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建晚 《档案时空》2015,(10):43-44
2008年,我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公共交通治安管理分局,被安排在办公室从事档案工作,有幸与档案结缘.一晃七年过去,在这三尺之间的档案室,我有过迷茫、沮丧和寂寥,也有过辛苦的坚持和成功的欢笑,这些种种让我坚定了对岗位的忠诚,更让我深深地爱上了档案工作. 我工作 我快乐 档案工作对在部队当护士的我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档案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其中的滋味,没做过档案工作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的,可谓是“风雨飘雪匆忙去,艰辛甘苦一路尝.”  相似文献   

2.
我是“档”字,与“案”字结合组成“档案”一词,与“法”字结合就形成“档案法”这一有权威的法规名称,若与“事业”一词组合又形成档案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档案事业”一词,我还拥有一支人员众多的档案工作者队伍,要说我的“名气”够大了,“地位”也够高了,但使我深感遗憾和痛苦的是,在我尊敬的档案工作者中,竟有不少人把我的音读错了,我  相似文献   

3.
初识档案,是1990年。那一年我(末排右二)16岁,中考成绩不错。遵照父母“农家孩子早跳龙门”的意愿,我最终放弃上本市一所省重点高中的打算,同意上中专。报志愿时,父亲在多方征求意见和反复思量后,为我选择了安徽省合肥市经济管理学校,学习档案管理专业。原因有二:一是公费,自己负担费用少;更主要是专业冷,学得人少,毕业后好分配,极有可能进县城当干部。当时我对“档案”的了解,只是认识这两个字而已。我之所以同意父亲的选择,是因为学校在省城———合肥。后来我得知,同学们当初对档案的了解与我相似,学这门专业,…  相似文献   

4.
沈阳市开展了“建立家庭档案,传承社会文明”为主题的“档案进家庭”活动。我在参加“档案进家庭”的宣传、指导示范户建立家庭档案的同时,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档案。在收集整理家庭档案时,引起许多往事的追忆。我的家庭档案中最早的一张照片是一张12寸黑白照片,这是一张1945年7月10日我父母结婚时穿婚纱、礼服与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的合影。这张照片距今已57年,照片中的多数人已与世长辞了,但照片中的每个人的家庭都在延续。每个家庭摇篮仍延续着人类生命的永恒。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有这样的想法,在家庭档案整理就绪后,静下心来,续编家谱…  相似文献   

5.
漫谈"现行档案"、"档案产业"等档案专业用语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读了《档案学研究》2003年第5期晋平的《不应否认“现行档案”的存在———兼与吴品才同志商榷》后,觉得我日常使用的一些专业用语,如“现行档案”、“实物档案”、“文书档案”、“档案产业”等,是否合适,是需要斟酌一下的。这里谈谈我的认识。建议将“现行档案”改称“现时档案”吴品才在《档案学研究》2003年第2期的文章中说“现行档案”概念从根本上说是不应该存在的,而晋平在这篇文章中论述了“现行档案”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从《档案法》第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将档案定位为“…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几本杂志上看到一些关于“实物档案”的争鸣文章,其中有些学者对“实物档案”一词提出异议,认为档案本身就是实物的一种,再提出“实物档案”这一定名是没有必要的:并将档案与“文物”这一概念相比较,得出档案侧重信息,文物侧重栽体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其说法颇有道理,实际工作中名称概念上的模糊确实会引发不少矛盾。由此,联想到目前我国档案界档案名目繁杂,命名标准不一的情况,在这里我想就此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我与档案     
档案是很美的,但要搞好却很难.我与档案,坎坎坷坷.一路走了三段,先为初识.次多应用.后是主业,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学生时初识档案。1965年14岁初中毕业后上高中前,“革”了.我在学校的“资料组”管档案资料收集、宣传材料编印。那时只知道有“档案”这件事。  相似文献   

8.
那年夏天,我16岁,怀揣着四川大学档案系的录取通知书,憧憬着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更抱着对“档案”的渴望和好奇,走进了档案天地,从此,与档案相识,与兰台结缘。这一走,就走了16年。在这里,留下我在档案领域中成长的点点滴滴,在这里,留下我无悔的青春和浓浓的档案情缘。  相似文献   

9.
赵杰 《黑龙江档案》2014,(6):145-145
在第二个“6·9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我很高兴与档案局全体同仁相聚于此,一同庆祝属于我们档案人的节日,用嘹亮的口号高唱档案人的赞歌.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档案事业源远流长,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里,档案工作者也得以“兰台人”这一美称.  相似文献   

10.
张蔼 《四川档案》2023,(6):62-63
<正>时光如水,岁月无声,不知不觉,我已经“入档”四年整,而就是今年,《四川档案》已走到了第四十年。我与“他”的相遇相知虽仅四年,但要说在档案馆工作的这四年,是什么把我引进门,是什么指引我前行?我可以肯定地说,是《四川档案》。再回首,初入档案行业的忐忑还依然记忆犹新,在我最彷徨不安时,遇见了正值风华正茂的《四川档案》,“他”既为良师,亦为益友,时间虽短,却情谊绵长。与“他”相伴的时光,携“他”同行的日子,让我倍感温暖与慰藉,倍添信心和勇气,激励我一路前行,不负时光。  相似文献   

