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013年雷夫中国行,再次掀起雷夫中国热.雷夫再次"遗憾地回国了",但雷夫热似乎才刚刚"启程".我们与雷夫的差异在哪里?雷夫与他的第56号教室已为我们打开了认识美国教育的一个窗口.中美两国的国情、教育制度差异很大,但是"教育无国界",雷夫所传递出的教育精神和实践力量,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相似文献   

2.
王春光 《湖南教育》2013,(11):63-63
凡是看过雷夫《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听过雷夫演讲的人,都会被雷夫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智慧深深震撼。在感动之余,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雷夫的教室和我们的教室竞有如此的不同?教室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教师雷夫出名了,他的"第56号教室"也出名了。常州市曾邀请他来讲学,引起不小的轰动。雷夫的演讲让很多教育工作者心潮澎湃,《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一度脱销。演讲听了,书读了,雷夫回美国了,我们的教育又会有多少改变呢?"那是美国,咱这里是中国,不能像他那样搞"是否又会成为我们不行动、不改变的托词呢?在我看来,雷夫教育观的核心是一句话:在我的  相似文献   

4.
宋亮 《教育》2014,(1):42-43
正《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美国小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quith)在中国教师中大名鼎鼎。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系列故事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之后,受到中国教师的欢迎。2012年和2013年,雷夫·艾斯奎斯两次来到中国,和中国教师分享了他的故事及他的教育观。薄弱校教室里的奇迹《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一直在洛杉矶市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的教师。这所学校是美国第二大小学,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家庭贫困,多是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移民子女。而且第56号教室是一间漏水的教室。硬件不行,软  相似文献   

5.
曾经因阅读《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认识了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进而阅读到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和《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一直感动于雷夫老师的精神,就把这几本书推荐给一些朋友或同行。有的朋友欣喜地阅读着,也有的人并不感兴趣,强调“我们的国情跟西方不一样,无论他做的多好,我们都学不来”。我们真的不能学习雷夫吗?  相似文献   

6.
近日,我静心拜读了美国优秀教师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本书,获益颇丰。雷夫老师所在的56号教室其实就是洛杉矶市中心的一间时而漏雨的小教室,他一干就是28年,  相似文献   

7.
于一次偶然,我知道了雷夫·艾斯奎斯,拜读了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了解了他在56号教室做的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雷夫,对教师这个职业,对自己今后的教育事业规划有了新的认识。一、做真正的教育工作者雷夫·艾斯奎斯是美国霍巴特丛林小学的一名普  相似文献   

8.
李慧文 《小学语文》2013,(11):62-64
2010年的夏天,我有幸读到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从而结识了美国“最好的老师”雷夫·艾思奎斯。雷夫用他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告诉我,我电可以成为一位好老师。毫不夸张地说,雷夫和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唤醒了我的教育梦——  相似文献   

9.
今年3月上旬,“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创造者雷夫·埃斯奎斯到先后中国北京、上海作报告。全国各地有不少学校组织老师前去寻求雷夫的“速成秘方”,还有一些家长也赶去了,但他们几乎都“失望而归”,因为雷夫的教学理念太“出格”了。中国教育新闻网全文刊发了《美国杰出教师雷夫·艾斯奎斯中国报告会》的详细内容。透过这些内容,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他为什么能够创造教育的奇迹,他的奇迹与我们的教育究竟有哪些不同。  相似文献   

10.
2012年的春天,我所在的华龙区教研室人手一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每天,我们在任何可以读书的时间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工作的间隙讨论着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到课堂听课、评课的时候将雷夫的故事渗透在自  相似文献   

11.
知道雷夫·艾斯奎斯这个名字是在2010年,读他的书也是在2010年,比知道他名字稍晚些,因为学校暑假开展读书活动,我选择了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一书。雷夫创下辉煌战绩,北京、成都、常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激情演讲,让中国教育者好像看到了民族教育的希望。各类媒体,包括知道他和读过他的书的人,对他献身教育、为孩子快乐成长作出的不可思议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大加赞赏,溢美之词不胜枚举。我很佩服他,也很感谢他,是他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教育教学创意。但我最看重的,是从他的传奇故事中得到了什么,我们毕竟不是雷夫,也不生活在同一国度。  相似文献   

