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果实的共同特征》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果实在结构方面的共同特征 ,课前调查中发现学生基于以前的生活经验认为 :苹果、梨、葡萄等是水果 ,能生吃就是果实 ,外边那层薄薄的皮就是 (水 )果皮 (公共场所常有“请勿乱扔果皮”的字样 ) ;青椒、茄子、黄瓜等是蔬菜 ,做熟了可当菜吃的就不是果实。学生对果实和果皮的认识存在着偏颇。如果教师再按旧的教学方法教 ,既不利于对果实概念的理解 ,又不利于学生主动走出误区 ,形成正确认识。通过对新的科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思考 ,我觉得“以人为本 自主探究”是新教学思想和观念的立足点和基础 ,…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影响源,教材中的人物作为学生的参照群体,其身份(职业)等信息对学生接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形成人格特征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在人物身份(职业)选择方面,存在着农民身份(职业)人物数量偏少,人物活动的农村场所偏少,农民形象具有社会刻板印象痕迹等现象,具有较明显的"去农化"倾向.这种倾向对学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农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对农村和农民形成客观认识、不利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因此,要加强中小学教材理论研究,为教材人物选取提供理论指导;要完善中小学教材编、审、选制度,通过制度规范教材人物的选取;教材编写者要坚持平等职业观,把优秀农民形象选入教材.  相似文献   

3.
果实的共同特征的教学设计湖北省武穴市实验小学周江华基本教法:运用认知心理规律,注意知识和能力的双重要求,采用独立探案研讨教学法。教学媒体:(一川。木板、小刀、苹果、梨和花生、黄瓜、茄子等果实(学生每人一组)。(二)投影仪,幻灯片(A、横切梨纵切苹果示...  相似文献   

4.
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学生不同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 ,以及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 ,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 ,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全面进步。1 综合考查 ,分清层次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1)智力因素的差异。主要是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差异。(2 )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动机、兴趣、爱好、情感和意志等认识心理因素的差异。(3 )知识技能基础的差异。主要是其他文化知识水平差异…  相似文献   

5.
整合是抓住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主要特征进行归总概括,将其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整合有助于养成学生对事物全面系统整体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整合的方法有抓住文眼整合,抓住核心内容整合,抓住线索整合,抓住特点整合几种。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人类知识和培养各种能力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学认识同人类一般认识相比.其认识的实践基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认识的手段和方法、认识的基本进程、认识的目的和结果等都有自己的特性.教学认识的目的和结果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观察水”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用鼻子闻、用眼睛看、用舌头尝、用手摸等多种感官的感知方式认识水,并能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知道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本课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从四杯不同的液体中找出哪一杯是水,强化学生对水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无色、无味、无嗅、透明等),从而归纳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液体的一般特征,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容易流动等特点,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第三个阶段主要是一个拓展性的运水比赛活动,让学生在运水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水的流动性,间接了解有关虹吸现象。  相似文献   

8.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应改变现有的被动接受型教学模式,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勤于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钟启泉,2001)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多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本内容,学生的任务就是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  相似文献   

9.
美术欣赏就是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逐步提高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并运用语言、字和形体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美术学习方法。美术欣赏的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然而美术欣赏面对古今中外许许多多风格迥异的优秀作品,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从而达到真正地认识其内涵的目的呢?本拟从评论、诗词、想象、网络四个方面谈谈高中美术课教学中,作品欣赏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从生理、心理和耐力负荷适宜度的角度,对目前耐久跑教学中用跑的时间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定学生的耐久跑成绩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此方法来评定是不合理的、不全面的,尤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出了从多方面来评定学生耐久跑的成绩和在教学中用健身跑的形式来代替耐久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山西师大体院篮球专修课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篮球专修课是高校一门主要课程。但是目前传统教学模式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篮球专修教学的认识不容乐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体院篮球专修课的教与学进行了分析,存在的重要问题是,学生技术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教师教学方式陈旧,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思想初一数学教材在学生学习、了解了有理数之后,安排了“数轴”这一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其目的有三:(1)借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2)引导学生正确建立数与图形之间的数学模型,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3)建立一种新的数学思维模型,即通过大脑对图形的直观感知,去认识数的变化规律和数与量的关系,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立起数的动态发展变化模型,为今后学习坐标、函数等知识打基础。据此思考,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看来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认识和了解数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发现、体验和感受数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图形思维,深切体会数轴知识…  相似文献   

13.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探究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活动越成功。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善于创设“探”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全过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地球——共同的家园》是六年级自然第十一册人与自然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资料来认识地球资源的多样性,理解人类保护地球资源的重要性。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地球资源的多样性、重要性;第二部分认识地球资源的绝灭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活动加速了地球物种的绝灭;第三部分讲解生物资源对人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通过有结构的观察活动,获取关于叶的叶脉、形状等知识。(2)科学探究①学生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进行叶的观察活动;根据叶的不同特征,提出叶的分类标准,用标准对叶分类。②通过叶的观察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过程,提高观察方法与  相似文献   

16.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智力是认识能力的总体 ,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等 ,其核心是思维能力。非智力心理因素是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 ,但对认识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以及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 ,也就是除了智能以外的心理因素 ,如兴趣、情感、动机、意志、抱负、好胜心和自我意识等心理特征 ,是促进人追求知识、献身事业和体育锻炼积极性的外部动力 ,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因此 ,通过各种体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远大…  相似文献   

17.
刍议现代体育课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代体育课堂的认识,从体育课堂的特征与要素等方面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观察是通过感官对外界现象或信息的感知活动,它是认识活动的起点。观察能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需要,也是发展智力的需要,更是科学创新的需要。本文结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观察兴趣、观察品质、观察方法和观察态度等方面谈了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分数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小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第七册时,已借助操作、直观对分数(基本上是真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要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建构分数的意义。为了使学生真正学好这一知识,我们在总结、反思以往多年教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运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新的教学实践。教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钢琴作品在审美与韵味、旋律与节奏、音色与模拟、装饰与风格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激发学生弹奏中国钢琴作品的兴趣,并让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美学特征及风格有一个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