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像”与“象”的用法编者按:本刊曾于1993年第4期发表了聂方熙同志写的《谈谈“象”与“像”》。同年第6期发表了卢慧筠同志写的《也谈“象”与“像”》。之后每年都有几篇来稿讨论“象”与“像”的用法问题,本刊便没有再刊登。现在刊登张小白同志写的《谈“像...  相似文献   

2.
《科技与出版》1993年第6期刊登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卢慧筠先生的文章《也谈“象”与“像”》,文中转载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0年10月21日作出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1.“象”、“像”的内涵分别是: [象]①一种哺乳动物:大象。 ②形状。作名词性词素构成的复合词。例:现~,形~,印~,迹~,假~,表  相似文献   

3.
小言论是指新闻媒介所设置的以个人名义发表的群言型的篇幅较短的新闻性言论作品。例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北京日报的《京华晨语》、文汇报的《虚实谈》、今晚报的《今晚谈》、莱芜日报·鲁中晨刊的《汶水语丝》等等,这些专栏或在全国范围内或在当地受到社会关注和欢迎,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出于它是新闻与言论合二为一、事理相融的新闻性较强的评论文体。  相似文献   

4.
在明末清初的文人中,张潮是最可爱的几个人中的一个 他虽入清,但距明很近。 像张岱,人谈得多,所以不谈;而张潮虽有人谈,但似乎不多,所以还可以谈。而他最著名的作品,当属《幽梦影》。 《幽梦影》有一卷本和二卷本,最初为《昭代丛书》、《晨风阁丛书》、《啸园丛书》等收录。1933年有正书局出版节抄本,1935年中央书店出版铅印本,以后就没有再版过了。据说这本薄薄的小书在日本却较受尊崇,列入《中国古典新书》之中。  相似文献   

5.
一、所谓“宋代的晚报” 中国的晚报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有人竟把它追溯到宋代。兹将原文摘录于下: 据王士祯《池北偶谈》的记载,《邸报》到了 宋代分为《朝报》和《晚帖》。我们如果把《朝报》 比作今天的日报,那么《晚帖》就像现在的晚报。……《晚帖》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晚报了。 —一陈华新《中国晚报史话》刊于1962年 10月1日《羊城晚报)  相似文献   

6.
这一两年间,银幕和屏幕上陆续出现一大批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反映革命领袖形象的作品,如《开国大典》、《百色起义》、《大决战》、《周恩来》等,特型演员的表演艺术无形中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当观众看到银幕和屏幕上出现的革命领袖形象,立刻就会说:像或不像。这是一种朴素的直观感觉。行家则说形似、神  相似文献   

7.
很小的时候知道了这样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朋友交谈。"尽管当时对其义不甚明了,但在见书即读的近乎泛滥的喜好中,开始自觉探寻"高尚"并给予心灵片刻驻足。时光像书页般一页页翻过,读过的书或深或浅地印在记忆底片。读了《蓦然回首》,一种少有的感觉抓住了我,仿佛一位超世的智者,在与我对面而谈,倾心而语,话题有古有今,有中有外,有生活,有书卷……不知不觉中,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的新闻言论中,有相对独立的一族:群众性新闻言论。《人民日报》的《今日谈》、《解放军报》的《集思广益》、《人民前线})报的《议论风生》等专栏中的大多数文章,属于此类。这类言论,与新闻评论具有某些相近的特性,又有明显的区别。其相近之处,如新闻性、说理性、时效性等。其区别处,不是以报社的身份说话,而是署名文章;作者多为群众,即使有些作者是编辑、记者或领导人员,但此时都是以普通群众的身份说话;所评说的事件或问题,大多发生在群众之中或与群众密切相关;有加以评说形成舆论的价值与必要,而一般说来又不像新…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1988年第1期《新闻战线》以新的面貌同读者见面了。我们地处边疆,今天才看到。我一口气读完艾丰的《望潮随想》,并情不自禁地写这封信。读过一些谈编辑或采访的文章,但像艾丰同志把点子打在“结合”上的还不多。实际上,新闻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单从一方面去讲是说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继新闻节目直播之后,又兴起了一种电视新闻播报方式的新品种——“说新闻”。 以“说”的方式播报电视新闻,在国外较为普遍,它不同于传统方式的播报,播报者不像一般的播音员那样正襟危坐地对着观众播音,而是或坐或站,以轻松的口气和聊天的方式向观众夹叙夹议地播讲新闻内容。像中央台的《现在播报》、江苏卫视的《晚间播报》、南京电视台的《十二点报道》,以及南京十八  相似文献   

