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区教师评聘职称的艰难,教师职称长期无法解决,大大减弱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空岗补缺”难有“空岗”由于经济不发达,制约了教师评聘职称实行“空岗补缺”,有“空岗”就有名额,...  相似文献   

2.
说法·数字     
《师道》2011,(10):54-54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先试省份.广东早在2008年就开始小学评“副高”、2009年开始中学评“正高”职称的试点。此举打通了教师职业的上升通道,共有数百人取得副高级或正高级职称.——南方日报报道  相似文献   

3.
向长征 《师道》2005,(7):13-13
教师职称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教育科研能力的一种鉴定,随着职称与对应的经济利益关系日益密切,本来很专业化、技术化、学术化的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走了样,变了味,甚至造成了“职称腐败”。各基层尤其是农村学校根据自身的体制因人设置条件,使“变味职称”越来越突出。笔认为主管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尽快让职称评定回到它的本位上来。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一位53岁的教师找别人代笔写一篇论文并发表。问其原因,这位教师道出了困惑与无奈:尽管在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上千得很出色,但没有论文发表而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据调查,目前不要说农村偏远山区的中小学教师晋升职称因“论文发表”问题伤心过,就是大多数农村乡镇的中小学教师也“迈”不过“论文发表”这道坎。农村山区中小学教师晋升职称没有“论文发表”就一票否决,给山区中小学教师的职称晋升带来很大压力。  相似文献   

5.
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是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体系的核心要素,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采用Nvivo12.0软件编码统计分析了32所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通过类属分析方法对相关文本资料分析后发现,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的评价要素可聚类为十一个维度,能够概括为“资历资格基本要求与思想政治及师德师风的要求”“育人及教学工作表现”“科研及专业工作表现”“教学管理及科研管理工作表现”等。通过对相关文本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后发现,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标准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多样化发展路径;获取标志性成果是教师职称晋升的“硬通货”;教学工作是教师职称评审的核心要素;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呈现理论与应用并重的格局;管理资历对教师职称晋升具有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6.
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改进的构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开展教师职称评审,对激励广大教师立足岗位,奋发向上,从而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审视当前的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不难发现它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笔者在此作些粗浅的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初步构想,以求教于广大同仁。一、变“一刀切”为“替补制”众所周知,教师工作表现的优劣应是其职称晋升与否的主要依据。而时下不少地方教师职称评审政策却与此背道而驰。“思想素质”、“工作实绩”只不过是写在纸上的条文,有弹性;最关键的倒是一些证书,如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普通话测试合格证书等等。一名教师即使各方面都…  相似文献   

7.
时评     
山东教师职称评审不搞论文“一票否决”最近,山东省教育厅官员明确表示,将召开全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会议,专门就论文问题提出要求,坚决清理、纠正论文“一票否决”的规定和做法。据介绍,对于中小学教师晋升职称,国家并未做出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实现我国中小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而这一改革的成功实现是需要广大教师不懈努力的,所以改进和完善小学教师管理体制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个别地方的教师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着需要改进的方面。一、竞争晋级,促进小学教师求实创新,精益求精职称晋升可以说是教师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职称晋升不仅仅是一种荣誉,还体现了教师的综合能力。而事实上往往会出现:符合晋升某一级职称的教师名额大于上级下达的该级职称的名额,特别是晋升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就常出现…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的教育体制当中,学生是“弱势群体”。他们知识储备没有老师多,经济上受制于人,再加上“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古训,使学生的主体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板书写满黑板,学生们正襟危坐,稍有骚动与喧哗,教师拿起教鞭往讲桌上猛力一打,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学生犯了错,教师往往抓住不放,要么面对全班学生,把他批个体无完肤,要么把他拎进办公室,一顿冷嘲热讽,甚至拳打脚踢。还有的教师借题发挥,抓住一点带出一串,把学生搞得羞愧难当,抬不起头,碾碎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健康完美的童心。可教师…  相似文献   

10.
经过70余年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已在制度上建立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形成专技职称和管理职级的双线发展路径。然而,“两双”政策要求辅导员既要完成教学科研,又要做好思政和管理工作,巨大的压力和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削弱了辅导员专技职称发展的竞争力;现有辅导员管理职级的发展体系则缺乏“规划性”和“可预见性”,辅导员管理晋升具有虚化的态势。“两双”政策的“空转”更多归因于政策本身。高校可探索变革人事管理制度,打破现有的岗位划分类别,设立高校综合育人岗,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让辅导员根据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发展路径,增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学科依托,实现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进一步分化,提升辅导员职业效能感。  相似文献   

