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关于屈原《离骚》研究的创新思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博士刘生良先生发表了关于《离骚》的论文7篇,就《离骚》的题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关于《离骚》的争议颇多。其中以其称“经”起于何时、《离骚》作于何时、《离骚》之含义为何,分歧更甚。西汉司马迁、王逸,东汉班固以及清蒋骥都持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关于《离骚》总的观点为:《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仙真人体的寓言诗或歌舞剧,并以此解诂《离骚》。这一观点是受了近代经学大师廖平“离骚是仙真人诗”的启发,但青出于蓝,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闻一多对《离骚》作这样的理解,与其神秘主义气质、浪漫主义性情、艺术观、宗教观都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一、《离骚》题义关于《离骚》题义诠释,古今学者主要有以下观点:一、“离忧”说。刘安“离骚者,犹离忧也”。二、“遭忧”说。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三、“别愁”说。王逸《楚辞章句》“离,别也;骚,愁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四、“离隔扰动”  相似文献   

5.
屈原与扬雄在文本层面客观存在着斩不断、理还乱的亲情关系。《反离骚》所受《离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体上承袭、模仿《离骚》;二是结构上开篇方式相同;三是语句上直接借用《离骚》中的诗句;四是表现手法上继承《离骚》的比喻、象征手法。扬雄其他辞赋作品也在文体上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受到文本屈原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是“点”上还是“面”上的影响,都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模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关于屈原《离骚》中的“求女”喻意 ,历来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 ,主要有五种。五说主要从写实的角度去理解“求女”喻意。如从《离骚》的主旨、文体特点和艺术风格综合考察 ,其中“求女”喻意较虚 ,喻指“求美”。  相似文献   

7.
屈原与扬雄在本层面客观存在着斩不断、理还乱的亲情关系。《反离骚》所受“离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上承袭、模仿《离骚》;二是结构上开篇方式相同;三是语句上直接借用《离骚》中的诗句;四是表现手法上继承《离骚》的比喻、象征手法。扬雄其他辞赋作品也在体上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受到本屈原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是“点”上还是“面”上的影响,都不是亦步亦趋盼模仿而是模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汉书·淮南王传》载,刘安尝为汉武帝作《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此《传》既评文,又对词句典故进行训释。而班固不满意《离骚传》对屈原作品和人品的推崇,也不满《离骚传》对《离骚》名物的训解,故其《离骚序》云:“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弍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关于“五子”等人名,今不细论:单言“有娀佚女”,则可辨其得失。《离骚》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淮南子·地形》云:“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则刘安释《离骚》,当用此说。案:“简翟”,《楚辞·天问》作“简狄”,《大戴礼·帝系》、《史记·殷本纪》同(《索隐》言旧本“狄”作“易”,又作“逷”);  相似文献   

9.
屈原的《离骚》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篇,作为评论屈原和《离骚》的先驱,汉代文人观点不一。以刘安、王逸、班固、扬雄为代表,汉代文人对《离骚》的评论从两个方面进行:《离骚》对经书的继承与创新及关于屈原的评论。在评论《离骚》及屈原时,刘、王、班、扬立足于儒家思想,从不同角度出发,或臧或否。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同样立足于儒家思想,对刘安、王逸、班固、扬雄的观点进行总结:在《离骚》对经书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上,二者兼顾,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取镕经义,自铸伟词"的论断,在评论屈原时,刘勰接受了刘安和王逸的观点,对屈原的德、才、行均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本文引进小说叙事理论中的“对话”与“独白”概念,对《离骚》的抒情方式进行了重新解读。本文评论,《离骚》中的“对话”并非巴赫金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独白性和抒情性的对话,它在《离骚》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在《离骚 》的表层结构形式、深层的结构性关系(《离骚》中的矛盾冲突)以及其艺术效果(整体感、节奏感、戏剧性)等诸多方面都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1.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是《离骚》。这一看法,除极个别妄人外,古今学人均无异辞。令人遗憾的是,对这篇被古人誉为可“与日月争光”的不朽诗篇,二千多年来虽经千百学人的精心研讨,但有待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本文仅就“离骚”释义,《离骚》写作时间,《离骚》内容等三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故题之曰“《离骚》三论”.而第三个方面又重点就对“民”、“求女”、巫咸答词等三点被误解者予以辩正,故本文实际谈了五个问题,如题之曰“《离骚》五论,”亦无不可云.  相似文献   

12.
本文正本清源指出:后人对《屈原列传》和《离骚》的误解,皆因传中司马迁的两段谈论和其中有错简.第二段议论“虽放流”至“岂足福哉”,宜移置“顷襄王恕而迁之”下.放流即顷襄迁之.君和悟皆指顷襄.“怀王不悟”,乃司马迁叹语;《离骚》作“哲王不悟”.疏、绌、放流、迁,皆同义词.屈原初放汉北,《抽思》“有鸟自南,来集汉北”可证.第一段议论说作《离骚》的原因和评价.不言《抽思》,是因其内容都在《离骚》中.第二段议论,则明示《离骚》作期和主要内容.《离骚》是屈原回顾其两次放逐的郁抑,抒发其毕生依恋君国,愤俗嫉邪情怀的杰作.屈原历仕怀、襄二王.过去以《离骚》作于怀王世;忽视顷襄王朝政局和屈原及其作品的关联;都应纠正.  相似文献   

13.
《离骚》: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汉代班 固在其《离骚赞序》中写道:“离犹遭也;骚,忧也。” 在古汉语中,“离”与“罹”通用,“罹”是遭受之意。 故“离骚”可理解为“遭到忧愁”。 《楚辞》:总集名。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以及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离骚》内容为依据,从其创作实际出发论证了王逸“离骚”即“别愁”说的合理性,并以“别”为线索,分析《离骚》的创作契机和艺术构思,对人们习用的清王邦采的分段法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15.
《离骚》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它精巧的结构艺术密不可分。《离骚》的抒情结构主要体现在:“真境”与“幻境”的整体结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抒情艺术;《离骚》的抒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层层递进;贯穿全篇的对照手法;《离骚》在对照中抒情,在对照中表现真善美和假恶丑。  相似文献   

16.
《离骚发微》这一个题目,我原来的意思,是只想对从前研究《离骚》的人没有谈到的问题谈一谈。可是这些问题,既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形式的;加上《离骚》既是一种有机组合,就免不了牵一发动全身,结果就写成了一本讲解《离骚》的小书。可是又有一些问题是在讲解中难于详谈的,择要汇集,就作为《前言》。 一、 《离骚》的写作时间 要对《离骚》作一点发微的工作,肯定它的写作时间是一个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7.
《离骚》这首伟大的抒情长诗集中地体现了屈原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特征。这首长诗有三百七十二句(诵读单位,非语法单位),有“之”字的计九十八句,即大约每四句就有一句是用“之”字构成的。“之”字在《离骚》的句子构造上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离骚》是怎样地运用这些“之”字,这些“之”字构成一些什么样的句式,把它弄清楚,是研究《离骚》的艺术形式不可少的工作,只是历来研究屈赋的人却很少去注意这一点。胡光炜著《离骚文例》曾说到“之”字的用法有三:甲、言之间  相似文献   

18.
《离骚》是我国杰出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其特点主要有:丰富性、系统性、象征性、想象性。本文主要浅近地分析了《离骚》比兴的这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钩沉了关于《离骚》创作年代的不同材料 ,提出了《离骚》创作于怀王三十年到顷襄王三年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抒情长诗。对于《离骚》的篇名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比如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则进一步加以诠解:“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