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时候,母亲经常对我说,千万别忘了前院的三奶奶,她对咱家有恩。母亲刚嫁过来的时候,家里只有三间土坯房,穷得揭不开锅。那时候父亲去东北学造纸的手艺,小半年没回来了,母亲在家带着幼小的哥哥,苦守着贫寒的日子。因为穷,很多人看不起。母亲每每说起借钱那件事,都会掉眼泪。那天她跑遍了半个村子,也没有借到钱。没有  相似文献   

2.
冬天来了,雪花飘了起来。小璐穿着厚厚的棉服,正窝在家里看电视。寒风从门缝间穿过,呼呼作响。坐着一会不动,小璐就感觉自己的脚很冷,不得不打开空调,让房间内的温度提高一些。人类过冬,有空调、暖气,有坚固的房屋,有厚厚的羽绒服,还有充足的粮食。寒冷的冬天,动物们又是如何度过的呢?小璐经常为野外的动物们担忧。其实,对于动物们来说,每一个冬天,对它们来说都是一场生死战役,只有在这个战场上存活下来,才能继续自己的繁衍生息。想知道动们的生存之道,请看——《动物们的冬之战》。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延伸于生活,它与我们紧密相联系。而作文是学好语文,体现语文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一篇好的作文,能够体现出学生对语文的灵活掌握性及综合能力。但对于学生来说,作文一直是他们比较头疼的,提起作文,往往令他们“轻松”不起来。在作文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为写而写,没有明确的思想内涵。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东拉西扯,真正有见地的东西很难觅出。二是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熟视无睹,以至写作时空洞无物,无法下笔。真正需要素材时,却理不出头绪。三是教师的指导。重视了方法,却往往忽略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对于写作方法的指导,是不容争议的,但对于理论的实践性,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尔玉 《青海科技》2012,(4):93-95
那天,朋友发来墨西哥海底雕塑博物馆的幻灯片,看完之后,心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一丝悲凉。那些放到海底的雕像,栩栩如生。雕塑家们非常了不起,他们灵巧的双手把各种各样形态的人之形象鲜活地雕刻了出来。然而,当那些雕像沉入海底的时候,在我看来,就像是对人类这一族群的集体死亡悼念。人类是不能在海底生活的,除非是美人鱼。但那是传说。人类一旦沉入海底,就失去了生命。  相似文献   

5.
抗过敏手记     
欢迎来到抗过敏同学会。只要你的免疫系统还称职,过敏就会像空气,平时无影无形,却总会有风乍起,让你措手不及,领教它威力的时候。按照WHO的界定,过敏就是文明病。自打有人类起,过敏不断代。究根揭底,是文明生活导致了过敏的肆虐。1700年前,《伤寒论》就开始对过敏辨证施治了。今天,过敏不仅没被击退,你还得接受全世界将近25%的人过敏的事实。钟南山院士也指出,光是我国就有两亿多人患有过敏性疾病。所以,这个世界其实都很过敏。  相似文献   

6.
"喵,喵,喵……"一天晚上,我在厨房听见了这动听的叫声。循声望去,原来是从抽油烟机管子上方所发出的。第二天吃早餐时,这叫声又传进了我的耳朵。我赶紧凑上去说:"猫儿,莫慌,我来救你。"可是,要解救它就必须拆下那块木板。妈妈如果看到了,必定会斥责我。可是,那猫儿的叫声越发急促,我只好踩在凳子上去拆。由于高度不够,连试了几次都未能成功。我叹  相似文献   

7.
网络安全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已经成为人类所构建的最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网络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我们通过网络获得信息,共享资源。如今,Internet遍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并且欢迎任何一个人加入其中,相互沟通,相互交流。随着网络的迅猛延伸,基于网络连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不论是外部网还是内部网的网络都会受到安全的问题。如何保护各类网络和应用的安全,如何保护信息安全,这是21世纪网络安全领域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采访姜斌卖台湾爆喜鸟的经过。让记者大吃一惊。很多摆摊创业的朋友都在喊,摊不好摆啊,风吹日晒雨淋不说。还有城管的威胁。地痞的捣乱,换句话说,这地摊生意就是些“下三烂”的买卖,赚不了钱。殊不知,这是何等的大错特错。姜斌卖台湾爆喜鸟。专门对着孩子们的嘴,大打时间差,奔跑于三所学校连成的财富跑道上,每天轻松入账800元。是运气?还是真本事?  相似文献   

9.
吴彦廷 《科教文汇》2012,(11):52-53
身为教师,应关注学生心灵和健康人格的成长,要学会赢得学生的信任,要主动参与学生活动,做学生的伙伴。要和学生民主对话,做学生的知心人。要有开阔的心境,容纳不同性格的学生。要主动为学生保密,做学生的知己。要帮助学生解难,做学生的亲人。  相似文献   

10.
黄雷 《今日科苑》2008,(1):90-92
程连昌,1931年5月生于吉林市,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曾任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家人事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主任。1986年荣立航天工业部一等功,获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杰出和重大贡献奖。12月份的京城天气渐冷,起风的街头弥漫着隆隆寒冬气息。在一个阳光暖暖的下午,记者如约来到程会长的办公室。已有76岁的程连昌,一身整洁得体的西装,显得神采奕奕。和气、精力充沛,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谈话从他自己说起。静静的办公室里,程会长沉思了片刻,而后开始娓娓道来。"我也是一个工作多年的老科技工作者,对党、人民的事业有着较深厚的感情,也有坚强的毅力,一生在不断的努力奋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习、工作做了一些事情。"几句简单的话语,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暖意;安静的办公室里,让人感受到他心中那份对国家的无限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