11.
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对论文不作刚性要求……浙江省政府新近出台多项举措支持乡村教师,以保障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记者从浙江省教育厅了解到,根据新近出台的《浙江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应保持总体平衡,并适当向乡村学校倾斜。原则上乡村学校教师职称评审的通过率应不低于城镇学校。对在乡村学校任教时间较长的教师,在评聘高一级职称(职务)时应适当倾斜照顾。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谷城县实验小学从高档宾馆的星级 标准上受到启发,将星级的现代化、高标准含义与创一流学校相衔接,推出“岗位星级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以政治表现、工作态度、常规教学、常规管理、教研活动、教育教学成果、辅导成果7个方面为“星级”校内教师岗位职称的考核内容,并以教师道德、教学质量、校纪国法作为否决条件。各星级的具体标准由教师、教研组、教导处、校长办公室、党支部办公室共同讨论制定,由专门职级评审组负责考核,考核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数制,按得分高低确定职称星级标准。校内职称设五个级别,即:不合格教师、成熟教师、一级明星教师、二级明星教师、三级明星教师。授予“一星”、“二星”、“三星”职称级别的教师,除给予通报表彰等鼓励外,学校每月奖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破教师职称聘任的“铁饭碗”,改变教师职称聘任的“论资排辈”现状,我校在对教师履行职责情况定期进行考核的基础上,对教师职称实行动态管理,奖优罚劣:对优秀教师实行低职高聘,对思想和业务素质较差的教师实行高职低聘,对不合格的教师实行下岗培训。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好坏关键在教师。“能上能下”科学的管理制度能释放教师的工作激情,想方设法搞好教学;“能上不能下”、“能下不能上”的管理制度则会扼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正常展开。要释放教师的工作激情,必须改革不合时宜的制度,实行“能上能下”的政策。 我国自1987年实行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以来,职称成为评定教师能力业绩的重要标准。职称与待遇挂钩也大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评出来的高、  相似文献   

