谨慎的、稳健的语言政策.语言政治涉及语言的经济利益和贵族意识,语言对政治社会化也有一定的影响,语言政治对社会变革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国家利益视角看“一边倒”外交政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原则是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是美国 的反华政策严重损害了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其次是与苏联结盟有利于新中国国家利益的 实现。任何外交政策的制定都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一边倒”决策是在当 时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做出的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李平 《天中学刊》2023,(6):16-22
新时代公民的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是内在统一的关系,爱国主义体现了公民国家认同的基本要求,公民国家认同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条件和鲜明特色。爱国主义教育是增进新时代公民国家认同的有效举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为重点,以公民国家意识为核心。同时,借助重大政治仪式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增进公民国家认同和爱国情感的重要举措和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10世纪之后形成一个统一的帝国,在中国国家内部出现两大层次分明、又相互包容的势力系统,一是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国家政权势力,一是具有实际操控力的地方管辖势力。无论是以联盟为基础的夏商周时代,还是秦汉之后的中央集权时代,地方上的权威势力一直并未真正被中央政权统摄。在具体事务方面,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各司其职,除非常时期外,互不侵犯。夏商周时代地方上的宗族血亲势力一直延续到秦汉及以后的朝代,代表普遍性利益和普遍性原则的中央政权非但没能消灭地方势力,为了减少统治成本还积极利用地方血缘宗亲势力这一"政治资源"。而地方权威或势力集团为了争取到国家政权的更多支持,或者是为了谋求更多的"合法"地位,也需要"联合"中央政权,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央权威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3.
我们经常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这一说法,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大体上是可以接受的,但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却是不完全正确的,应当给予分析和研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中国从一开始并非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是由单一民族、局部统一的国家而逐渐形成为一个多民族、全国统一的国家的。但就“中国”这一概念来说,其含义就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国”这个词的含义,也是不断变化的。它最早出现于周代文献的记载,离现在已  相似文献   

14.
入世促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将催生成熟的市民社会,这铺垫了法治的基石;入世促使中国政治体制的完善,将架构规范的政治国家,这指向了法治的核心.在入世的背景下,在外部力量的冲击和内部力量的涌动下,中国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趋于成熟与完善,并且两者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即两者之间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既是对抗的,也是合作的;既是制衡的,也是配合的.入世推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这两个轮子互动前进,中国将在这种背景下步入法治之路,走向宪政之巅.  相似文献   

15.
我们经常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这一说法,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大体上是可以接受的,但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却是不完全正确的,应当给予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弗朗西斯·福山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对人类社会政治秩序进行探寻,将国家、法治和负责制政府视为现代民主制度的根基。福山分别对中国强国家模式和欧洲强社会模式进行了论述,认为现代政治秩序的基本走向是强国家与强社会的有机统一,实现国家、法治和负责制政府的相互融合,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时期是“大一统”观念的孕育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夏、商时期,王权与专制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孕育和初步的发展,天下一统的朦胧的政治理想已开始初露端倪。历代王朝对邑外的持续不断的开拓,初步奠定了一统国家的地域规模。西周王朝所开拓出的疆域,奠定了以后历代中原王朝统一的政治地理基础;同时,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田土、四田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战国时期,郡县制政体下分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及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逐步统一,将中国早期国家的结构形式推进至早期单一制阶段。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国家的本质在于国家的统一性和国民文化的同质性 ,公民国家的本质在于法制国家的民主参与和公民资格。农民革命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创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使国家主权获得了独立和统一。可以说 ,没有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就没有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从建设民族国家转向建设公民国家必将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由于中国的农民革命在初期是一种政治动员型革命 ,容易导致权力高度集中 ,难以形成公民社会 ,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只有在宪法精神下 ,营造强社会、强法制的国家政治架构 ,努力建立和谐的公民社会 ,才能发挥人民对政府监督和制约作用 ,最终实现现代公民国家。  相似文献   

19.
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的统一国家经历了夏商二代的邦联式统一、周代的分封制统一和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制统一这样三个阶段、三种模式;与西欧中世纪由外族入侵而形成的统一国家迥然不同。其中,周代君主分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政治学意义的行政体制,对于维护和促进周代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曾起过巨大作用。将周代分封制比附为西欧中世纪封建制从而否认周代国家的统一性而将秦王朝作为中国统一国家开端的传统见解是不妥当的;按照是否实行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来论定国家是否分裂与统一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分封制、中央集权制是国家行政体制问题,而统一与分裂则是国家领土主权问题,两者性质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20.
夏国锋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3):17-19,24
文章试图粗线条式地勾勒清末之前、清末及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变迁图景,其隐含着秉持了现代国家建构是对中国乡村社会政治结构变迁的一个外来主导力量的前提假设,即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必然导致乡村政治结构的变化。描绘了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如何改变乡村政治结构及带来乡村政治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