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孝”曾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产生的根源。正如孔子所说:“夫孝,道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但是在当今,有不少家庭不是要求孩子孝敬父母,倒是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有不少学校,孝敬父母的教育未被纳入到育人的工作中。事实上,独生子女不孝敬父母所致的诸...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2007,(12):9
“孝”在各种“礼”中排首位,为什么孝敬父母如此重要?这是因为热爱自己的父母是人类最自然的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础,爱父母是最容易做到的。  相似文献   

3.
应重视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启蒙教育余维文中华民族有许多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便是其中之一。孝敬父母.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小学德育纲要》和《小学生日常规范》都有“孝...  相似文献   

4.
浅论孝敬父母教育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唐淑芬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提出了孝敬父母的要求。对此赞成、怀疑、反对者皆有之。多年来,在“孝”能不能改造使用的问题上也一直有争论。该不该向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呢?这涉及到怎样对待...  相似文献   

5.
孝道是中华民族德育的根本。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由所生也。”这就是孝的分量,这就是孝的尊严。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应该从这一根本上起步。离开孝道,其他的教育将大打折扣。因此,我校提出“以孝立德”的口号,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一二三四”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从“孝敬父母”这一最基础的道德修养起步,努力引导学生将孝敬层次由“养亲”、“孝亲”向“尊亲”、“推恩”提升,将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推广到爱集体、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境界,实现基础道德向崇高理想的飞跃,达到以孝促礼仪教育,以孝促养成教育的良好效果,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化中,“孝”为百善之首,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我国拥有深厚的“孝”化底蕴。《诗经》上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唐朝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而“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督促后辈履行对父母的赡养和孝敬。前苏联名教育家苏翟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这种传统美德正面临丢弃的严重局面时,我认为社会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重新回归中华民族的美德,如何让学生们学会“理解”和“感恩”?  相似文献   

7.
百善孝为先     
孝,这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今天已越来越被提起。人人都有父母长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千千万万龙的传人奉行了数千年,可是,欲说“孝”字,还真不容易!想说“孝”字不容易,是因为这个神圣的字眼多少年被一个“左”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2012,(32):54-55
正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了新版"24孝",内容包括"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教父母学会上网"等。在一次网络调查中,大部分网友认为新版"24孝""很有道理,会用这个标准孝敬父母",也有网  相似文献   

9.
对青少年进行“孝”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孝”道德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孝者德之本”,就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在现代,“孝”教育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道德的前提和基础。进行“孝”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孝道是中华民族德育的根本.孝经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由所生也.”这就是孝的分量,这就是孝的尊严.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应该从这一根本上起步.离开孝道,其他的教育将大打折扣.因此,我校提出“以孝立德”的口号,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一二三四”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从“孝敬父母”这一最基础的道德修养起步,努力引导学生将孝敬层次由“养亲”、“孝亲”向“尊亲”、“推恩”提升,将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推广到爱集体、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境界,实现基础道德向崇高理想的飞跃,达到以孝促礼仪教育,以孝促养成教育的良好效果,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1.
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列出了不得被推荐的四条“高压线”,第一条就是“不孝敬父母”。这条标准引来不少争议。  相似文献   

12.
孔子有云: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也就是说,孝敬父母乃为人之本。而世上也有三种事情不能等,其中“孝敬父母不能等”最为先。可是,现在还有多少青少年能做到孝顺父母呢?现实的状况不得不让我们感到忧心。  相似文献   

13.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张海龙张金双一个人不孝敬父母,是不可能与兄弟、亲友、师长、同学和睦相处的,更谈不上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现在的小学生中,独生子女能占绝大多数,他们在家里当上了“小皇帝”,顶撞父母者有之,驱使父母者有之。因此如何对小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一、研究的问题“养不教,父之过”是中国的古训,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9条规定:“父母有教育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负责任,那就是违法行为。可是,生活中不负教育责任的父母还是不少。上海郊县流传着一种“双脱手”的说法,它借用骑自行车时双手脱把来比喻父母将教育子女的责任一手推给学校,另一手推给祖辈的推卸教育责任的现象。孩子满3足岁进幼儿园的第一天,不少父母少不了会对老师说一句:“孩子交给老师了,拜托。拜托。”好像接力赛跑一…  相似文献   

15.
孝德环境文化与孝德课程对接。《弟子规》《论语》《孝经》中有许多关于孝的经典内容,既有“令行”,也有“禁止”;既有示诚的理教,也提供了坚持原则的方法,认真筛选其精华以文字、图片、宣传画、名人画像、雕塑等形式建设广场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操场文化、厕所文化、楼道文化等立体多样的孝文化标识,形成以“孝”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重新定义“新型孝德”,其核心内容如“八心教育”“五个一活动”和“孝敬父母二十条”,学生每天像照镜子一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孝"为百行之首,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我国拥有深厚的"孝"文化的底蕴。《诗经》上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唐朝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而"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督促后辈履行对父母的赡养和孝敬。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孝敬父母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学孝、知孝、行孝。  相似文献   

17.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孩子在家中被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而孩子大都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所以开展孝敬教育非常必要。我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教育:一、了解学生在家中“吃”、“穿”、“用”、“玩”、“看”等方面情况,开展《孝敬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二、讲古人、当代人、革命领导人、同龄人的孝敬故事。让孩子们学会孝敬父母;三、让孩子通过孝敬教育后。平时付之于行动。  相似文献   

18.
如果对西方人谈起孝道,保准会弄得他们一头雾水,事实上,在英文里的确有“孝”这个单词——Filial,但相信知道的人并不多。摩西十诫第五条“子女应当孝敬父母”,英文的表达是“Honoryourfatherandyourmother”,更多的是在说尊敬。而中国语境里,孝的那种顺从、谦卑、低人一等的姿态,在西方人那里是绝然看不到的。  相似文献   

19.
杨海凤 《现代语文》2006,(11):57-58
“孝”是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孝经·开宗明义》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①孝最原始的内容就是亲亲,即孝敬父母。到后来,孝在政治方面进行了演延,古人将君臣关系比作父子关系,“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②“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③孝渐渐有了另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君主、国家的孝,也可以理解为忠。从古至今,孝文化对人们产生了至深的影响,对武侠小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父母、师父被人所害,自己不能替他们报仇,在古代被视为不孝,往往就因为报仇而展开了一段快意恩仇的故事。本文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百行"孝"为先.孝敬父母乃是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亲情孝心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体现.因此,孝敬父母长辈的品德是每个人首先应该培养的.从古到今有多少孝敬父母的故事:九龄温席、亲尝汤药、鹿乳奉母……然而,尽管孩子说起"孝"来也能头头是道,但实际行动完全变样.尽管品德学科也重视"孝心"主题教育,但由于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孝之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