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读者》2003,(10)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副对联道尽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的传世大作。可以这样说,在地球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读金庸的小说,可见其无人可以比肩的影响力。然而,世人皆知以武林至尊著称的那个“金庸”,却不太熟悉其还有一个以报业家“查良镛”而同样响亮的本名。在六十多年的激荡岁月中,以这两个面孔出现的他,经历了人生无数的风风雨雨。1927年2月,他生于浙江海宁县富有家庭。八九岁时,他无意中读到一本《荒江女侠》的小说,惊叹“想不到世上还有那么好看的书”。从此成了武侠小说迷。中学时代的金庸已显露出文学才华,但他内…  相似文献   

2.
金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走进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田。有人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只能用魔力和神力来形容。金庸在文学史上创造了许多奇迹:在20世纪中国作家排行榜上,有几位文学博士把他列在第四位,他是第一个使武侠小说创作脱离俗套与窠臼的文学大师;他第一次树立了文人办报的新形象,是当代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一介书生,南下香港,白手起家,名动天下。“南来白手少年行,立业香江乐太平”,这是金庸的自我写照。金庸急流勇退金庸说他初写武侠小说,一为交差,二则是因为好玩。1972年,《明报》刊完《鹿鼎记》后他宣布封笔。时年他才48岁,正值写作的“青春”,对金庸突然止住如江河  相似文献   

3.
(一)同学少年金庸先生是闻名海内外的武侠小说家。他1924年出生于的浙江海宁,1941年,在战火中,他就读于衢州中学(今衢州一中),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历程。“那时学习条件很艰苦,读书使我有苦中作乐的感觉。”“中学阶段度过的岁月是我一生中最难忘,也最快乐无忧的岁月。”说起少年时期离家求学的经历,金庸先生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4.
书迷读书录书迷名片:金学军口浙江金华一中98届高三(2)班因为本人姓金,所以很早就“认识”了金庸。且说金庸。金庸不姓金,姓查zha,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入。我想,很多读者大概都已知道金庸之名是来自“镛”字的一分为。历史上,“海宁查家”无疑是一个声势煊赫的大放,历代人才辈出。如清代的著名诗人查慎行便是金庸的高祖。“一门七进土,叔侄五翰林”,可以想见其科第之盛。至于金康自己——金庸是中国武侠小说的“真命天子”,许多报纸。媒体如是说。再说其小说。金庸写的小说不多,共匕部,他曾用一副对联将其小说的书名串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我敢说,在古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序<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在对金庸小说的评价中,冯其庸先生的这句话说得并不过份.他还说:“金庸是当代第一流的小说家,他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奇峰突起,他的作品,将永远是我们民族的一场精神财富!”在同一篇文章中,冯先生总结了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的五个特点,即第一是庞大;第二是紧张;第三是波澜壮阔,奇峰突起;第四前呼后应,细针密线,因果相连而又相隔,叙事无意实有意;第五是奇情壮采,瑰思幻想.”金庸的小说,正是由于有以上这许多结构上的特色,所以使你读他的洋洋数百万言的一部巨著,往往仍能手不释卷的读完而不觉其长”(《序<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  相似文献   

6.
少年金庸是被开除的高材生1924年2月,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县袁花镇一个富有的家庭。浙江是块人杰地灵的地方,浙江的文人多不胜数。海宁查家也不简单,是当地数一数二的世家望族。在查家的宗祠,有一副对联,系清康熙帝亲笔所题: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金庸的祖父名查文清,是光绪丙戌年进士,曾在江苏丹阳任知县。查文清是个爱国爱民人士,对金庸成长的影响极大。金庸后来说:祖父查文清对他有两个最大影响,一是使他知道外国人欺压中国人;二是要多读书。金庸称小学时代“得益最多,记忆很深”的是父亲、兄长购置的邹韬奋所著《萍踪寄语》、《萍…  相似文献   

7.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接见:大会堂里说“不变”进入八十年代,15种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修订工作已历时十载,将近完成。从此,金庸宣布其武侠小说“封笔”,把主要精力转向社会工作。就在这时,北京向他发出信息:邀请金庸先生到内地访问。而金庸也不失时机,提出“想见邓小平”。金庸先生说,几十年啦,他最想见的就是邓小平。“我一直很钦佩他的风骨。这样刚强不屈的性格,真像是我武侠小说中描写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9.
笔者从小学开始阅读金庸小说,可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金迷”了。虽未曾与金庸先生谋面,但有幸得到他亲笔书写的赠言,一段与金庸先生忘年“神交”的历程由此开启。笔者也由一名业余的金庸小说粉丝,逐渐成为金庸小说的研究者。笔者一家祖孙三代皆为“金迷”,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和影响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世界的“盟主”,他的武侠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影响,无出其右者。有人说:“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金庸小说研究、金庸研究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研究科目——金学。  相似文献   

