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半鲁相请     
张爱勤 《广东教育》2006,(11):68-69
鲁、曾、暖这几个字看起来很容易写.但是学生真正写起来却容易出错.主要原因是他们常把这几个字中的“日”写成了“目”。我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常帮学生改正,但却避免不了它们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比如将“风景旧曾谙”抄过默写过几次之后.“曾”字的“日”字底还是会被他们写成“目”字底。  相似文献   

2.
最好的礼物     
黄韶平 《班主任》2010,(12):58-58
那天中午,学生们正在安安静静地上自习,我像往常一样坐在教室后面批改作业。一个学生突然冲过来,大声说:“黄老师,有人在窗台上写了骂您的话。”我一愣,忙站起来,走过去一看,果然,窗台上有一行钢笔字,写的是“黄邵华去死吧”(“韶”字错写成了“邵”字)。看着这熟悉的字体,  相似文献   

3.
在我所教的高三班,有几个学生作文本上的字都写得歪向一边,而且又不约而同地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我觉得这种字很难看,问他们为什么会写成这样,他们说是跟我学的。我再看看自己的字,果然和他们一模一样。他们的字可算得“衣钵真传”。于是,我很惶恐,也颇有点自疚,下决心临帖练字,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终于纠正了这种“歪风”,把字写端正了。因此,我便  相似文献   

4.
以前,我在上数学课时,为了方便起见,习惯于把一些字随便简化,例如:把“数量”写成“(由攵)(?)”,把“解”字写成“觧”字,把“答”字写成“荅”字等等。学生年龄小,模仿性强,在做数学应用题时,不少学生最后写答案把答字也写成“荅”字,一本课堂作业本上连续出现几十个“荅”字,造成了不良后果。我认识到作为  相似文献   

5.
学生习作的批改 ,应找准学生写作中存在的普通性问题 ,分门别类 ,突出一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我总是在学生眉批和总批中打()让学生填写 ,效果颇佳。1 选择填空。对有些常写错的字 ,如 :“武”、“展”、“丧”等学生常多写一撇 ,我把正误两字同时写出 ,让学生在()内打 或打×。2 组词填空。不少义近形近的字往往容易写错 ,如“惨死”误写成“残死” ;声相同的也易写错 ,如“再来”误写成“在来”等等 ,可将他们并列写上 ,让学生重新搭配在()内组词。3 成语填空。成语中有很多意思相近的词 ,学生把成语张冠李戴的现象经常出现 …  相似文献   

6.
晚上,妻在批改作业,她把一个作业本摊到我面前。这是一个小学一年级孩子写的日记。这天,妻布置的作业是用“最”字说几句与亲人有关的话。这孩子的第一句话是:“我最爱妈妈。”第二句话———“我最()爸爸!”原来写好的字又擦掉了,仅留下一点难以辨认的痕迹。用括号把感情隐藏起来,只有那又粗又长的感叹号,表明感情是多么强烈。妻想在括号里帮他填写一个字,我说:“这个字,他是不敢写还是不会写?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字?应该把准了他的脉。”于是,我与妻拜访了他“最爱”的母亲。他的母亲给我们讲述了他们家的故事。她和孩子的爸爸G原来是大学…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六年级的语文教师 ,在批改作业中 ,我发现不少学生的字写得很漂亮 ,而且有些学生的字居然超过了我。这时我才忽然领悟了唐代文学家韩愈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真正内涵。我为学生的进步而感到欣喜和自豪。可我转而又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写字方面怎么能落后于学生呢 ?除非他们以后……想到这里 ,我忽然灵机一动 ,为什么不和学生比试比试呢 ?于是 ,我要求学生认真写作业 ,我自己也认真备课。每个星期利用班会课 ,把我的备课簿和学生的作业本放在一起展览 ,比一比谁写的字好。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 ,没想到学生的作业变得格外工整…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日趋严重。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样去指导学生纠正错别字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一、以讲故事来加深印象我们可以通过讲一些与之有关的故事来加深对一些形近字的印象。例如:“肺”和“沛”两个字,由于受“市”字的影响,很多学生常把“肺”和“沛”两个字中的右边写成“市”,针对这一现象,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不久前,有一位名叫××沛的年轻干部去世,很多单位和个人来为他献花圈,在所有花圈中,只有一个花圈上他的名字被写对,其余的都把“沛”字的右边写成“市”,于是我让学生猜,写…  相似文献   

9.
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出现错别字是有规律的:有的是属于多一笔或者少一笔;有的是同音字、形近字混淆;有的是偏旁部首搞错了。但是,根本原因就是对字形、字音、字义记得不牢。这样,我就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办法帮助孩子记忆。歌诀法。如“切”字,孩子容易写成“土”字旁,“分”字容易写成“人”字头。我就编成歌诀: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切”字七刀是横着写,“分”字八刀是竖着写。孩子常分不清“自己”的“己”、“已经”的“已”和“巳时”的“巳”,我就编成一句口诀:巳满已半己当底,以此帮助孩子分清这三个字在写法上…  相似文献   

10.
汉字形体复杂,书写难度大,因而容易出错。出错包括两种情况:错字和别字。错字指把字写得不成字,如把“含”写成“含”、“丧”写成“丧”、“染”写成“染”等。对初中学生来说,书写中真正写错字的情况也有,但不太多,常见的倒是写别字。写别字是指把甲字写成乙字,如“欣赏”写成“欣尝”、“眨眼”写成“贬眼”、“脉搏”写成“脉博”等等。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常见的别字及其产生的原因。写别字的原因非常复杂,这里我们只能就大致情况,作粗线条的分类:形近致误;音近致误;义近致误;音形义相近致误。  相似文献   

