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社会思潮之一,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民族主义思潮研究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关学者就"民族主义"的界定、内涵及思想来源、近代民族主义的类型、特点以及与其他思潮的关系、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时间与发展阶段、近代民族主义的评价等展开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保守主义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与此相同的是保守主义研究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术界关于中国近现代保守主义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此外,还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脉络中保守主义的形成时间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比较合理的说法,同时,学界还研究了中国近现代保守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国近现代保守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激进主义、民族主义等其他思潮之间的关系也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如何正确评价保守主义则成为近年来研究者关注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3.
19世纪60年代,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开始出现,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停滞过程后,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中国再度兴起。近年来,它更是引发了新的研究热潮,也表现出了新的发展特点。全面且客观地认识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特点,指导其发挥出积极作用,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思潮。本文拟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西化思潮研究作一述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学术界对西化思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理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化思潮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二是"全盘西化"思潮的相关问题,三是西化思潮的特点及其评价。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界在继承和发展此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源头及传播过程、社会主义思潮、思想家的社会主义思想等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成果,并积极引入新的研究范式,拓宽研究视界,将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后的研究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深入:关于"社会主义"概念;关于域外思想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关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其他流派的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本土资源的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思潮研究进行述要,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涉及到四方面的内容,即:自由主义的涵义以及中国自由主义的理论来源、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端与发展历程、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类型及其特征、自由主义没有成为近代中国选择的原因及其评价等。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加强自身的理论建设,更好地揭示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命运以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的文化研究与反思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即从80年代的"文化热"到90年代的"国学热"。这一转向在历史研究领域直接引发了对中国近代史上激进主义的反思、批判与研究。学界对激进主义的相关研究,主要在四个方面展开:其一,分析激进主义的内涵、成因与学理。多数学者主张从政治与文化两个层面来把握激进主义的内涵,即政治激进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从社会心理、社会基础、政治文化危机等多个角度探索激进主义的成因;从本土文化资源与外来思想资源来梳理激进主义的生成谱系。其二,考察激进主义思潮的起缘与发展阶段。多数学者将近代中国的激进主义思潮溯源于戊戌时期,也有人认为激进主义思潮发端于20世纪初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其三,辨析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关系。在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关系中,研究者多注重二者之间的分歧与对立,或强调激进压倒保守,或主张保守压倒激进。持前说者多为激进主义的批判者,持后说者多为保守主义的批判者。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越来越关注二者之间的共性,关注二者关系的复杂性。其四,对激进主义进行评价。对激进主义的反思与批评,构成了这一时期激进主义思潮研究的主旋律,而这一旋律同样引起了部分学者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何晓坚 《文化学刊》2008,(2):170-173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史复兴以来,相关研究硕果累累。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也不例外。在琳琅满目的研究成果中,有大量关于社会群体的研究,流民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民,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早在上世纪末,"盲流"冲击波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农民工问题依然是社会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溯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历程,对这一时期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具体而言,在重新审视新儒学的发展脉络、深入思考新儒学的学理建构、新儒学与多元思潮的会通、新儒学与当代中国及世界的关联等四个论域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近20年来新儒学研究的新内涵,拓展出诸多新议题与新理念,也创新了新儒学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0.
台湾的自由主义思潮滥觞于20世纪50年代,胡适、雷震、殷海光等创办的《自由中国》杂志是其最重要的舆论阵地。在对抗国民党威权政治的整整十年中,以《自由中国》为中心的知识分子群体提出了保障个人权利、促进民主政治、发展自由经济、建立立宪政府等带有西方古典自由主义色彩的政治理念,在当时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也对日后台湾社会兴起的民主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以均富与平等为重要诉求的人类理想,是对近代各种思潮都有感染力、辐射力的一种"共同观念",成为具有不同倾向的思想家的共同追求。被称为三大思潮的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社会主义的色彩、社会主义的取向,都不同程度地将社会主义纳入其思想框架。在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着相当的亲和性,远离资本主义、亲和社会主义成为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重要特征;激进主义与社会主义更有着更天然、更密切的亲缘关系,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都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与倾慕,中国共产党人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了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保守主义者以传统"大同"思想资源去附会现代社会主义,去思考儒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从而建构出具有近代色彩的儒家大同社会主义模式。与三大思潮对应的激进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与儒家社会主义在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表达、实现社会主义途径的探索等问题上既有相似相近之处,也有区别与分歧。  相似文献   

12.
