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 ,在我国民间可谓家喻户晓。愚公的高大形象早已深入民心 ,愚公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然而 ,在《愚公移山》的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们不仅仅肯定了愚公坚韧不拔、顽强奋斗、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还大胆地提出了不少质疑 ,甚至表示某些坦然的否定。A类同学质疑 :愚公并没有真正“移”走“山” ,“愚公移山”的提法不严密。有一位学生说 ,童年时期 ,他就听奶奶讲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可是 ,今天学了原文才发现 ,自己似乎有种受过误导的感觉。寓言中明明写道 :“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相似文献   

2.
豹 L L Jl 就是一个叫愚公的 人,把他家门前的 山移开了! 琳《愚公移山》@蜜桃~~  相似文献   

3.
愚公移山的故事曾激励过无数中国人自强不息,战胜困难,但愚公移山毕竟只是个传说,并且愚公最后是在神仙的帮助下移走的大山,然而济南市历城区金刚纂村党组织却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书写了一幕现实版的愚公移山故事.  相似文献   

4.
儿时就听说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不止一次地被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这则寓言故事流传了几千年,愚公的精神也激励了一代  相似文献   

5.
李华同学问:“《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壮举令人敬佩,可私下里有人说,愚公其实很愚,他干吗移山而不搬家?这不更省力吗?对此,老师您是怎样看的呢?”关于这一问题,即愚公不应移山而应搬家,看起来似乎是能根据实际情况而省时省力地解决问题,似乎是“实事求是”,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寓言往往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中来教育人们应该怎么做。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愚公形象的塑造和其移山壮举的成功,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人要有远大的抱负,面对困难,要有信心和坚强毅力,相信人能战胜一切困难。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愚公精神”。愚公的远大抱负体现在“年且九十”却仍要去“叩石垦壤”以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美好未来,很显然移山不  相似文献   

6.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名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愚公这个战胜自然的英雄形象。关于愚公形象的塑造,教参历来把寡妇之子作为群众支持移山的代表,以示“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从侧面烘托愚公形象;一线教师一直尊重这一观点。但经推敲《愚》文发现,把寡妇之子看作寡妇讽劝愚公移山的代言人,更利于愚公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片段(一)阅读教学《愚公移山》整个教学过程:疏通文意——开展辩论——剧本表演。本课教学在进行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主要进行第二个环节。师: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大概讲了什么故事,那么对文中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二者的愚智之分,该如何评论呢?请就"愚公愚,智叟智"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展开辩论,畅谈自己的看法。正方,"愚公愚,智叟智";反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开始!  相似文献   

8.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名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愚公这个战胜自然的英雄形象。关于愚公形象的塑造,教参历来把寡妇之子作为群众支持移山的代表,以示"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从侧面烘托愚公形象;一  相似文献   

9.
<正>《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是战国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情。此文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名篇。学生对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多也早有耳闻,对愚公的形象却各持己见。初中生思维活跃,对事物具备质疑精神。对愚公的行为和形象进行评价时,有学生认为这是矢志不渝,有学生认为这是过于固执。从实际学情来看,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花笨力气,效率低下,对愚公的形象认同度不高,对“愚公精神”更是缺乏理解。  相似文献   

10.
愚公真愚     
在《列子》中有一则《愚公移山》的故事,塑造了愚公这位“年且九十”却要“毕力平险”的倔老头形象,为的是表现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决心。于是后人对愚公百般敬仰,为他的精神折服不已,纷纷感慨“愚公一点都不愚”。难道愚公真的不愚吗?我却说愚公很愚。愚公要移山的想法固然没有错,他也是想为子孙后代考虑,使他的儿孙出入不致翻山越岭,可不知他有没有想过挖山要花费他子孙数代人无限的精力,一年才能够往返一次,难道他希望他的儿孙们把毕生的精力都花费在挖山上吗?忙忙碌碌一辈子,没什么作为,没多少回报,却整天…  相似文献   

