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上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如何可能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二十世紀70年代末,自那以後,中國社會經歷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改變,法律生活的改變無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我個人的經歷而言,當我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學院學習法律專業的時候,這所成立於1950年代初的法學院是在停辦大約十年之後首次恢復招生,而在當時,全中國在辦的法律院系總數不超過十所。三十年後,這個數字變成了六百多所,在校學生人數則增加了超過兩百倍。我還記得,我入學的第二年,中國才有了自1949年以後的第一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現行憲法則是在我畢業的那一年頒布實施。因爲這個原因,在那四年當中,我  相似文献   

2.
正正如范曾先生所言:"中國畫是哲學的、詩性的和書法的"(《中國畫法研究》p.79,以下只注頁碼),"詩爲畫魂,書爲畫骨"(p.47)。那麼哲學可謂統魂與骨爲一體的精神脊梁。統觀全書,縱論古今,橫比中西,閎中而肆外,其中心主題是中國繪畫藝術的哲學底蘊。"我們談中國畫法必須從形上之學開其端,否則終身勤於斯而不聞道,始於渾噩,終於渾噩"(p.17)。論畫法而不帶匠氣,緊扣哲學的脈絡,此乃范先生該書立意高遠所在。筆者於畫法是門外漢。但掩卷之餘,受范先生弘論啟發,和之以幾點由形而上引發的思考,謹回鳴金玉之言。  相似文献   

3.
編後     
正完全沒有想到余英時先生會離開我們。他是本刊學術顧問,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硏究所的學術評議委員和《中國文化硏究所學報》的編委。本期原想組織一組悼念文字,看到兩岸學人已有衆多文章發表,我本人寫於去年春天的《"訪學記情":與余英時先生的談講之樂》,也經友人重刊於鳳凰網等網刊。剛好余先生爲方聞的《中國藝術史全編》撰寫的序言,有幸由我們刊載,謹以此作爲對英時先生的感念和追思。金耀基先生是英時先生的老友,幾十年相濡以沫,同時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學術顧問、  相似文献   

4.
我這一代人的世界眼光幾乎跟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同命運.天下文明在鴉片戰争以後受制受困於西方及其民族國家體系,閉關鎖國、全面開放、崇洋媚外、中體西用……這種對鎖或自閉、開放或媚外,幾乎構成了我們的兩極.面對西方或域外文明,我們中國的自處和相處之道經歷了曲折和反復,這個坎陷而不得不自强新生的道路是奇異的,又是屈辱的、險惡的.師生、敵友、異端、戰略伙伴關係……這樣的非常情緒影響了我們安身立命的狀態.直到今天,我國的社會思潮動蕩仍跟對外關係有關.在反對外人妖魔化我們時,我們敏感的神經也難以健全平易.看着年輕一代人激進的民族主義宣言,作爲過來人,我們有着一言難盡的感慨.回憶我一生的世界眼光是有趣的.在冷戰時代,我們是對閉的,我們一方面不得不獨力自主、自力更生,一方面宣稱"我們的朋友遍天下".那時自顧不暇,談外談洋色燮;我們自卑又自大,但爲什麽我們一窮二白呢?朋友在哪裏呢?誰在妨礙我們發展呢?……從國家到個人,我們都離世界文明主流相去甚遠.  相似文献   

5.
编后记     
《中国文化》2006,(2):172-173
回眸17年前,1989年盛夏,《中國文化》創刊之時,在首期編後記中,我們申說期刊創辦之旨趣:“着眼點在學術,目的是弘揚文化。”此言的源出,就是“我們抱定的宗旨不變,仍如撰於去年年底的創刊詞所說”——在該篇創刊詞中,主編提出:“深入的學術研究不需要熱,甚至需要冷;學者的創造力量和人格力量,不僅需要獨立而且常常以孤獨為伴侶。”兩年之後,《中國文化》第5期編後,又引用錢鍾書先生的話,重提“冷”、“熱”問題:“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在討論中國文化在香港的研究概況這個大題目前,我首先要說明兩點: 第一,文化的内涵很廣,若以“文化就是生活”這一說法而言,則擧凡社會制度、時代思潮、人文精神狀況以及社會文藝風尚等等紛紜錯雜的多樣内涵,都無不包於其中。中國大陸自五四運動以後的七十多年間,有關中國文化及文化史的著作數量很多,又自1949年以來,香港和台灣的學者也寫了不少有關研究中國文化的著作。他們的研究,大抵包括兩方面,一是對整個中國文化現象的綜合性  相似文献   

