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能力,需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发现式教学法,注重再创造动机的激发,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再创造能力或使学生进行再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教学,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学,让探究性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因此教师应该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对教材再处理和再创造,使学生更容易认识问题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3.
课堂上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把教学过程变成引导学生进行“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做”数学。  相似文献   

4.
教师应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运用富有成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富有成为可能,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作者从四个方面谈了在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从而提高学习能力,这就是新课程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7.
孔丽娜 《考试周刊》2011,(16):78-78
现行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如何充分发挥教材中例习题的教学价值是中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探究思考,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复习课教学,教师应重视课本中例习题的延伸,恰当运用典型例习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来谈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1.
促进知识的动态生成,就是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来学习,力求通过学生自主积极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思维成果经过再创造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成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学习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遵循课程载体,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使学习数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点和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如何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椭圆的定义与方程”一课,执教教师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创新了本节课的教学方式.用数学短剧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椭圆的起源,由此串起了本节课的知识链条.通过设计五个教学环节,使教学流程自然合理.运用课堂翻转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遵循课程载体,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使学习数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点和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如何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新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掌握自行研究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也强调“发现学习”的重要性。数学家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师范大学曹才翰教授指出"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在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引导学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等方面起着关健的作用。本文就课堂教学阐述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中的“再创造”应是教师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数学现实”,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模拟性地创造各种运算法则,或是发现相关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因为数学学习是学生基于个人的“数学现实”,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等“数学化”的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活动;而且,解决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最主要形式,本质上就是探究活动中的“再创造”过程。下面笔者结合课改实践中的经验,就数学课堂实施“再创造”教学的策略谈一些肤浅体会,以期抛砖引玉。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  相似文献   

18.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观念、行为与思维方式的再认知、再创造的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的反思,形成自我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理性的思考,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9.
数学学习应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弄清数学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是定理、公式教学过程的关键.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猜想、抽象、概括、归纳、类比等发现和探究过程,鼓励学生探索其他可能的解答思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公式,才能真正理解,记忆深刻.  相似文献   

20.
“再创造”是把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来进行,自始至终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处于积极创造的状态,有进行创造的欲望。如何让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呢?在此结合《洞庭湖》的教学感受,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一、原型启发,全体参与,诱发再创造原型启发是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型启发是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本课教学中,我利用画图作为原型范例来诱导学生的再创造思维。在一段激趣导入以后,我出示了画图“望洞庭”,让学生先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并给这幅图起个名字,然后分小组交流,再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