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到“致远”,不由得就想起“宁静”.很喜欢这四个字。宁静、致远是我身边的一对双胞胎姐弟。 宁静和致远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却不很相像。宁静表达能力很强.致远则喜欢在操场上摞起的轮胎城堡内研究泡沫纸,你和他说话,他不搭腔,继续自己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鄢忠林 《教师》2013,(29):30-30
诸葛亮在《戒子篇》中这样阐述他的观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后人将他的话减缩为成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照原文我们不难看出,这段话应是他自己人生历练的感悟和对世事沧桑思考的结晶,用之"戒子",足见其用心之至诚。指导的是"行",即如何修身、养德、明志。  相似文献   

3.
心灵之静     
当今社会,一些老人也变得容易激动了.有的像年轻人一样,动辄心血来潮,做出些与年龄、与身份不相称的事情;有的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牢骚话经常挂在嘴边;有的看见别人"下海"发财,不顾年迈体衰,也忙着"试水",成了生活鞭子下的陀螺,被抽得滴溜溜转.究其原因,主要是置身繁华而喧嚣的现代社会,内心失去应有的宁静.诸葛亮有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夫君子之行,静经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把"静"看做"修身""致远"的不二法门,对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仍然有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4.
开学初,批阅学生作业,发现致远的作业本里夹有一张纸条,上有一行字:我不喜欢的科目:数学。我不禁哑然失笑:这个小家伙,一定是在和我叫板,因为恰是我担任他的数学老师。他写这样的纸条,显然是故意给我看的。对于致远,我还是很喜欢的,从他前任数学老师那里我早已了解到他对数学其实非常痴迷,很多别的同学解不出的数学题,到他那里一般是手到擒来。  相似文献   

5.
<正>诸葛亮曾经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啊,人只有心静,思想才能到达深远的境界与成功的远方。科学家诺贝尔热衷于发明,在发明炸药时屡次失败,但他的信心并没有被"炸毁"。他屡败屡战,在摆满试剂的实验室里学会了"静下心来",从而发现了硝化甘油混合物不仅使炸药威力不减,而且让生产、使用和搬运过  相似文献   

6.
大椿同志走了.是悄悄地、默默无闻地走的.真如他生前所说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相似文献   

7.
《学苑教育》2021,(9):F0003-F0003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地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第二课: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相似文献   

8.
<正>一直很喜欢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每当读起它,总是充满着感动,心境自然也变得平和了。仿佛有了超脱的舒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把这种心态放到了我的班主任工作中,力争在教育的沃土上做一个幸福的播种者。播种一颗关爱心,做学生生活的"挡风墙"如今,乡镇初中有很多留守学生,平时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这些孩子,我格外同情他们,心疼他们。学生陈曼(化  相似文献   

9.
宁静以致远     
在当今喧嚣的社会环境氛围中,保有内心的一份宁静,我们也许才能真正到达精神的彼岸。宁静意味着不汲汲于名利权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味着要有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的心境。唯有如此,致远才能成为可能。陶渊明鄙弃俗世的喧嚣,隐居世外,采菊东篱,寻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基于这份宁静,他才得  相似文献   

10.
《新作文》2007,(Z1)
"宁静以致远",这是书斋风格,也是动静变化过程的常规姿态。没有静的孕育,就没有动的生长;不能于动中取势、就势,就不会有静的涵泳、品咂、感悟。  相似文献   

11.
<正>在武侠小说或是魔幻故事中,常会看到一些德行高尚的大师,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闭关自修上些时日,窃以为那便是大师们对宁静境界的追求。古语说得好: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在寂寞清静的环境执著追求,方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包括读书也一样,只有宁静地阅读,方能真正品味出其中的  相似文献   

12.
宁静的油画     
从前有个国王,他很喜欢画。他让画家们描绘“宁静”意境的画。并将奖赏画得最好的画家。很多画家绘绘作画。国王看了所有的作品,他很喜欢其中的两幅。  相似文献   

13.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教材释义: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指一个人如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诸葛亮曾为儿子寄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以淡泊之心来表明自身的志向,以宁静之态来显出思想的高远。这曾是古代君子们为人处世的准则,不过,这句话  相似文献   

14.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要保持宁静的心境。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地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在忙碌的学习中,你是否应该保持片刻的宁静,来思考你的  相似文献   

15.
放眼当前的课堂教学,涌动着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潮流,诵读体验、合作探究等富含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得以提倡、推广甚至有些泛滥,静态教学却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其实,语文教学如果少了"宁静",又怎能"致远"呢?一.非静滥动——乱花渐欲迷人眼教育家魏书生认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不应当是只看这节课多热闹",我们现在的课堂喧闹不已,形成了非静状态下的滥动,泛滥成了一锅沸水,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相似文献   

16.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王维是仁者,是智者,他更懂得:淡泊以明智,宁静而致远……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一味追求小学语文课堂的活跃,出现了"假对话""滥合作"等现象,如何拒绝这种假热闹真肤浅?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还语文课堂的"静界",让学生在"静寂"中去读、听、思、写,达到宁静而致远。1.静读"思"之远。课堂上学生与文本之间需要静默式的朋友对话,默读是这种对话的最好方式。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在执教苏教版六上《詹天佑》时引导学生静静地默读课文,在静读中让学生放飞思绪,营造静读致远的  相似文献   

18.
改变自己     
一位同学又与他的好朋友吵架了,原因很简单,那位朋友身上有很多小"毛病",他很不喜欢.比如,那位朋友吃饭的时候总是叭嗒叭嗒地响,声音很大,很多人都用厌恶的目光看他们,朋友无所谓,他却很受伤.  相似文献   

19.
大河忠告野溪:"你的脚步太乱,所以行程有限。"确实,以流量看,大河有着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度,气势恢宏,浩浩汤汤,一路奔腾,奔向大海。而野溪仅在山涧中欢鸣,遇上一块岩石、一棵树木,便发出一声惊呼。似大河般以整齐划一的步伐奔腾到海的方法,似乎不怎么适合灵动自由的野溪。野溪需因地制流,永葆一颗止水般宁静的心灵,才可到达远方。由此可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之人不余欺也。  相似文献   

20.
正我告诉他:"我喜欢看云,是觉得云很自由,它无忧无虑的样子会给我带来心灵的宁静。"他说:"云的自由不是随随便便的自由,你看着的时候是一个模样,可是它慢慢地变,悄无声息地变,到最后竟然变成完全不同的形状。我喜欢这种暗暗地给人惊喜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