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金芳 《文教资料》2011,(21):77-78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有着深远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在丰富的民族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这些形式各异的民间舞蹈都展现了本民族的形态和表现方式,与广大人民劳动生活、宗教礼仪、节日庆典等民间风俗紧密相连、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不同的民俗风情等民族文化决定着民族民间舞蹈不同的风格韵律特点。  相似文献   

2.
民间舞蹈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体现,包含了各民族人民的思想精髓和生活体验。有效传承民间舞蹈,是保存民族特性、发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给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使民间舞蹈传承有了新的文化解读,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全面、不到位的尴尬境地也给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不利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探求民间舞蹈传承的利弊,总结经验与方法,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间舞蹈来源于原始舞蹈,它是民众自行创作仍在流传的舞蹈,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积淀着本民族不同程度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经济基础等文化现象。它具有“三性”原则,分别是代表性、系统性和训练性。专家们对它总结出六个方面的要点:基本体态、风格特点、基本动律、骨干动作、基本动作和组合特点。民间舞蹈是群体生命力的显现,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群体跃动的形象,人们又常把它称作为“艺术舞蹈之母”,正因为这样,民间舞蹈跨越数千年流传至今,依然盛行不衰。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民间舞蹈教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舞蹈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间舞蹈形式多样,题材丰富,56个民族都有很多反映各自独特的社会生活的舞蹈。而中国民间舞蹈教育教学的完善将对民间舞蹈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霞 《华章》2010,(33)
任何一门艺术的形成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民间舞蹈艺术亦是如此.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我国的民间舞蹈种类有上千种之多,在这些丰富的民间舞蹈中,由于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所处地域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形式纷繁、风格迥异的歌舞艺术.一个民族的舞蹈涵融着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特征,民间舞每一个特有的动作姿态无不受其特有文化的烘托,并与其特有的审美情趣相关联.只有把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舞蹈,在表演时不仅能展现优美的肢体动作,还能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分类和民族民间舞蹈涵盖的内容进行剖析,并结合当前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结合的现状,提出了剖析舞蹈动作体态、姿态的由来、了解舞蹈发源地的民俗文化,感受民族审美意识、舞蹈教育中充分重视结合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掌握获取民族民间舞蹈发展最新动态的手段、抓住典型动作示范,提高动作的完美性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相结合的措施.旨在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民族性民族和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民族风俗习惯是伴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的,因而在其形成过程中就深深地烙下了民族的印迹,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风俗习惯,常常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如苗族的跳月和芦笙会,气氛十分热烈,但与西班牙舞和吉卜赛人的民间舞蹈风味则完全不同。又如仡  相似文献   

7.
翁彬彬 《甘肃教育》2012,(12):58-59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民间文化和民间风俗。各个民族因所处地域、宗教信仰、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其民间舞蹈也各具特色,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着各自的表现形式和动态特征。甘肃省少数民族的舞蹈品种虽然稀少,但却风格迥异。作为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的裕固族拥有着独特的民间风俗文化,并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下面,笔者就从裕固族的历史概况及民间文化等方面来对其舞蹈的表现内容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汉族文化及汉族民间舞蹈的概述汉族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主体民族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因地域和历史迁徙的原因使民间舞蹈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不论是其形式还是内容都极其丰富。汉族更是一个兼并包容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民族。为适应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华夏族以及后来的汉族在由西北向东南迁移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而形成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汉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这些由迁徙和吸收而衍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羌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规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许多关于羌人的记载。历史上,羌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高原农牧文化的创建,都曾起着重要的作用。今日岷江上游的羌族,由于历史发展、居住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生活等诸多原因,人们仍有原始信仰、自然崇拜等宗教观念的遗存,"释比("巫师)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导者,许多民间舞蹈形式,多是在"释比"主持下的民俗活动中进行的。本文拟以羌族舞蹈的动态形象特征作为切入点,探索"释比"文化对羌族民间舞蹈影响;探索羌族舞蹈文化传承的规律;以及动态保护与多种开发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民间舞蹈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区特色、民族文化、精神风貌等不同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舞蹈,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本文主要论述民间舞蹈教学如何结合流行元素进行教学效果提升,以期提高各高校在民间舞蹈教学方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体育是一种增进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通过身体和心理的协调,参与者有意识地塑造和美化自身,并不断完善。艺术是人类所创造的至高无上的精神产品之一,它集美学、文学、音乐、舞蹈等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于一身,具有美不胜收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民族传统艺术反映着民族的信仰和精神,是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体育与民族传统艺术相互交织、互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悬念之美、欣赏之美和精神之美。文章以体育与艺术的关系为视角,列举武术、音乐、绘画、戏曲等传统艺术因素在体育中的足迹和结合,以赛龙舟活动和那达慕大会为例,探析民族传统化体育特别是民俗传统体育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变形的花轿与走样的棺木——二十年代中国现代乡土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民风民俗表现着民族精神.民俗中的婚娶、丧葬习俗更是民族文化精神蕴含深刻的载体之一.民俗产生于土地,又反映着母体的发展变化.本文欲就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中的民俗现象尤其是婚丧民俗从其作用和美学价值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以引起人们对于民俗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梅山文化,是保存于湖南中部的一种古老的原始渔猎文化,古老的历史赋予了梅山民族民间舞蹈多姿多样的风格和特点。在梅山地区流传极广的舞蹈品种有花鼓戏、龙舞、狮舞、灯舞,祭祀性摊戏舞等五大种,呈现出时间性、多民族糅合、戏曲性、舞蹈和武术相互融合等特色。  相似文献   

14.
民俗,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生活习惯以及审美观。在研究每个不同的民族的审美观点的时候要从该民族的形成历史、发展状况、地域特点以及经济基础的诸多因素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现象,人类文明的恒久因素.民族文化也是处于不断变迁之中的.民俗旅游的介入,加速了民族文化变迁的进程.分析那些民俗旅游中影响民族文化变迁的因素,有利于我们正确开发民俗旅游和正确看待这些因素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彭蔚 《怀化学院学报》2011,30(3):108-109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我国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围绕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所展开的研究、探索、创新工作从来都没有间断过.从普通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现状和普通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具体实施中的新思维两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是在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网络化背景下得以发展,并导致民族传统文化发生深刻重构。一方面加速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是深刻的文化再构过程,其现状是:民族文化事业供给公益性文化产品,民族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地方政府政策决定民族文化产业的基本格局,多维视角引领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民族文化企业生存发展空间逐渐壮大,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面临多重困境。  相似文献   

18.
词义的民族性是指词义中所融进的民族个性.词义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不同语言中的“特有词“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特有社会文化与民族心理文化;反映同一客观事物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会因不同民族的文化因素,社会习俗而产生不同的意义内容和表达形式;表达同一类现实现象的词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各有自己的派生和引申历程,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特点;色彩词、数词、动植物的象征义、比喻义无不渗透着民族的文化心理,蕴涵着各民族丰富而深刻的文化风情.  相似文献   

19.
和里三王宫是广西侗族地区一处反映古夜郎文化比较完整的,集艺术性与民间信仰于一体的民间建筑。围绕这座宫宇的碑文石刻、民间传说及当地群众的信仰习俗等民俗事象已经成为当地民族特有的夜郎文化现象,而每年举办的庙会活动就是这种文化传承最为有效的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环境脆弱,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带,不论是从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的角度来考察,还是从戏剧发生学、舞蹈发生学甚至民族民间文学的角度来考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利于保护和抢救中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型产业,关联性大,带动性强。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带的构建,能增强文化合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社会发展战略意义重大,三市(州)通过大湘西旅游文化带由“单干”变成“合股”,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速度和巨大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