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上层楼凭远处 我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人所皆知.江西的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著名,湖南的岳阳楼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不朽,湖北的黄鹤楼因崔灏《黄鹤楼》而名扬天下,山西的鹳雀楼也因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而名留千古. 在这四大名楼中,有三座在长江流域,只有鹳雀楼在黄河流域,它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南的黄河岸边.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便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余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白日"一词,写出了落日之态.  相似文献   

2.
鸟儿是轻盈的生灵,它常常飞入古人的诗句,你能将它们找出来吗? 1.关关_,在河之洲。(诗·周南·关唯) 2.月明星稀,乌_南飞。(三国·曹操《短歌行二首》) 3.几处早_争暖树,谁家新_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月黑_高飞,单于夜遁逃。(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5.含情欲说宫中事,_前头不敢言。(唐·朱庆余《宫词》) 6.黄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颖《黄鹤楼》) 7.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__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8.两个鸣翠柳,一行卜青天。(唐·杜甫《绝句》) 9.草枯_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10.…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崔颢为人轻薄,却写了一首颇为沉厚的《黄鹤楼》诗。诗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鹅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唐人七律,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此“第一”当谓其最早,非谓最好,然亦足见宋人对此诗之推崇。《唐才子传》卷一曾记大诗  相似文献   

4.
鹳雀楼     
先来看一首大家熟悉的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了这首诗,大家马上会想到这首诗的题目──《登鹳雀楼》,作者──唐代王之焕。诗因楼名,更多地却是楼因诗名。因为,在一次对影视名星的考核中,主持人问这首诗中的“楼”指的是黄鹤楼、鹳雀楼还是岳阳楼?明星的答案竟是黄鹤楼。唉,不说这些明星们学识疏浅的话了,单说咱的鹳雀楼,它的确有点“默默无闻”。你知道鹳雀楼在什么地方吗?它就在山西省永济县,也即古蒲州。楼因何而得名呢?据《蒲州府志》记载,“时有鹳雀栖其上”,故名。鹳雀楼始建于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5.
“欸乃”一词,始见于唐人诗句.唐·元结《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唐·柳宗元《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唐·刘言史《潇湘游》诗:“闻歌欸乃深峡里,欸乃知从何处生.”元结《欸乃曲》题下注:“欸:音袄;乃,音霭.棹舡之声.”(见《四部丛刊》本《元次山文集》第一册卷三第3页)宋·黄庭坚“稚川既得官都  相似文献   

6.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堪称千古绝唱,鹳雀楼因王之涣而名播海内外。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再加上鹳雀楼,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相似文献   

7.
郎士元考     
郎士元,字君胄,中山人。生年不详。天宝十五载(756)皇甫冉榜进士。姚合《极玄集、卷上》:“郎士元,字君胄,天宝十五年进士。”《新唐书·艺文志四》:“郎士元诗一卷。字君胄,中山人。”计有功《唐记纪事·卷四三》所载殆与《新唐书》同。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郎士元,字君胄,天宝十五载卢庚榜进士。”按:《极玄集·卷下》谓:皇甫冉“天宝十五载进士”。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皇甫冉)  相似文献   

8.
(一)崔颁的《黄鹤楼》诗问世一千二百多年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称赏。历代诗评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重视,并作出了极高的评价。早在唐代,人们就把崔颢与当时颇负盛名的王维并称。如窦(?)(jì,同暨)《述书赋》有注说:“时议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曰王缙、李邕”。(见《全唐文》卷447)可见崔颢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到了宋代,由于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诗评》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因此,崔颢和他的《黄鹤楼》诗就更蜚声诗坛了。南宋计有功编撰《唐诗纪事》,又收载了《黄鹤楼》诗,并记述了一个小故事,说是大诗人李白游览黄鹤楼时,本想写  相似文献   

9.
耳闻目睹和耳濡目染是近义成语.本文想将这两个成语作个比较分析.一,产生历史:耳闻目睹: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其变式有:耳闻目见(南北朝梁) 目见耳闻(宋) 耳闻眼睹(元) 耳闻目击(明) 目击耳闻(明) 目睹耳闻(清) 耳闻目睹(现代)耳濡目染:最早见于唐·韩愈《清河郡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其变式有:目濡耳染(唐)  相似文献   