11.
关于《时事新报·学灯》,一般莘莘学子甚至学术中人,似乎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或剪不断、理还乱的印象。比如,五四时期的三大副刊中,《学灯》不像《晨报副镌》那样在报刊史上赫赫有名;《学灯》是研究系的机关刊物,但其与研究系之间内在的或外在的关联不明;《学  相似文献   

12.
一在一幅漫画中,一些报纸上的栏目被画成饭店里的“风味菜”。琳琅满目的“菜牌”上,有文汇报的《瞭望角》、解放军报的《鸡毛信》、羊城晚报的《新闻漫画》、光明日报的《茗边老话》,人民日报的《今日谈》也在其中。“菜牌”下,“顾客”引颈而望,兴味盎然。风味,本来是指美好的口味,引申为事物所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把一些有特色的报纸栏目喻为“风味菜”,不失为一个生动形象的概括。《今日谈》入“风味菜”之列,是漫画作者,也是广大读者对我们办的这个栏目的鼓励。把《今日谈》办出“风味”来,这也是我们的初衷。二《今日谈》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是一九八○年一月二日,到现在已经办了五年十个月,共发表文章一千四百五十多篇,最多的一年发表了三百零八篇,最少的一年发表一百七十八篇,平均一年发表二  相似文献   

13.
读了朱希同志的文章《从书价问题谈出版业的改革》(见《出版工作》1989年第6期)之后,感到有些话不能不说。不是为了论争,主要是为我自己辩解。朱希这篇文章是针对我的《再谈图书定价问题》(以下简称《再谈》)一文写的,或者说由《再谈》引起的。朱文指责我编造“子虚乌有”的故事。如果我不声不响,将被当作默认。我说不是为了论争,不等于对他文章中除此之外的论说都同意。有些问题可以保持不同观点,不必急于讨论,或不必展开争  相似文献   

14.
三读《起点》林辰《起点》一书,是70年代末发端于安徽省的农村改革纪实。我两天读了三遍,像读了。一部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发展史,像读了一部政治经济学教材,像上了一堂邓小平理论入门课。初读《起点》,抓心揪肺,不知是从什么地方飘出一种情绪,像块大石头堵住胞...  相似文献   

15.
自称是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新周刊》,在2006年4月1日出版的第224期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如何“贩卖”中国?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的专题文章。文章中,李敖、张颐武、张伟平等9位文化名人接受采访,并分别谈了关于如何展现中国文化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正>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问世之后,能在学界引起反响是件好事。谈好谈坏、见仁见智的说法都应该理解与包容。作者或编者不必因为批评或有失分寸,或稍离事实而去一一回应。但李开金、易竹贤《也谈〈故训汇纂〉与〈经籍\诂〉》一文(1)(以下简称"李文"),却把"脱离历史实际去苛责阮元和他主编的《经籍\诂》,甚至否定《经籍\诂》的开创之功"这样一顶无中生有的大帽子扣到我们的头上。而且为了"坐实"这种  相似文献   

17.
年前,友葛高远送给我一本他自己的新闻作品集《九皋鹤鸣》,一气读完,感慨颇多。很想与高远和像我这样所谓的新闻爱好们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实质刑法观批判》(下文简称《批判》)是一本谈严肃而冷峻的刑法学术的专著,却写得像一本小说那样精彩、易读,又不乏深刻、痛快的思想批判性。比如,书尾引入作家奥威尔《动物农场》故事即是一例。农场动物们发起一场革命,成功地将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了一个“动物平等”的社会,聪明的猪头们通过三个月的学习,在墙上立了一个《七诫》之法:凡用两条腿行走的都是敌人;……凡动物一律平等。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记者》2011年8月上刊载了当时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的刘宪阁的文章《也谈汪精卫投敌之披露(》以下简称“《也谈》”)。既然是“也谈”,首先意味着在此之前有人谈过,其次表示对前人谈的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报《求实篇》专栏,自1984年2月开篇以来,已经发表了近三百篇作品,主要是杂文、随笔之类,并有一些较短的时事评论。一般是每天一篇,千把字左右,或谈政治,或谈思想,或谈文化,或就具体问题发表看法。这些文章既针砭时弊,批评和抨击;又讴歌进步,引导和教育,受到青年及其他方面的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