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月5日,浙江卫视新闻中心三档全新栏目——《新闻早点》、《新闻快报》.《新闻超视》先后登场.以崭新的面貌亮相荧屏.接受观众手中遥控器的检验。节目开播以来.观众普遍反映,改版后的节目.无论是节目内容、表现手法、主持人状态.还是与观众的互动,都让人“耳目一新”.新节目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新闻超视》短信互动量每天都有大幅增长.短短几天已是“数以千计”。  相似文献   

2.
综观各地方电视台几档民生新闻栏目.由于新技术的运用.与观众互动的方式更加丰富,目前至少有电话互动,短信互动,网上互动,卫星新闻直播车现场互动等多种形式,由于这些互动手段的引入,一方面使得电视新闻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又使民生新闻栏目日益成为一个公共平台,成为观众表达意见和思想的阵地。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实践中,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在各种新闻媒介中,电视报道能够把事件现场以画面的形式再现于观众面前,满足观众亲眼所见的愿望.无疑是最值得信任的。然而,多年来电视报道画面失实现象却长期存在.组织拍摄、扮演重拍、张冠李戴等“手法”不但严重影响了报道的可信度,也败坏着观众的胃口.影响着整个电视媒体在观众中的公信力。而且,在激烈的新闻竞争和高新技术普及的情况下,为了追求画面的戏剧性和感染力.新闻造假手段越来越隐蔽,利用率越来越高。本文将简略分析当今中国电视媒体较常见的几种新闻失实现象.以期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2004年9月俄罗斯别斯兰发生人质事件时.凤凰卫视对整个事件发生过程进行的现场直播引起观众极大的关注.人们不断地猜测:俄罗斯特种部队到底能否顺利解救人质?在营救过程中到底有多少平民被害?“猜测是直播过程中的卖点”,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刘春如是说。而猜测源自新闻事件发生过程的不可预知性.建立在重大新闻价值上的这种不可预知性大大地提高了观众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5.
范威 《记者摇篮》2004,(8):23-23
观众是电视新闻的主人。观众喜欢电视社会新闻是因为社会新闻不仅反映、引导舆论,倡导文明,他还揭露社会生活、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愿望,拉近电视和观众的距离。所以社会新闻报道的应该是人们最关心最想了解的那部分内容。例如去年沈阳刚开过公交车IC卡收费听证会的那个周六。在社区搞面对面活动时.  相似文献   

6.
新闻立台的宗旨,决定了城市台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对都市新闻作深层次思考。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即电视新闻的受众在减少,以杭州为例,单一电视新闻栏目的观众较之10年前,少了一半还多,这当然与频道增多同类节目的观众分流不无关系,也与当今资讯和娱乐途径的多样化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因电视新闻表达手段的单一而导致观众的收视疲劳,  相似文献   

7.
电视引言,是电视新闻画面播出前主持人说的那段话,它很像报纸上消息的导语。导语是导读,引言是导视,都是引导读者或是观众阅读和收看正文部分。不同的是报纸导语前面有文章标题,而电视新闻标题是在画面出来之后打上字幕,因为电视节目每条消息中间必须有主持人串场,以使观众把每条新闻区别开来。所以,主持人串场的引言既是每条新闻的标识,又兼有导语和标题的作用。写好、写新、写巧引言,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勾起人们收看的欲望,吸引观众对将要播出的新闻予以关注。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引言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  相似文献   

8.
朱彦明 《记者摇篮》2005,(12):59-59
做为一名县级台电视记者接触较多的采访莫过于会议新闻.几乎成了电视台的“家常菜”。由于某些记者对会议新闻的报道重视程度不够.图省事.会议又有一定程序和现成的材料,从而形成了会议新闻的模式化。年长日久.这道“菜”变得干干巴巴,没有味道,形势单调、枯燥,信息含量少。观众不爱“吃”.记者不愿采,会议新闻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日益下降,节目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市电视台的优势在于本土,观众在了解了国家大事之后,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也会特别地关注.因此,地市台要想在众多媒介的激烈竞争中吸引住自己的观众群,就要立足本土,把新闻栏目办出特色,让新闻栏目的面孔更灵活一些,与观众更贴近一些。笔认为,要想办活地市台新闻,就必须把握好三个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初,凤凰卫视推出了一档形式新颖的新闻节目“有报天天读”,一经播出便很快受到观众的欢迎。“有报天天读”荟萃每天国外媒体和海内外华文纸质媒体的讯息精华,以“评说”的方式,将有关的国内外大事简明扼要地介绍给广大观众.满足他们全方位、多视角获取信息的需求。据  相似文献   