12.
研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认识了雷夫这位“全美最优秀教师”。据说有家美国公司用百万年薪聘请雷夫,但他不为所动。雷夫的眼中只有学生,让学生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是他追求的教育信念。  相似文献   

13.
赵建华 《江苏教育》2011,(10):34-34
走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我们需要“仰视星空”,更需要“脚踏实地”。无论是细读名校,还是解读名师,其实他们也只是扎扎实实地做了一些简简单单的事。《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先生“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创造了充满奇迹的56号教室,感动了整个美国”。他所造教育奇迹的原因很简单。只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用心做教育。  相似文献   

14.
美国教师雷夫在第56号教室创造的奇迹,不仅对美国教育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对中国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雷夫的成功,不仅表现在他的爱心和奉献,更重要的是他的智慧。智慧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雷夫获得"全美最佳教师奖"的殊荣。教师的天职是育人。面对不同的生源,特别是面对所谓极其普通的生源,教师的智慧不应该体现在"择生",而应该是"有教无类"。《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封面照片上,簇拥着雷夫的孩子,绝大部分是亚裔学生。雷夫从教的美  相似文献   

15.
美国教师雷夫在第56号教室创造的奇迹,不仅对美国教育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对中国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雷夫的成功,不仅表现在他的爱心和奉献,更重要的是他的智慧。智慧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雷夫获得“全美最佳教师奖”的殊荣。  相似文献   

16.
齐薇 《班主任》2012,(11):14-15
正来到第56号教室的访客都会发现这里的孩子沉静、文明,其原因不是这一教室有多么特别,而是它放走了"害怕"这一因素。雷夫告诉我们,无论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刻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因此,教师应致力于打造"无恐惧教室"。雷夫知道这是件难事,所以他做了下面几件事:首先,驱赶恐惧。生活在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大多来自美国中部的贫穷家庭和一些亚非移民家庭,他们几乎已被社会所摒弃,贫穷、平庸与暴力  相似文献   

17.
"无论你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的老师,都可以像雷夫一样,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精彩他们的一生。"
  ---题记
  其实在更早之前就听过雷夫,读过雷夫,也知道《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的魔力,但也只匆匆瞥过,并未深读。这次在网络上完完整整拜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陆陆续续的一些阅读让我大为震撼,在第56号教室,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与成熟。这里没有恐惧,只有师生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这里没有差生,只有在老师点拨与引导下的一群自由飞翔的天使。现在,我不得不折服于雷夫,折服于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这位奇迹的创造者,也许我无法复制他,但是,我能从他成功的经验当中得到点什么收获也就足够了。  相似文献   

18.
<正>创造了"56号教室神话"的美国小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应邀来中国做客。当他来到北京一所学校,他从一座教学楼到另一座教学楼,从一间教室到另一间教室,一路走,一路惊叹。陪同参观的人都猜不透究竟是什么让这位美国教师如此兴奋、如此喜悦——精美的建筑?精良的设施?似乎都不是。谜底是雷夫自己揭开的。他说:"我高兴地看到孩子们只管专注地学习、排练,根本就无视参观者的  相似文献   

19.
正有幸参与"雷夫中国行"活动。一天的学习短暂而充实,内心洋溢的是接受神圣教育的再一次洗礼后的欣喜、激情。学习已经结束很久,沉静下来,值得思考的不仅仅是雷夫的故事,奇迹背后的每一次探索、每一个脚印,同样值得深思。用一年营造一生孩子们从不同的班级来到56号教室,与雷夫老师相处一年。然而就是这一年,他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顾雷夫在56号教室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考试,从不被考试绑架教学。雷夫不仅仅是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20.
在雷夫旋风扫过之后,我们又通过他在中国的演讲录《第五十六号教室的故事》,领略了这位神奇老师的风采。雷夫的神奇,总结起来有这样几点。雷夫的神奇在于与自己的学生之间充满信任。这我们能做到吗?十余年来为了迎检,我教学生说谎话来应付上级检查人员的盘问,我带着学生准备填充那些尘土蒙面的档案盒,补作业,让他们代替自己写文字材料,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