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应有内涵和重要组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目标、内容和理念上具有协同发展的基础。如何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的塑造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引导作用,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不可分的。基于此,本文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进行探索,围绕二者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探索二者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优化教学体系和教育平台,以实现两者协同发展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2.
高校党建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共同负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共同使命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协同育人机制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方向。本文引入嵌入性理论,将高校党建工作视为嵌入主体,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嵌入客体,探索高校党建工作嵌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为高校党建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高校纷纷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了与之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此来鼓励及支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做好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将这一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提出一条具有实践性与可操性的合理化路径,以期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凸显进一步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学生意识淡漠、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资源匮乏、与实践脱节是当前我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健全机制、文化引领、建设团队、开发课程、强化实践、创新平台等多种路径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所构建的商务英语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进行探讨研究,即通过实现政府、学校、企业的协同合作,修订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丰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及内容,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等措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的重要方式,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存在职能部门缺乏联动性、前期培育和过程管理不完善、教师指导缺乏实效性等方面的问题。坚持制度机制创新、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前期培育和过程管理、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整合协同合作平台、改革激励措施等,有利于优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7.
创业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不断开展和深入,创业学生成为一个不断壮大的群体,党建工作也随着这一群体的壮大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创业背景下进行党建工作创新实践,对高职学生创业背景下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分析,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思路和方法,很好地将大学生创业和党建工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吉林财经大学自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以来,先后入选吉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基地和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学校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创业大赛为选拔手段,依托创业孵化项目建设,形成了普适性创业教育教学和财经类专业创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创业训练计划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对该校创业教育理念和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总结,探析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特点,以期对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和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时代要求下,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基因和创业精神是加强高等学校双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提出了目前双创教育中存在的"四不"问题,以"专业+"创新创业为理论基础研究了一套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介绍了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十个一"工程具体实践成果,为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0.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微观层面的体现。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度不断加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在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与问题。由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育人为本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文章从提升思政教育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效整合优化创新创业资源、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等方面探讨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儒家“五常”思想承载了丰富的创新创业品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从儒家“五常”思想中汲取精髓,深入挖掘其中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资源,积极将儒家“五常”思想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全过程。儒家“五常”思想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在修身立业、财富积累、人际交往、终身学习、信誉至上等观念的培养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儒家“五常”思想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观念、思想和文化上与时俱进,实现“三个转变”,设置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夯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人才智力支撑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面对高职百万扩招生源多元化的现状,创新高职创新创业教学管理模式,激发教师积极参与三阶教育课程、三类实训基地及三层技能竞赛等资源建设,构建“三维三级”高职创新创业管理模式,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3.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4.
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育人机制意义重大,学习其他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我国造就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美国加州3所知名高校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校友支持网络、创业协会和组织以及学校政策等方面构成良好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可以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创新创业课程、实践育人的内生活力、创新创业生态圈等方面优化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工智能(AI)的发展,未来世界的职业发展趋势将抛弃机械性的重复职业,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客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是实现个人职业生涯成长与进步,助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较好途径。创客理念需要思政教育的引导,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能帮助学生增强创业信念,提高抗压能力。应用技术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注重师生相授,也需要生生相授,由老生带领新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在高职院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既是拓展学生就业渠道的现实需要,更是高职院校发展和学生全面进步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客观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多角度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路径反思,为高职学生群体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体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破解当前体育大学生就业难的必要手段,也是体育产业发展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的宝贵财富,可以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和载体,创新创业教育也可以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亮点,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体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建立特色鲜明的管理体系和多维立体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开展基于素质拓展的创新创业竞赛,加强基于专业特长的社会实践.旨在为体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改革传统学科二元教育模式,"理论——实践"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在校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大胆探索创新工学交替模式,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实践——理论——实践"的这样一种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工作与学习的高度融合,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动手的基本能力,以及创新、创造的能力得以极大的加强,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多元社会思潮、网络不良信息、师资力量不足等影响下面临重重困境,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的监管不力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弱化等现状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窘境。为此,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理论教育、实践养成、队伍建设、空间净化、党委领导五个方面入手,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海派文化是上海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创新性、扬弃性、包容性等基本特征,其中很多资源可以成为上海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和载体。海派文化视阈下的上海高校思政工作和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环境紧密相连,可以增强思政工作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探究如何将海派文化素材及其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上海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当中,有助于大学生对海派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有利于拓宽上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载体和路径,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