11.
方汉林  张辉 《新闻前哨》2001,(11):29-29
要使电视画面语言成为观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构图、布光、镜头运用、画面组接等各个方面下功夫,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要了解观众看电视新闻的目的。当今世界瞬息万变,观众看电视新闻的目的,主要是在最短时间和最快速度获取新闻信息,了解事件真相。因此,要求记者有扎实的基本功,记者所采制的新闻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观众易于接受。其次。强调新闻必须用事实来说话。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但新闻真实并不等于拍出来的画面就一定真实。这就要求记者在拍摄中把握好摄影技巧的同时,必须摒弃导演、摆布的拍摄手…  相似文献   

12.
杭成 《视听界》2010,(2):104-105
一.“民心”要求主持人带着情感,通过对语言的深加工,把新闻的主题思想传递到观众心里,和观众形成共鸣,成为观众的知心人 1.传递浓浓的人情味。民生新闻是充满人情味和人性美的新闻作品,它离不开主持人情感的传递。当前,不少主持人把节目主持简单地当成一份谋生的职业,不去了解百姓的诉求,没有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主持节目叙事不叙情,让观众望而生厌。  相似文献   

13.
罗春 《新闻界》2004,(3):76-77
会议新闻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电视媒体发挥喉舌功能,服务党政工作的主要方式。但是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受制于会议议程、内容而陷入程式化的误区.以至空话、套话连篇。部分记者采访回来的电视新闻稿等同于广播稿、报纸稿,不能利用先进的电视手段把更多的信息传播给观众,图象也就在会场  相似文献   

14.
张静  周艳 《记者摇篮》2004,(10):58-58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以其图文并茂、视听兼备的独家优势,成为备受人们青睐的传播媒体。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新闻。电视记者怎样从中采写出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新闻作品,将观众带入现场.和记者一样有身临其境之感?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运用较多的一种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15.
李文清 《新闻传播》2010,(8):34-34,3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极有必要从满足观众的需要的角度对电视新闻节目编辑进行重新审视.研究新闻节目编辑创新的方式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其次.从丰富新闻节目形态.以专业手段突出编排思想.创新电视新闻编排模式.合理把握新闻“硬”与“软”的度等方面对如何让电视新闻编辑满足观众的需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亚红 《新闻传播》2009,(10):106-106
在电视新闻中,镜头是新闻事件现场的再现,可是,绝不能机械地有闻必录和毫无目的地拍摄。也不能无视形象造形和视觉效果,相反.记者要学会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有选择地选取具有充分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事实形象去影响观众,带给观众最佳的视觉效果。要能够充分反映现实生活的一角,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意义。所以,对于一名电视记者来说,必须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判断能力.培养敏锐的新闻嗅觉——新闻敏感性。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培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各新闻单位都在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推出新的举措,争取读、争取观众,对稿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见报率和获奖率的难度也相对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立足现实,在新闻稿件的数量和质量上有所突破,努力写出更多的优秀新闻作品来.正在成为每一个新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和主攻方向。本拟结合采写工作实际,对新闻如何出“数”,出“金”、出“新”、出“彩”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同质化竞争是当前电视界面临的窘境之一.新闻节目也是如此。近年来.民生类新闻节目在观众美誉度,收视率数据以及市场份额取得了成功.各省市级地方电视台纷纷在新闻节目中打出了民生招牌。民生新闻虽然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同质化的节目.从新闻内容.播出时段到报道形式.都存在大面积的重叠和相似。  相似文献   

19.
仲启明 《记者摇篮》2001,(10):24-24
现场采访是指记者置身事件性新闻的现场环境中,伴随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边观察、边叙述、边提问、边倾听的采访方式。在现场采访中,记者的表情与观众的感受是同步的,情绪随着事件现场的时空变化而起伏跌荡。记者的言行举止操纵和影响着观众,调动着观众的情绪。那么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把新闻事件圆满地报道给观众呢?  相似文献   

20.
陈刚 《新闻前哨》2010,(12):80-81
近年来.电视新闻策划在电视新闻报道实践中卓有成效。成功的新闻策划,会使人们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让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然而.时下对什么是电视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