15.
关注理由:省教育厅的“不应以任何理由将外语作为晋升中小学教师职务的必要条件”的规定把我们的视线聚焦、定格在教师职称评定上。职称评定的本真意义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反映,在其运行的20余年中,对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准确度量与激励提升发挥出了积极的意义,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职称评定是个框,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职称到手,什么都有,就是积极性没有”……教师的抱怨道出职评的“软肋”与无奈,“权力职评”、“关系职评”、“金钱职评”、“论文职评”、“证书职评”折射出职评的公平与公正受损。理应起促进作用的职评却在运行中变了形、走了样,偏离了设立职称的初衷,甚至造成了“职称腐败”。在不断的追问中,对职评本真的思考渐显清晰:职称不仅是一种资格、待遇,还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等绩效、水平的表征和鉴定,更是导引教师专业发展的风向标。引动职称变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尚需政策的导向和各方的支持,但缺失教师自觉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任何手段都只会沦为形式。为此,摒弃职称评定中的不足,挤掉职称评审中的水分,不断引动职评制度的完善,职称评定就会真正成为撬动教师活力的杠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注理由:省教育厅的“不应以任何理由将外语作为晋升中小学教师职务的必要条件”的规定把我们的视线聚焦、定格在教师职称评定上。职称评定的本真意义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反映,在其运行的20余年中,对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准确度量与激励提升发挥出了积极的意义,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职称评定是个框,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职称到手,什么都有,就是积极性没有”……教师的抱怨道出职评的“软肋”与无奈,“权力职评”、“关系职评”、“金钱职评”、“论文职评”、“证书职评”折射出职评的公平与公正受损。理应起促进作用的职评却在运行中变了形、走了样,偏离了设立职称的初衷,甚至造成了“职称腐败”。在不断的追问中,对职评本真的思考渐显清晰:职称不仅是一种资格、待遇,还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等绩效、水平的表征和鉴定,更是导引教师专业发展的风向标。引动职称变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尚需政策的导向和各方的支持,但缺失教师自觉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任何手段都只会沦为形式。为此,摒弃职称评定中的不足,挤掉职称评审中的水分,不断引动职评制度的完善,职称评定就会真正成为撬动教师活力的杠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注理由:省教育厅的“不应以任何理由将外语作为晋升中小学教师职务的必要条件”的规定把我们的视线聚焦、定格在教师职称评定上。职称评定的本真意义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反映,在其运行的20余年中,对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准确度量与激励提升发挥出了积极的意义,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职称评定是个框,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职称到手,什么都有,就是积极性没有”……教师的抱怨道出职评的“软肋”与无奈,“权力职评”、“关系职评”、“金钱职评”、“论文职评”、“证书职评”折射出职评的公平与公正受损。理应起促进作用的职评却在运行中变了形、走了样,偏离了设立职称的初衷,甚至造成了“职称腐败”。在不断的追问中,对职评本真的思考渐显清晰:职称不仅是一种资格、待遇,还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等绩效、水平的表征和鉴定,更是导引教师专业发展的风向标。引动职称变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尚需政策的导向和各方的支持,但缺失教师自觉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任何手段都只会沦为形式。为此,摒弃职称评定中的不足,挤掉职称评审中的水分,不断引动职评制度的完善,职称评定就会真正成为撬动教师活力的杠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注理由:省教育厅的“不应以任何理由将外语作为晋升中小学教师职务的必要条件”的规定把我们的视线聚焦、定格在教师职称评定上。职称评定的本真意义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反映,在其运行的20余年中,对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准确度量与激励提升发挥出了积极的意义,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职称评定是个框,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职称到手,什么都有,就是积极性没有”……教师的抱怨道出职评的“软肋”与无奈,“权力职评”、“关系职评”、“金钱职评”、“论文职评”、“证书职评”折射出职评的公平与公正受损。理应起促进作用的职评却在运行中变了形、走了样,偏离了设立职称的初衷,甚至造成了“职称腐败”。在不断的追问中,对职评本真的思考渐显清晰:职称不仅是一种资格、待遇,还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等绩效、水平的表征和鉴定,更是导引教师专业发展的风向标。引动职称变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尚需政策的导向和各方的支持,但缺失教师自觉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任何手段都只会沦为形式。为此,摒弃职称评定中的不足,挤掉职称评审中的水分,不断引动职评制度的完善,职称评定就会真正成为撬动教师活力的杠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关注理由:省教育厅的“不应以任何理由将外语作为晋升中小学教师职务的必要条件”的规定把我们的视线聚焦、定格在教师职称评定上。职称评定的本真意义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反映,在其运行的20余年中,对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准确度量与激励提升发挥出了积极的意义,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职称评定是个框,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职称到手,什么都有,就是积极性没有”……教师的抱怨道出职评的“软肋”与无奈,“权力职评”、“关系职评”、“金钱职评”、“论文职评”、“证书职评”折射出职评的公平与公正受损。理应起促进作用的职评却在运行中变了形、走了样,偏离了设立职称的初衷,甚至造成了“职称腐败”。在不断的追问中,对职评本真的思考渐显清晰:职称不仅是一种资格、待遇,还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等绩效、水平的表征和鉴定,更是导引教师专业发展的风向标。引动职称变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尚需政策的导向和各方的支持,但缺失教师自觉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任何手段都只会沦为形式。为此,摒弃职称评定中的不足,挤掉职称评审中的水分,不断引动职评制度的完善,职称评定就会真正成为撬动教师活力的杠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伟 《四川教育》2006,(5):16-16
关注理由:省教育厅的“不应以任何理由将外语作为晋升中小学教师职务的必要条件”的规定把我们的视线聚焦、定格在教师职称评定上。职称评定的本真意义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反映,在其运行的20余年中,对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准确度量与激励提升发挥出了积极的意义,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职称评定是个框,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职称到手,什么都有,就是积极性没有”……教师的抱怨道出职评的“软肋”与无奈,“权力职评”、“关系职评”、“金钱职评”、“论文职评”、“证书职评”折射出职评的公平与公正受损。理应起促进作用的职评却在运行中变了形、走了样,偏离了设立职称的初衷,甚至造成了“职称腐败”。在不断的追问中,对职评本真的思考渐显清晰:职称不仅是一种资格、待遇,还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等绩效、水平的表征和鉴定,更是导引教师专业发展的风向标。引动职称变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尚需政策的导向和各方的支持,但缺失教师自觉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任何手段都只会沦为形式。为此,摒弃职称评定中的不足,挤掉职称评审中的水分,不断引动职评制度的完善,职称评定就会真正成为撬动教师活力的杠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