11.
科长已不止一次的“盯”着我说:“小刘,写一篇文章,参加‘我与档案工作’征文。” 我巴不得快些溜之大吉,故作无辜状:“可是我的档案工作生涯才一个月呀。” 科长毫不退让:“可是你是目前上海档案局馆系统第一个拥有本专业硕士学位的呀。” 我哑口无言。提到这个“第一”,不禁想起离校前,遇见的一位正在教档案专业本科生的女教师。她问我的去向。当得知我去了档案局,她笑了笑:“怎么去了那儿?这不是大  相似文献   

12.
虽说历史与档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15年前我大学毕业时,我却立下了“今生不与档案发生关系”的誓愿。然而我怎么也没想到,几年之后,我即“违背”了自己的诺言,自觉自愿踏入了档案界,并于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部队档案员。最初,我是从接手过来的那一大堆档案书刊中了解到我党我军档案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切领悟到周总理关于档案工作者要学习司马迁和江总书记“我们一定要对子孙后代负责”谆谆教诲的深刻涵义。记得前任老李曾针对我“打退堂鼓”的思想说过一段话。他说:“革命军队就象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我们档案工作者可能就是这台机器上的某个零件,如果你、我、他都不愿充当这个零件,那这机器还要不要正常运转!”他的这番话对我来说份量很重,在我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一次“淬火”和升华。我在十四年中曾因工…  相似文献   

14.
在全国七十多家的档案期刊中,《上海档案》是以其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的。她以“立足档案,面向社会,振奋档案人员精神,增强社会档案意识”为宗旨,向我们档案人员展示了100幅绚丽多彩的画面,给我以知识、力量与乐趣。我是该刊的忠实读者,并常常把该刊推荐给我的学生们。在此我不想长篇大论,只对1999年以来的“卷首语”谈一点我的想法。 每回收到《上海档案》赠刊时,首先就要看姜龙飞写的“编辑人语”,因为她好比北方人到广州“喝早茶”到重庆“吃火锅”那样,富有新鲜感与充满刺激!我把它归纳为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15.
我叫陈云肖,原在冀州市计生局工作,对于“档案”这两个字眼并没有过多的关注,更没研究过。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一位在市档案局工作的朋友,听说我市要开展“档案进家庭”活动,让家庭建立起“档案”,感觉这事挺新鲜,心想家里能有什么档案,这事不好开展。后来市档案局的同志来我单位宣传家庭建档,  相似文献   

16.
至今年4月,我来到这所著名的高职院校,重入档案这一行,也已有12年之久。都说档案是“冷门”,浪费青春,得少失多,可我至今为自己重新选择档案这一行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17.
我于1982年“改嫁”到档案部门。当我缘结兰台之日,正逢《贵州档案》诞生之时。20年来,我一直是《贵州档案》的忠实读者,在我的业务学习和工作中,《贵州档案》始终是我的良师挚友,这不仅是其办刊严谨,发  相似文献   

18.
我1978年从事档案工作至今,已有20多年了,在这20多年中,我体验了档案工作者默默无闻、辛勤劳动的艰辛,更多的则是深切地感受到档案工作带给我的无比快乐与无穷收获。 刚从事档案工作时,我在上海航道局的一个基层单位工作,档案室有2个年龄与我相仿的年轻人,是“工农兵大学生”,因为档案干部不能评技术职称,他们陆续调离了档案室。我也曾经想过离开档案室,但最后还是留了下来。 1986年5月,上海海上安全监  相似文献   

19.
连续两天,家住秦淮区凤游寺的杨女士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我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在单位兢兢业业工作了30年,现在就要退休了,档案里居然记录我坐过2年牢,而且上学的时还和男生搞不正当性关系。经过调查,这一段档案不是我的,档案的主人与我同名同姓。”  相似文献   

20.
说起来,当初为了避免使一些票证单据之类的东西遗失,所以我特地备了一本家庭“档案册”,从而将这方面的东西放置其中,日积月累,后来不仅数量有了增多,内容也相应扩展开来,连相片等等也一概存放进去。自从我家有了“家庭档案册”,果然再也没有发生票证单据之类遗失的事(此前这现象常常发生),要找什么也很方便。 当然,今天我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说说在我家的“家庭档案册”中的一份独一无二,也是为我(应该说也包括我的家人)特别看重的东西,那就是一张区“人民代表证”。这张“代表证”的面积并不大,通体是鲜红的,就在这张鲜红的证件上,印着我的名字,也就是说,我即是这份“人民代表证”的持有者。面对着这份“人民代表证”,我总能感受到它的沉甸甸的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