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2014,(9):17-17
刘和平在2014年7月31日人民网教育频道撰文指出: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就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就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在加剧,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个“孤岛”.  相似文献   

2.
刘和平 《山东教育》2014,(10):63-64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一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就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就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在加剧,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相似文献   

3.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却在加剧,并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的"生利"乡村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清楚地了解中国乡村教育不适应本地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的问题,给予分析性的批判,提出解决乡村教育弊端的发展方向在于"生利",培养学生的技能。基于此,他思考建设"生利"乡村学校的问题,尤其是教师的问题,并且把生利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他的这些思想对于新时代的农村发展仍有启示意义,我们应该从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的质量以及推进农村职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三个方面深化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统治阶级在广大乡村设立的学校,是古代乡村开展成人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社学在古代乡村教育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对我国现代的农村教育仍然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质夫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乡村教育先驱之一.他的乡村教育思想源于他对当时民情、教育的深刻认识和反思,对西方乡村教育思想的辨证的接受,以及对自身教育实践的总结.黄先生的"以学校为中心,改造乡村"的服务观,"教师第一"的师道观,"工学结合"的教学观、实践观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特色和重要内容.这些极有建树的思想认识,为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定位、师资建设、工学结合等方面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以“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国家,建立合宜的乡村教育模式,使乡村真实拥有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好的效用,其意义自不待言。绝大多数论者认为,目前我国乡村教育的问题是教育机会的充分保障和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问题,即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家庭的教育成本分担中达成合宜的比例,以确保乡村教育的有效投入,为乡村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配置。具体地讲,就是要将乡村学校校舍、设备设施等硬件建设、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等问题逐一加以解决,以保障乡村儿童能享受与城市儿童平等的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8.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却在加剧,并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乡村学校的建立,让乡村多了文化底蕴.那时,虽然经济落后,但因为有学校领衔,乡村的精神生活却并不贫瘠,乡村文化生活依旧丰富多彩.那时乡村学校与乡村俨然是鱼水关系:教师经常去农家家访,农忙时节还会带领孩子主动帮助农户春耕、双抢、秋收;村民会经常来到学校与老师唠家常,请教农科知识,谈古论今;家长会时不时到学校打听孩子情况,进行交流;放学后,甚至有不少村民与教师开展打球、唱歌、敲打锣鼓等各种娱乐活动;村上有红白喜事,村民都不会忘记邀请教师,教师也会如邻居亲朋一样随份子,虽然,教师工资不高,但却乐意随份子参加村民家的喜宴,因为那既有受到礼遇尊重的精神愉悦,也有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的快意.这些看似与教育无关紧要的琐事,却形成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风景线,让乡村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派主张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积极开展了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社会整体建设的乡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次重大探索,其经验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概括了民国乡村教育运动的乡村生活教育模式、乡村平民教育模式、乡农学校教育模式。分析了民国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局限性和历史贡献,认为"乡村教育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要求我们在发展农村教育时,强调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注重立足农村,树立系统观和全局观,坚持开拓创新、理性借鉴国际经验,并强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财政支持。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派主张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积极开展了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社会整体建设的乡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次重大变革,其经验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活教育》2014,(5):4-6
“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早在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在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强调乡村学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农村教育是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块“短板”。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办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条件弱质化、教师人才流失化的现实困境,国家和学校不仅需要完善顶层设计,高效配置资源,以落实农村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权利,而且需要构建人的现代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各项教育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还应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重视以城促乡,实行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以改变乡村被边缘化的困境,进而为寻求农村教育变革、振兴乡村发展积蓄力量。  相似文献   

14.
目前苏北乡村教育陷入了一些困境,进入了"死胡同":一是苏北乡村教育背离了改造乡村这一根本目的;二是乡村学校生存空间日渐狭小、办学价值观错位;三是乡村教师被忽视,失去教育热情.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观对当前苏北乡村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摆脱苏北乡村教育困境,必须立足根本,让乡村教育回归乡村;要拓宽空间,建立乡村学校体系,重塑价值,激活乡村学校的功能;要以人为本,改善教师待遇,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师的乡村情怀和改造乡村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现实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但农村教育现代化还有明显差距。教育现代化的短板和重点在农村,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短板和重点在乡村。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农村和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农村和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城乡教育融合和一体化均衡发展是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杨富强 《学周刊C版》2011,(10):199-200
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指出:“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了促进的媒介。”“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虽然已是二十一世纪.但是名家的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农村学校理当肩负起乡村建设的重任.农村教育必然服务于乡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一乡村是我的生活。这么些年,一直在乡下,乡村教育就在身边,论目下状况有很多解读:地方经济薄弱、农村经济体凋蔽、劳动力大量外流、人口日趋老年化、学校办学无思路,还可以说到政府教育投入不够……没错,走进乡村教育内部,会发现,这些解读正是乡村教育现状之背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和目标,农村教育现代化是有特色、先进性和高水平的国家教育现代化本质和目标在农村有特色的普遍化。现代化基础教育学校特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基础上充分体现的学校精气神的个性,是教育理念特色与教育形式特色的统一。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优质教育必须振兴乡村教育,结合乡村文化、地理等特点,努力推进乡村学校特色发展和乡村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管理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农村中学的校长,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学校,最大限度地留住部分优质生源,是农村学校能否持续发展的前提.逐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使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农村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乡村学龄人口趋少且分散,乡村教育面临着多重困境且互相制约.在乡村小规模学校施行全科教育模式,不依赖常规的扶持,而是通过自身的优化调整,有效解决最关键的财政、师资问题,多维度医治乡村教育的沉疴旧疾.从背景梳理、实践状况、未来趋向三个方面认识全科教育模式,分析小学全科教育模式在深度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长效解决乡村学校难题、高度契合乡村教育扶持政策方面的实践价值,提出要从注重乡村教育内涵建设、形成深度协同举措、发挥特有优势等方面来切实实现全科教育模式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