12.
1989年,金庸辞去了他的“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的职务。1992年,他又辞去了《明报》集团董事长的职务,退出了他所热爱并经营多年的新闻界,开始了他的退休生涯。对于那些熟悉金庸的武侠小说的读者们来说,金庸的举动并不会使他们感到意外,他只是重复了他在他的小说中所多次描写过的英雄人物的结局。在《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正是用“退隐”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作为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队伍“红巾军”领袖的政治生命。而在他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中,金庸再一次描写到这一点,尽管韦小宝荣膺了“鹿鼎公”这样显赫的职位,并深得…  相似文献   

13.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知道他的名字——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 居住华人最多的地方当然是中国大陆。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金庸的名字广为人知,金庸的作品席卷大江南北,“金庸迷”不分男女老少、地区民族。许多海外华侨对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情有独钟。其实,没有中国人的地方也有不少外国人知道金庸。他们不仅喜爱金庸作品,而且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金庸先生应邀参加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节目录制,使我们有机会近距离一睹“武侠宗师”的风采。作为文学大师,他为人景仰,但在自己的fans面前,他又是那么真诚、谦逊、平易近人。他脸上总是挂着天真的笑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他那里获得对艺术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奇人自有奇事。有关金大侠的“奇事”,流传甚广的一则就是,他的14部小说名的第一个字,可以串成一副侠义且浪漫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能一口气说出这14部小说的全名,成了“金庸迷”的身份证明。对“金庸迷”而言,着迷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他们是要探究金…  相似文献   

15.
有人把金庸吹捧成可与莎士比亚比肩的文学大师,有人则称他的小说只不过是“人妖的艺术”而已——眼下,电视剧《笑傲江湖》正在中央台播得如火如萘,金庸和他创作的“江湖”种种恩怨,遂成一时之热门话题。不久前,我读到一位评论家的文章,谈的也是金庸,立论很有味道:20世纪中国文  相似文献   

16.
正对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如数家珍,"我最佩服乔峰的坦荡大气和家国情怀";小小的一个永新县城,屈指可数的几家旧书摊经常被他翻得底朝天;《科学》杂志  相似文献   

17.
从目前情况看,金庸小说的版本基本可以分成三个大的系统,第一是连载于报纸或杂志之上的版本,可以称之为“日本”;第二是台湾的盗版市场所形成的系统,是依据“旧本”改换的;第三就是“修订本”,1980年金庸完成了对他的武侠小说的第一次修订,由台北远景出版社出版,共15部小说36册。远景出版社分裂后由远流继续出版,这是在市场上最常见、流传最广的版本。经过1970年到1980年十年间的修订,金庸分别在大陆、香港、台湾出版了修订后的《金庸作品集》,分为明河版、远景版、三联版三个版本,各版本间几乎没有差异。2005年《金庸作品集(新修版)》由广州出版社发行面世。  相似文献   

18.
当代武侠小说的发展,以台湾与香港为主要重镇,并透过媒体传播,迅速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尤其作家金庸更代表着华人武侠小说创作的重要指标。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阅读热潮,以及媒体将金庸武侠小说改编为电影与戏剧的风潮,因而衍生“金庸现象”。故以台湾1950-199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的流通情况作为论述主轴,亦藉由金庸武侠小说对台湾武侠文学的各种影响,进而析论“金庸现象”,并剖析开启“金庸现象”的历史与文化因素,与“金庸现象”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另外,研究台湾1950-1990年代的社会环境,与金庸武侠小说从“创作”、“禁止出版”至“开放出版”历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正>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封笔后,仍有好学之心,为此,他向北大递交了读博的申请。然而,金庸这样的大人物,名气太盛,地位显赫,高龄读博,谁都不想收他这个烫手的山芋做徒弟。无奈,金庸为读博之事碰了一鼻子灰。但是金庸却并不气馁,反而坚定了拜师北大袁行霈老先生的信念。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金庸受北大中文系李铎教授的邀请来北大演讲。结果在办公室,金庸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袁行霈老先生。令  相似文献   

20.
试论金庸的美学思想脉络袁武金庸的武侠小说继席卷港、台、海外华人世界后,又席卷中国大陆,除吸引众多普通读者外,还令很多专家、学者爱不释手、通宵达旦。海外成立了“金学研究会”,大陆也开始了对金庸的研究。这里,我想试着谈谈金庸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他的美学思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