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白诗歌表达上善于用典言事。他广泛的籍征古事、联想类比,表达对历代明君良相,先贤高士的仰慕,对忠贞被谗。奸佞当道的幽愤,自己弃世与济世两难境地的彷徨,以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定信念。其思想精神上有一个“谢安情结”。其人生价值取向与出处去就的选择,都刻意效仿历代先贤与谢安等魏晋名士。在其“纵酒”“携妓”诗作中通过用事,与其他乐府诗一样寄寓积极入世,志在“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渴求实现“安社稷”、“救苍生”的抱负,以及功成身退“泛五湖。戏沧洲”的夙愿。从而得出李白的“纵酒”“携妓”诗仍有其社会意义,非议这类诗作的观点属于皮相之谈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入世、出世、遁世”是人生的三种姿态。“入世”是积极进取、当仁不让,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世”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保持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让自己回身审视,从而生活得淡泊超脱、从容自在。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出世”的“度”,就会陷入“遁世”的境地,从而心灰意冷、消极逃避。人生奋斗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是古代士子的人生追求;从事政治、探讨哲学、创作诗文,是他们的生活内容;政治理想、思想学说、文学成就,构成了他们“道”的内容。杜甫的政治理想、思想体系、道德准则,完全符合正统儒家的仁义学说;他自身的形象正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他的“道”,生前被压抑,身后却受到长久而广泛的景仰、纪念、学习和效法,这就是他留给后人的“泽”。  相似文献   

4.
“诗穷而工”是中国传统诗论中的一个著名论点。然而它却与先秦的儒家文化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先秦儒家对待贫穷的方式是“安贫乐道”。“诗穷而工”与“安贫乐道”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实质上“安贫乐道”的儒家精神正是“诗穷而工”的深层次内核。体现了古代文人在儒家思想和诗歌的地位不断上升互动的过程中,在共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和相似的人生历程上的诗歌美学的集体性认同,是对积极人生、社会责任和生命体验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舍是“京派”文学的经典代表,是北京文化精神的守望者。北京文化不仅是老舍真切的人生记忆,而且是他热切追求的生命理想;他从对人的态度、满人的秉性及市民的宗教精神诸方面揭示了北京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底蕴;老舍作品对北京文化的准确阐释确立了“京味”文学的价值和地位,并以此见出北京文化及其发展对老舍小说及“京味”文学的影响和制约。然而,“京派”并不等于“京味”,“京派”有着更为宽厚与深刻的文化意蕴,认识这一点对当今北京文化与文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程广云  夏年喜 《大学生》2014,(13):116-116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孔孟之道)为核心,特别注重人生境界问题。道家、佛教同样倡导各自所理想的人生境界。相比而言,儒家入世、乐观;道家遁世、达观;佛教出世、悲观,但中国佛教,以禅宗为代表,却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儒道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 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固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在背逆情境下的人生选择及其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人格模式。同时,该文对陶学研究上的“陶渊明以诗评议传世思想”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8.
“五四”“人的文学”观初萌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此间 ,文学开始由贵族阶层转向广大民众 ,并初步树立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至“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人的文学”观由起初“泛人性”地揭示人的“自然存在”,发展为“人生化”地描绘人的“社会存在”,进而达到了“个性化”地表现人的“主体存在”。之后的革命文学的倡导 ,进一步发展了“人的文学”观的意义内涵 ,它更加密切了文学与民众、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并且在文学中确立了广大民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五四”“人的文学”观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同为乱世时期的文学,“三国”和“五代”的文学有着殊异特质。三国时期,以魏为主的建安文学,造就一个诗歌高潮;汉大赋虽趋消沉,但抒情小赋再树一帜;散文则趋于自由通脱。五代文学不可望其项背,南唐、后蜀的词作作为五代文学的代表,透露着绮罗宛润和脂粉之气,且不免哀哀之吁,其所能首肯之处,在于对宋词崛起有直接贡献。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原因很多,但就文学本身来看,创作主体“志”的缺失、人文力量的弱化、品格缺乏自立,文化构型残损是“五代”文学差于“三国”文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五四”前后周作人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为:个人本位的人道主义。自然人性论和个人主义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两大理论支柱。周作人对现实人生是给予了较多的人道主义关怀的,其对妇女及儿童问题尤为关注。而真正体现他的人道主义社会———道德理想的是其对“新村”运动的提倡,随着“新村”理想的破灭,他的人道主义理想也走向了无奈失落。总之,“五四”前后的周作人是人道主义的倡导者和坚持者,他为“人”的觉醒和确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用财富的眼光看小康,小康似乎与文化没有任何关联。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小康给我们带来了财富却遮蔽了我们的理性。今天,当教育面对小康的拷问时,我们再也不能回避人文领域的反思。只有当小康被放置于社会、历史与文明的进程中时,小康的教育价值才能真正得到显示。在小康的世界中,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生存的需要,同时也超越于单纯的浪漫温情的生命关怀,小康的教育意味着一种文化、政治与伦理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美好社会和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在当下,我们国家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民主法治为基石、以公平正义为内在精神、以诚信友爱和充满活力为重要特征、以安定有序为外部表征,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晚明文人结社之风盛行,士人以文会友、诗酒酬唱,形成了一种时代风气和社会潮流。考证潘之恒在各地的结社活动,可以了解晚明文人的生活风貌、精神状态以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因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活教育的意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把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与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始于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1844年以前,马克思使用的"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伴随的,主要指"资产阶级社会";1844年以后,随着法哲学批判转变为经济学研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则指"物质关系总和"。市民社会概念内涵的变化体现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描写私人情感与日常生活为题旨的文学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传统受到了"毫无意义"与表现"低级趣味"的批判。它们的一再受到批评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五四"启蒙虽是一场思想观念的启蒙,但并没有深入到作为文化根基的日常生活层面。承认私人情感与日常生活的存在价值理应是现代社会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7.
由于陶渊明研究中一直存在理想寄托多于学术理性的现象,因此还原陶渊明是当代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向。陶渊明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既是为实践其社会理想寻求路径的过程,也是对理想与体制冲突自觉的过程。从为社会理想积极投身体制中,到不愿同流危害社会而脱离体制,再到走到体制的对立面,表明专制体制下君子无路,而陶渊明也完成了社会变革者、隐逸诗人和思想家三重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它以社会主义为前进方向和理想追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旗帜,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神纽带,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准则,其根本价值取向集中地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切实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其中根本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9.
王弋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2):101-102,113
昭帝时期,为了明确未来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中央召开了盐铁会议。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政府官员与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民间才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论的实质是究竞该采用“放任”与“干预”哪种经济管理模式。双方据理力争,畅所欲言,均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经济观念。  相似文献   

20.
名字号富含社会生活气息,折射着特定的时代之光。宋代眉山苏氏家族富藏诗书、文人辈出、政声卓然,其族人于名、字、号别有讲求,命名取字多出入经史,行号则多称“老”、“翁”,并向心仙佛,渗透着传统文化气息和鲜明时代特色,展示了一个士大夫家族的文化分量,透示着宋代士大夫以儒为主、兼融佛道的三教合一信仰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