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陈泽环 《文化学刊》2010,(1):146-150
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以其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相结合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胸怀,基于国情综合"国学"和"西学"精华的知识结构、"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和"采补其所本无新之"的治学思想,不仅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史中"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经验和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典范,而且也为我们在21世纪进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话语生产、话语翻译、话语传播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构实践的三个基本环节。话语生产中人类-全球价值取向和民族-国家价值取向之间的张力平衡、话语翻译中语言形式对等与文化价值对接之间的译介选择、话语传播中"传者"本位与"受者"本位的思维转换共同构成了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困境。在国际竞争话语化、话语竞争政治化的当代,准确识别并及时化解以上困境,对建构一套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融通中外的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建国以来,中国传统美学与文论的研究始终与新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民族化问题紧紧地纠结在一起,而其现实背景又往往与西学的引进密切相关.当上世纪50年代苏俄文艺理论大量充斥中国文艺界与大学讲坛时,就有人撰文倡导研究中国古典文艺理论遗产以与之相对抗①;当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学理论大量涌入时,又有人呼吁要通过古代文论的研究来建立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②;当上世纪90年代西方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思潮成为时髦话题时,就有更多的人出来提倡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以创造中国人自己的批评话语.可以说,每当人们感受到西学威胁时,第一感觉便是到中国传统文学、美学中寻求支持,尤其是近几年来,有人提出中国文学理论患了失语症,研究界所操持的批评话语全是西方贩来的,失去了自己的话语,于是就深感中国古代文论对于建立中国批评话语的重要.需要革新时就想到复古,这是中国古人常有的思维方式;而当异域文化涌入时,必然想到用民族传统去加以对抗,这好像也是世界文化交融中反复出现的现象.于是,中国传统文论与美学就象一个深不可测的理论渊薮,那里边仿佛蕴涵着无穷的理论资源与再生活力,足够应对目前及以后出现的所有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文化,内涵民主的基因。传统思想文化内涵的价值体系、政治认知与智慧,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传统、决策方式、政策原则等思想,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民主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传统是现代之母,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了历史与现实,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应用价值研究基本理论,选取外在价值之一工具性的角度,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价值概括为归化价值、建构价值和调试价值,以期为各个领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进路,进而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价值论证。  相似文献   

6.
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源自陆元鼎先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民系、民居与现代村镇居住模式研究”,是中华民族形成时代背景下构建的一种以中华民族支系(民系)为文化牵引的关注民居建筑本体的建筑学文化研究方法。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形构的方法根基,是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核心表达,呈现出知识体系自主建构的新时代诉求。不仅如此,以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形成的现代语境为基础,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学发展阶段经历了从民族主义建构下的文化规范确立,到实证主义统摄下的系统规律探索,再到当今极具后现代性的对人居环境意义的探寻三大历史阶段,从价值论的角度探寻其范式变革则呈现出从“民族主义中心论”到“实证主义中心论”再到“人本主义延伸论”的范式转移。研究最后从中国历史建筑研究中的民族文化规范确立、中国实证建筑学研究中的科学文化观主导、中国当代建筑史学研究中的“后现代性”呈现3个阶段,解读中国现代建筑史学框架下民系民居文化理论从建筑的文化规范到聚居的文化意义之范式变迁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扩而大之,则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理论)的现代价值转化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美学资源整理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理论和美学学科内容与体系建设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稿约     
正《中国文化研究》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NKI中国期刊网收录刊物。自1993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学术规范与思想发明相得益彰的办刊理念,栏目调整,与时俱进,精神追求,始终不渝。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世,创新传统文化,凝练民族精神,实现思想文化领域的"中国创造",构建人文交流领域的"中国话语",乃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文学者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在2023年度的中国国际传播中,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系列专题研究的成果,主要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中国话语及其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叙事及其叙事体系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研究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基本构成了本年度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研究的学术年谱和学术图谱,为国际传播提供了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建构可资借鉴与参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诗话是北宋初年产生的一种文学批评样式,流行于明清,延续至近代。在中国文论西传的历史进程中,诗话翻译和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的关注。美国汉学教授宇文所安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他通过文本细读、翻译阐释和注解批评的方式,努力发掘诗话的"思想风格"和独特的诗学美学价值,彰显了多元开放的学术视野和中西比较诗学的理论优势,对促进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对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范畴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实现了方法论意义上的自觉,并且带动了当时的研究,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学术深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整个学术和思想文化语境的变迁,范畴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一些质疑,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阐释向度的单一,尤其是一味地采取"以西解中"的诠释方法,从通行的文学概论教科书的概念和定义出发,寻找传统文论中的某一范畴进行一番内涵阐述,而最终的结果则难免将传统文论范畴作为西方文论的一个注脚,以印证西方文论之普适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现代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探讨其发生机制对还原现代中国小说史的早期建立历程将极具意义。从《史略》的符号化表达及鲁迅的符号化行为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史略》编纂时最重要的历史语境与文化主体,促使鲁迅从编纂伊始及后续修订依此建构以"口语体"、"白话小说"、"俚语著书"为话语核心的知识结构及表达范式。这种编纂机制在"平民文学"、"民间趣味"等思想的进一步作用下,已有文化主体选择的意味,使《史略》得以有效地分析古代小说的起源、衍变及特征,进而影响其话语选择、思想主体、评价体系的建构。通过这种发生机制,《史略》最终建立了一套具备操作性的带有典范意义的中国小说史书写模式,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宋型文化"讨论的思想空间,是一个缘起于"唐宋转型"和"华夏文明造极"之双重问题意识的思想空间,而其间的核心问题,则是宋型文化人格和唐宋转型艺境的一体化生成问题。宋代文艺思想体系之建构的核心原理,也正是这种宋型文化人格和唐宋转型艺境的一体生成原理。如此文艺思想体系建构的士大夫精神风貌,典型表现为"迭为宾主"的政治文明意识、"以道自贵"的道德文章自信、"光风霁月"的君子人格气象。与此相应,则有"不问于主人"的艺术生活观、"晋宋间人"的名士风流意态和"景色可想"的诗歌美学追求。深入探询这种同时涵涉政治与艺术、道德与风流、人格与诗艺的学术问题,将大有益于通过宋型文化典型来重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1)  相似文献   

14.