11.
今日,翻阅《课堂写真集》(我把自己的教学日记美其名曰“课堂写真集”),发现我在教《暖流》一课中“滕王阁”的“滕”这个生字时,对三届学生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法,收到了三种不同的效果。前年教“滕”,我先是工工整整地把它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强调:不要将此“滕”写成彼“腾”。批改完作业,发现全班62名学生有27人将此字写错,错误率达43.5%。其中,多数是把“滕”写成了“腾”,小部分是把“滕”字右下的部件写成了“水”。过后,我反思这么多学生出错的原因,觉得是自己上课强调、比较得不好,加重了学生的前摄抑制,使学生对两个字产生了混淆…  相似文献   

12.
半鲁相请     
鲁、曾、暧这几个字看起来很容易写,但是学生真正写起来却容易出错,主要原因是他们常把这几个字中的“日”写成了“目”。我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常帮学生改正,但却避免不了它们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比如将“风景旧曾谙”抄过默写过几次之后,“曾”字的“日”字底还是会被他们写成“目”字底。为了帮助学生纠正这个错误,我特意请学生到黑板上默写,结果学生还是写错了,于是我把错误的字圈出来后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姓曾的和一个姓鲁的读书人,他们平时都喜欢咬文嚼字。一天,姓鲁的对姓曾的说:“曾兄,明天我‘半鲁相请’你到我家。”姓曾的人心想:你是有名的吝啬鬼,你也会请客?于是姓曾的人马上就答应了。第二天,姓曾的人早早就来到鲁家,姓鲁的人请姓曾的人坐在天井上晒太阳,晒了几个小时后,姓曾的人肚子饿了,终于忍不住问姓鲁的人:“鲁兄,你请我来干什么?”姓鲁的人说:“我昨天不是讲清楚了吗?我说‘半鲁相请’,我的‘鲁’字上面是鱼,下面是日,日就是太阳。我是请你享受下面的半鲁,也就是‘日’字,我请你来享受日光浴啊。”姓曾的人听了差点晕倒。当他大汗淋漓地回到家时,他的妻子问他:“你怎么那么热?”姓曾的人说:“鲁兄请我晒了半天太阳,我心里暖空空的。”...  相似文献   

13.
储存与贮藏     
“储”与“贮”这两个字可以通用,即“储存”可写成“贮存”,“贮藏”也可写成“储藏”。只是在习惯上,“储蓄所”不写“贮蓄所”。我发现,高中生物教材里都用“储”,而在动、植物教材里,都用“贮”。这可能与教材编写者的年龄有关。老先生习惯了写“储”。新秀才接受能力强,摒弃了“储”字用“贮”了。“储存”与“储藏”词义有所不同,前者是把钱或物存放起来,暂时不用的意思,强调暂时存放;后者强调藏,不论时间长短。比较高中生物新老  相似文献   

14.
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写字这项基本功,我常常在那些字写得工整漂亮的作业本上写上一个“A”。但许多同学对这个“A”不以为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学生的写字水平一直没有大的提高,我为此苦恼不已。一次,我批改作业,突然灵机一动,改变了以往的做法,我没有再写“A”,而是在作业的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一个春秋,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在十余载的教育工作中,与学生相处的过程里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尊重学生。做到师生平等学生年龄虽小,可他们与教师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教师不仅是授业解惑的师长,吏应该是学生赖以信任的朋友。记得有一次在语文课上,在写“勇”字时,我把勇字下半部分的“力”写成了“寸”字。  相似文献   

16.
最近,看了一些学生作业本,发现教师的批改,在写字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一、写繁体字。这种情况多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师,他们习惯按小时写的繁体字写,如“讲”写成“講”、“听”写成“聽”“读”写成“讀”等,可是给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7.
晚上,妻在批改作业,她把一个作业本摊到我面前。这是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写的日记。他只会根据老师的意思,写很简单的句子。这天,妻布置的作业是用“最”字说几句与亲人有关的话。这孩子的第一句话是:“我最爱妈妈。”第二句话,“我最( )爸爸!”原来写好的字又擦下去了,仅留下一点难以辨认的痕迹,用括号把感情隐藏起来。只有那又长又粗的感叹号,表明感情是多么强烈。妻想在括号里帮他填写一个字,我说:“这个字,他是不敢写还是  相似文献   

18.
王艳青 《考试周刊》2011,(62):96-97
多年来,给学生写评语似乎仅见于学生的学籍卡和学生手册,以及语文老师在学生作文中的眉批与尾批。数学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原来最常用的是“√”“×”,右上角打上一个分数.最后写两个字“更正”。近来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些老师将批改程序改进为“√”“?”,右上角打上一个等级.最后写三个字“请更正”。改进后的批改作业法,  相似文献   

19.
在东滩初中视导时,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上错别字比较少。他们究竟是怎样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的呢?听老师们说:“要想学生少写错别字,教师自己必须先注意,要把正确的字教给学生,教师写错了,学生也会跟着写错。”这话很对。我们在别的学校就看到过这种现象:语文老师在黑板上把“欺骗”错写成“期骗”,学生在笔记里也就写成了“期骗”;物理老师把“电量”写成“电(?)”,学生的作业里也写了“电(?)”。东滩初中的校长告诉我们:“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语文老师要注意消灭错别字,语文老师也的确做了不少  相似文献   

20.
实习开始阶段,我批改作业时把对号、错号打得大大的,发现书写了草的作业,就狠狠地批上“不认真”几个大字。我满以为能引起学生重视,可是收效不大。我就拿着作业本找学生,教育他们做作业要认真,养成好习惯。几个敢讲话的小同学翻了翻作业本说:“老师,我们做作业不认真,可你写的字也叫我们难认呀!”我听了有点生气,但仔细一想,是啊,自己不止,怎能正人。我赞许同学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