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中国近代思潮研究,第一,就必须对"思潮"的涵义进行研究和讨论,搞清楚自西方传入的"思潮"在西方的"本义",以及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涵义下使用西方传入的这些"思潮"之概念的,二者之间的差异何在。至于那些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理解的非外来的"思潮"概念,我们要经过讨论,达成基本共识。同时,要特别注意多种思潮在某一思想家身上的重叠。第二,要加强对中国近代思潮的中外思想资源的研究,搞清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潮在西方的生成、发展、流派、演变,以及它们是何时和如何传入中国的,其生成、发展、流派和演变对中国的影响,搞清中国本土的思想资源是如何影响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思潮的选择和接受的。第三,在研究思潮史时,必须把研究对象放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动态地研究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或时期的演变,这样才能对它们做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尤其要重视世界局势的变化,特别是西方局势的变化对中国近代思潮发展和演变的影响。第四,除了要动态地研究近代思潮在不同历史阶段或时期的演变外,还应加强对近代不同思潮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相互影响、相互吸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性别理论的演变和性别角色的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东玉 《文化学刊》2010,(1):140-145
性别理论的出现,与横亘于19世纪至21世纪的女性/女权主义思潮运动的出现和嬗变有着直接的关联。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社会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这一领域日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由于性别理论的前后变化,西方学者对性别角色的概念界定也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我们认为,性别角色是生理差异、文化期待和历史积淀等多重元素互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赵凤玲 《文化学刊》2012,(3):164-168
什么是"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症"为什么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泛滥?文化和国家实力到底有什么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本文论述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的过程,认为文化失语与国家强大与否、国力强盛与否有着极大的关系。"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提出,正是中国经济强大、大国崛起过程中的文化反思,是探寻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5.
张伟 《文化学刊》2012,(2):98-107
新时期以来,曾经受到冷落的文化学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得到了接续和特别的关注,形成了所谓的"文化热"。本文梳理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兴起与发展的过程,对文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兴起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国学者试图超越意识形态,通过建立起文化研究的平台与国际学术界平等对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直指政治禁区,要求在现实政治上复兴儒教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为主要特征。由大陆新儒家主导的儿童读经热、建立宗教性儒教组织、儒教网站等,使当代中国呈现出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思潮,但也因此陷入了政治上的专制与民主、文化上的等级与平等、经济发展上的"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之争。同时,因为坚执"儒学(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导致当代中国在传统文化问题上陷入"多元文化论"所造成的模糊文化心态中,以致百余年来始终无法弄清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什么是糟粕,只能在"批判地继承"中陷入民族文化的思维困境。本文以哲学上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界定,尝试使当代中国走出儒学(教)与传统文化及现代化的历史纠葛与现实困境,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代百年,中国东北地区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渡阶段。这场社会近代化变革影响了近代中国东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结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社会风俗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更是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局面。近代东北社会生活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研究者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归纳总结的同时,笔者结合现阶段近代东北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现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目标。孔子所倡导的大同世界的理论,确认了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理念,即是民主的基础。《左传》中的"民之主也",立论在于只有能为民做主,为民请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可以成为民之主,实际与现代"民主"概念的实质一样。中国古代的民主政治文化,根植于"民为贵"的认识,民主虽然是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而中国人远在唐尧虞舜时期,就已经有民主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9.
近代洋务运动,目的在于"自强"和"求富",前后30年,事关近代中国命运,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始.改革开放30年,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文化学刊》2012,(3):80-80
薄明华在《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撰文指出,汶川大地震期间,中国思想界围绕着“普世价值”是否存在,西方自由、民主、人权、宪政是否是“普世”的价值,中国改革开放是否是向”普世价值”回归,抗震救灾是否彰显了“普世价值”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关于“普世价值”争论具有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它凸显了当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艰巨性,也凸显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反映着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