10.
裴洪印 《语文知识》2002,(12):11-12
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被《唐诗三百首》等书列入了七言律诗之中。崔颢的《黄鹤楼》还被列为七言律诗之首,南宋诗评家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见《沧浪诗话校释》181页,1962年版)据《该闻录》载:  相似文献   

11.
佳句储备库     
湖北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山,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灏《黄鹤楼》)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相似文献   

12.
城市名片     
湖北·黄鹤楼黄鹤楼耸立于武昌的蛇山之上,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至唐朝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唐代诗人崔颢一首《黄鹤楼》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不少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于光绪十年(公元  相似文献   

13.
唐·王之涣写的名诗“登鹳雀楼”,是一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佳作。尤其是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催人进取的精神和“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因此,它百读不厌、历经不衰,是旧词新用的典型。若要问“鹳雀楼”的“雀”,到底写作“雀”,还是写作“鹊...  相似文献   

14.
王之涣是盛唐时代的重要诗人之一,他虽然留下的作品仅有六首绝句,却以《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两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所咏写的鹳雀楼,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大清一统志》曾经这样记载:“山西蒲州(永济县)府:鹳雀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栖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它本在高处,临山濒水,又有楼三层,颇具“高出尘世”之势。文人墨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千般思绪,无限感慨,故历来咏写此楼者甚多。沈括《梦溪笔谈》评曰:“唐人留诗…  相似文献   

15.
崔顥的《黄鹤楼》诗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从黄鹤楼三字着眼,一气贯注,托想空灵,寄情悠远。据《唐才子传》记载,李白登黄鹤搂后,对崔诗大为倾倒,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题诗在上头。”于是“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相似文献   

16.
历代状元中,最早与黄鹤楼发生联系的是唐开元九年(721年)夺魁的王维(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306页),他的《送康太守》一诗中直接出现了黄鹤楼3字。诗云: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何异临川郡,还劳(原注:一作来) 康乐侯(《全唐诗》第四册第1255页)。 此诗含有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但总的看来思想性、艺术性都不突出,所以古今研究者都不曾关注,各种选本均未选,不过它至少可以证明王维是到过黄鹤楼的。 据张清华《王维年谱》,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九月底或十月初…  相似文献   

17.
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在谈到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意义时写道:“这佯,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了。”(第204页)“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所谓“人头税”,指的是计口征税,这种税制早在周代即已存在。《周礼·天官·太宰》:“以九赋财贿。”郑玄注:“赋,口率出泉(钱)也。今之筭,民或谓之赋,此其旧名与?”根据郑说,这里的所  相似文献   

18.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刊第623期刊登了王达津先生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解》一文。作者根据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同章冠之秀才甫登石镜亭访黄鹤楼故址,……今楼已废,旧址亦不复存……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王先生读作“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似可商榷),非江行久不能知也。”认为这首诗“全写浩然所见,他的用意不但  相似文献   

19.
粼粼 鳞鳞     
小语《燕子》、《鸬鹚》都是优美的散文。白璧微瑕,其中所用“粼粼”一词值得商榷。粼,从(?)kuai,表示较小的水。《玉篇》说:“粼,又粼粼,清澈也,水在石间也”。《说文》:“水生崖石闻粼粼也”。可见,“粼”指崖石间泉水,其水清洁明净,故用“粼粼”形容水清澈或石明净。如,“扬之水,白石粼粼”。(《诗·唐风·扬之水》)形容水中石清澈见底。“一池寒水绿粼粼”。(翁卷《题东池》)说水清  相似文献   

20.
新理念下的古诗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模式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课题教材分析《绝句》(唐·杜甫)《枫桥夜泊》(唐·张继)本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写,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田野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安适愉快的心情。本诗写了作者于深秋之夜在苏州城外的一条小船上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孤寂忧愁之情。“三步训练”阅读教学模式“质疑漫谈”阅读教学模式1999年2003年一、激趣感知,初步训练1.看图说话(一)。(1)课件出示图片,认识黄鹂。黄鹂:身体的羽毛是黄色的,头部、翅膀、尾巴上有些黑纹,叫声很好听,吃森林中的虫子。(2)看动画说话:在上。2.看图说话(二)。(1)课件出示图片,认识白鹭。白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