《吴宓日记续编》真实记录了吴宓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对鲁迅的接受历程,作者在政治化语境中所坚持的个人化阅读方式,形成了对时代流行"鲁迅接受"观念的理性审视,他的鲁迅阅读成为中国鲁迅接受史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为鲁迅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增长点。吴宓的"鲁迅接受"现象彰显了现代知识分子反思批判的精神特质,蕴含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复杂关系,吴宓与鲁迅的文化理想在民族精神建构方面所表现出的异质同构性,对新世纪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始终是在古今中西的对话与汇通过程中进行的.但应该说,无论是中西还是古今对话的广度和深度,在最近十几年中,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就古今对话言之,正面依傍传统思想观念,探求当代社会与文化难题的化解之道,这种学术取向无疑体现了较诸前此更为开阔的胸襟视野.但学术思想观念的生命力,往往并不单纯存在于学术论说的逻辑层面,而系于其与特定社会结构现实之间的对应关系,乃至系于其所置身的总体性精神文化环境.因此,对于传统或外来学术思想观念的移植,对其现代中国意义的阐释,应该自觉超越狭义的学术知识性阈限,而同有关现实制度模式和总体性精神文化建构原则的创新思考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王维的《山居秋暝》及其五个英译本为透视焦点,从中国禅宗与西方身体美学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解读。为了展现出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之间的跨文化联系与阐释,本文以"非二元性"为基础强调了中国禅宗与身体美学理论之间的共同性。在文中,"非二元性"不仅指对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概念(例如动/静、内/外、主体/客体、身体/精神、人/自然这些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已阐明的概念)的超越,也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相互超越。本文把文本翻译的过程看作是一种跨文化的媒介交互作用的模式,这种话语模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口头与书面话语。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此,新时代下充分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历史渊源、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内涵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孔子礼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以及重要的价值。新时代背景下,充分探究其历史渊源,理解其深刻内涵,挖掘其当代价值,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论语》为核心文本,对《论语》中蕴含的孔子礼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总结,借以深入探究了孔子礼思想的起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共同举办的“文学研究高层论坛———文学研究与机制创新”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5月20至21日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学者有陶文鹏、蒋寅、李春青、陶东风、赵敏俐、傅刚、陶礼天、韩经太、黄卓越、方铭、郭鹏、张德建、段江丽、钱婉约、李玲等。会议就当前文学研究中的重大和敏感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希望在古典学科和现代生活之间搭起桥梁,为传统话语和时尚话语的会通进行有效沟通。一传统学术方法与当代学术文化之关系有学者指出,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基本…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中的古今关系问题 ,已经做了许多文章。本人也曾发表过《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一文 (见《东方丛刊》0 2年 1期 ) ,正面阐述了我的见解。尽管仍有不同意见 (很正常 ) ,但经过讨论 ,中国文论中古今关系问题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答案 ,那就是在古今对话的基础上 ,进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 ,或进行现代阐释 ,从而凸显中国现代文论的民族个性。基于这一思想的研究实践正在展开 ,也有很高学术水平的成果不断涌现出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读到了今年《中国文化研究》“春之卷”胡明先生和郭英德先生的文章 ,对 …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动画产业的发展格局中,中国动画亟待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在互联网与数字时代,中国动画产业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市场化趋势。传统剪纸动画的发展面临困境与挑战,探讨和研究中国剪纸动画的发展创新与现代转化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该文着眼于当前中国剪纸动画发展现实和主体诉求,通过对中国剪纸动画的艺术风格、审美价值与民族文化意蕴的阐释,以及其内容生产方面的研究,尝试在探寻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找到拓展剪纸动画生存空间的方法,提出有效推动中国剪纸动画创新发展的可行方案,以期为中国剪纸动画的艺术创新与现代转化提供路径参考,助推中国动画工业化和产业化生产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