11.
对愚公移山形象的传承考证可追溯至佛典故事,其后经历了从诠释哲学内涵到升华为民族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愚公由一个期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进行调整的乌托邦式形象,经唐、宋诗词中文学形象的人文思考,清代形象反思,转变为承载社会意识形态的确立,其间社会文化的认同与政治力量的推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命题设计应该象桥那样,对于站在“岸”边的学生具有吸引的魅力。结合《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命题: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长期广泛流传,影响很大。但对愚公精神的评价,最近有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褒愚公而隐其愚,贬智叟而去其智,不尽合理;形式上学愚公吃了苦头,是由于不听智叟的意见;要做智叟化了的新愚公。请你重读列子的《愚公移山》,自己命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命题设计有开掘、生发的内涵,能激发学生认识、探究的兴趣,启迪思维驰  相似文献   

13.
停电时间     
夏夜里,全家人正在“呼呼”的电扇下看电视,忽然间一片漆黑。停电了!咳呀,又热又闷又无聊,这怎么好呢?这时,爷爷摸出了他的宝贝:收音机,招呼家人:“来来来,我们听广播。”广播正在播放连载故事,今天是《愚公移山》。讲故事的老爷爷绘声绘色地讲起了那愚公的故事:从前,有个老人叫愚公,他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故事讲完了,我早已不耐烦这  相似文献   

14.
愚公受审记     
“相传,在黄帝时期,有一个名叫愚公的人.他……”老师正讲着愚公移山的故事……在老师的“催眠”下,我睡了过去。只觉得耳边一声巨响,随后安静了下来。“大人,大人。莫睡了,出大事了!”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古文时,有学生说:“愚公确实很愚蠢,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不搬家呢?搬家不是比移山容易得多吗?”学生能够不落俗套大胆创新,这种求异思维,似乎是应该鼓励的。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这样一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不就成了愚公真愚,智叟实智了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不也变成了愚昧固执,不知变通了吗?试问这还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伟大作品吗?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首先是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虚构和借题发挥的特点。《愚公移山》本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作者借以来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  相似文献   

16.
学习《愚公移山》一,落脚点应该是体会愚公不怕困难的伟大精神,从而认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的主题。应该说“愚公精神”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仅局限于此,则愚公就极有可能给学生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蛮干形象。其实,愚公还是  相似文献   

17.
《愚公移山》学校管理与教研尹建芳《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完成,下面说说第二课时———分析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一、对教材的理解《愚公移山》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相似文献   

18.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富有神话色彩的一篇寓言故事,其文本的思想光辉一直闪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久久不息。而愚公这一形象所承载的矢志不渝、迎难而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已定格在中华民族精神的肌体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披荆斩棘,破浪扬帆,开启了成功之门。但是,也有人说愚公实愚,与其移山,不如搬家。由此对愚公形象大打折扣,认为他有勇无谋,不思变通,遇事缺乏灵活性,牺牲自己的残年余力不说,还让其子孙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值吗?鉴于此,笔者认为,对愚公形象应多角度解读,才能让《愚公移山》这一文本的思想光辉真正照亮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变形与力气     
我们常说,判断事物要遵循生活的逻辑,比方从中餐没吃饱可以推导出晚餐会多吃。但文学常常是不按照生活的逻辑推进的,比方《愚公移山》的故事按生活的逻辑推理最大的可能是愚公挖着挖着就死了,然后子孙可能挖几天也可能挖几年最后不了了之,但《列子》就是要那么文艺,就是要那么任性,故事都快  相似文献   

20.
“愚”与“智”的辩证──《愚公移山》教学片段深圳南油中学张少军完成字词句的教学任务后,师生开始转向课文篇章结构及思想内容的分析。师: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一个决心移山,一个反对移山。作者为什么把"移山派"叫作"愚公",把"反对派"叫作"智史"呢?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