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教学环境渗透性不强、教学内容吸引力不足、教学方法多样性欠佳等问题,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推进。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改革,应以加强教育亲和力、吸引力及影响力等为主体,做好对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趣味性等多种策略的运用,加强现阶段网络思政教育实践水平。因此,将互为主体的存在状态与思政教育进行结合,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多元化开展,是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2.
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既是理论课题,更是亟待解决的实践难题,对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视角,剖析二者在结合过程中出现的供需矛盾、教学矛盾以及知行矛盾,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两个主体出发,分析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心理矛盾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矛盾现象,聚焦学生的学习接受心理,探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实践路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学实效性不强、缺乏吸引力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困境,而实施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是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移动课堂作为思政课教学法改革的探索,以其自身的特性和优势成为时下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政课具有吸引力是实现其开设初心和使命的基本前提。而要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就必须了解和掌握授课对象的群体性特征,这是增强其吸引力的根本立足点和落脚点。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具有"国家认同度较高,民族主义倾向明显""崇尚个人奋斗,自我意识浓厚""物质追求弱化,功利性取向显著""青睐形象化教学呈现,泛娱乐化倾向突出"和"成为网络原住民,言行严重互联网化"等群体性特征。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群体性特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教学,进而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混合式教学是依托网络技术形成的全新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积极意义。为解决当前高校思政课在基础设施、教师综合能力、线上学习监管等层面存在的问题,高校应深入分析混合式教学与思政课之间的契合度,从内容、时间、资源、方式等维度入手,把握混合式教学的实践重点。同时积极构建新型教育关系,坚守思政课堂教学主阵地,在拓展线上教育空间的过程中探索多维度的混合教学,以期既解决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各类问题,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带动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包括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理论及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现状。从教师、学生、教育内容、载体、教育方法五个方面分析阻碍思政教学吸引力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化生存背景下,数字技术塑造的新颖化、在场化、共情化教学叙事方式和教学互动场域克服了平面叙事式、大水漫灌式、身体缺场式教学活动的困境,为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提供了新视野、新思维和新方法。以数字技术为载体,推动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借助数字技术优势使高校思政课成为生动化、智能化、实景化、互动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吸收转化。同时,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运行过程中还应以主导性与主体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的有机统一为基本遵循,从而保障这一教学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效运用和发挥"微课"的独特优势,以"创新·开放·融合·共享"理念来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革新,有助于激发和满足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学习热情和学习需求,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思政课国家安全教育教学中渗透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现了国家安全教育为实现中国梦供给安全保障、为国家安全牢筑思想防线、加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与能力的时代价值。高校思政课是贯彻与开展国家安全观教育、传播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有效载体。因此,高校要在明确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国家安全教育的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下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国家安全教育面临的困境,并积极探究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国家安全教育的优化策略,如健全课程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拓宽安全观宣传与实践教育渠道、强化国家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培育大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分析原因,文章从高校党政领导者、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等几方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由于实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经费、基地建设、保障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全面深入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度较大。西藏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既存在普遍性问题,还受到区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实践课程安排等特殊因素影响。结合国家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要求,针对西藏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提出西藏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的六项原则和七项路径措施,提高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立德树人水平。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以我党党史文化及改革文化为核心,反映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绩、历史的先进文化。高校思政课作为我党先进思想观念传递的主要载体,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中,能够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在学生教育中实践,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与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党性与革命观念,进而彰显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开展价值。对此,立足于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的关联,分析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价值,提出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起点与核心脉络,是党在百年实践历程中生成和发展的结晶,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育人价值,是高校思政课发挥育人作用的精神基石与宝贵资源。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政育人资源的挖掘,高校要积极探索其实践路径,发挥其深厚的育人动能。文章分析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蕴涵及思想资源,并提出强化理论阐释、扩充教学容量、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等探究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14.
负面报道具有突发性、消极性、复杂性等特征,通过新媒体传播的负面报道,极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要把握新媒体时代负面报道的走势动态,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重新认识负面报道引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掌握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负面报道运用策略,对于提升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下思政课教学遭遇了诸多挑战,如学情、教学理念、教学空间、教学环境及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固有的教学系统发生动摇。为此,各高校及思政课教师需要及时把握学情变化,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学空间,顺应教学环境并健全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构建有效"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日益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聚焦点。开展多样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主动从"低头族"、"睡觉族"、"聊天族"中解放出来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还能激发"思政课"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探讨高职院校"思政课""四四制"实践教学模式的缘起、构建和组织实施以及效果评价等问题对于解决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难的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与思政教育有着内在契合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可以有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文化感染人心,资政育人。因此,文章具体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价值,并根据存在的问题,积极地探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优化路径,提出在教学实践层面的具体策略,以期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的实施是满足大学生多元化诉求和个性化需求的重要举措。将智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精准化,从而达到精准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应用、教学过程把控等方向入手,深入研究并实施高校思政课的精准教学策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评估,不断提升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具备高尚品德和卓越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时代社会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在教育教学领域日益突出,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个性化发展更加强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面临的挑战,教师要不断正本清源、开拓创新。以“结果导向”为价值遵循的OBE理念,对构建新时代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可借鉴的教育新理念。  相似文献   

20.
增强思政课思想性是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高校通过学科、队伍、教材等方面的建设为增强思政课思想性打下了良好基础。在课堂教学环节彰显教学思想性是打通增强思政课思想性“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从高校思政课的性质、目标、内容和特征看,彰显高校思政课教学思想性要从思想的向度、效度、力度和温度四个维度共同着力,展现思政课教学思想性的魅力。匡正指向性,彰显思想的向度,强化思想的引导力;把准体究性,增强思想的效度,强化学生的体悟力;凸显现实性,展现思想的力度,强化思想的吸引力;激活人本性,提升思想的温度,强化思想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