7.
一 庫木吐喇石窟第34窟壁畫中的"象輿"庫木吐喇石窟第3 4窟主室正壁上方繪有一幅因緣故事,此幅分别著録於《新疆石窟·庫車庫木吐拉石窟》和《中國新疆壁畫藝術·庫木吐喇石窟》①(圖1).前者圖版説明稱它為《須達多乘象勸化緣》:"過去有一長者,名須達多,以祇園精舍、百干金錢布施佛僧,他想‘若勸化貧窮下賤减割針綖,而用布施,……復得無量無邊功德’.於是‘乘大白象於四道頭街巷里陌,處處勸化’.坐在象身上的即是須達多,身背一小箱".後者圖版説明則稱之為因緣故事:"轉輪王乘的象前腿跳起,轉輪王手攀樹枝,似與大光明王本生相關.佛經説,鄰國給大光明王送了一頭白象,王非常喜歡,請來象師來馴象.當象馴服好後,國王乘象來到一顆(按應為棵)樹下,象突然狂奔.王責問象師.象師回答説,我能馴服它的身,但無法馴服它的心.該畫面與龜兹石窟中大光明王本生不同的是,王身後背着箱子,後面一人也背着箱子."畫面所表現的故事内容,兩書的解讀頗不相同.不過據所謂"王身後背着箱子"——當然這不是箱子——來看,此幅所表現的應是《須達多乘象勸化緣》.  相似文献   

8.
杨慧林 《中国文化》2007,(1):125-128
“教會大學曾經是中國新式高等教育的先驅”,這是無可争辯的事實。但是另一方面,基督教差會以教會大學“作爲傳教媒介”的初衷當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問題在於:基於對“本源文化”(original culture)和“目的文化”(target culture)的不同理解,以齊魯大學(山東基督教大學)和聖約翰大學爲代表的早期教會大學選擇了全然不同的教學模式。這兩種教學模式的區別,首先體現於作爲不同授課語言的漢語或者英語。齊魯大學和聖約翰大學分别選擇的授課語言,既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觀念和傳教觀念,也引伸出一些悖論式的問題。如果說“我們只能在語言中理解、而不是理解語言”,那么追溯當年的歷史至今仍然是有意義的。  相似文献   

9.
正余所治學,早年為古典文學和文學思想史,特別對《紅樓夢》與明清文學思潮用力較多。現當代文學和文學理論也曾涉獵,出版過幾種論著。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後,開始轉入學術史和思想史研究。引領我"出文入史"的是王國維、陳寅恪、錢鍾書三位學術大師。讀他們的書,如醉如痴,足以忘我,結果自己不想寫文章了。於是編纂了一套《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收晚清民國以還現代學者的著作四十四家、三十五卷、兩千多萬字,1997年出版,歷時七年時光。好處是使我有機會系統接觸現代學術的譜系,王、陳、錢之外的其他學者,也成了我熟悉的前輩老師。此處"老師"一詞,我  相似文献   

10.
中國佛教自會昌毀佛之後,由於經典、文物多遭破壞,各宗均呈頹勢,唯無須多少經典、儀軌之禪宗一枝獨秀。而禪宗自唐末、五代之後。又“一花開五葉”,出現了五祖分燈,其中:沩仰創立并繁興於唐末五代,開宗最先,衰亡亦最早,前後僅  相似文献   

11.
墓葬中的"擬山水畫"同時提供了兩種信息,既涉及地下墓室中爲死者設計的繪畫程序,又涉及它們所模擬的地上山水畫作品。本文討論近年在唐代墓葬中發現的若干這類壁畫,通過檢驗它們的内容、位置、樣式和風格,力圖把中國美術史中的兩個相對獨立的領域——以考訂鑒别爲前提的繪畫史研究和以考古發掘品爲基礎的墓葬美術研究——在方法論和歷史研究兩個層次上進行結合。  相似文献   

12.
學人寄語     
我不太喜歡用"國學"兩個字,更喜歡用華夏文化這個詞.因爲華夏文化只屬於中國沒有.振興華夏文化是很重要的.可是我們要清楚,在今天這個全球化時代,整個世界人類的文化結橨發生了變化.  相似文献   

13.
馬祖道一及其門下所創建的“洪州宗”是中唐大曆、貞元、元和間最重要的南宗禪門派,馬祖一系的禪思想是慧能、神會之後最重要的南宗禪思想,馬祖禪在中唐取代荷澤禪成為南宗禪的主流,是禪思想史上的大變局,至此,中國禪才徹底擺脫了印度禪的籠罩,奠定了中國禪“自然適意”的基調,可是,歷來研究者對此都没有足够的認識。本文上篇《中唐南宗禪史實考辯》以大量资料對馬祖、石頭兩系的關係、馬祖門下衆弟子的禪史意義與地位、马祖禪與荷澤禪在中唐的矛盾等問题進行了考證,指出石頭一系在中唐前期並未開宗立派而是與馬祖一系共屬一派,後世燈錄所謂“兩系五家”之說多系宗派門户自尋祖系的偽造,馬祖門下以智藏、懷暉、惟寬最為重要,後世燈錄以百丈懷海為首只是由於他們弟子後世大盛而造的自尊門户之说,中唐前期北宗、牛頭、荷澤、洪州雖四支鼎立,但南宗正脈只有荷澤、洪州兩家,而荷澤、洪州兩家則在互相排斥中一衰一盛,終由洪州一系充當了曹溪正宗。本文下篇《從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則从禪思想史角度考察了慧能、神會以來南宗禪思想的變遷,指出“即心即佛”這一簡約化的命题是南宗禪共有的思想命题,它關涉到禪宗佛性論、修習途徑、終極境界各方面,但是由於慧能、神會時代《楞伽》思想與《般若》思想的(扌羼)雜,“即心即佛”的内在理路存在着重大闕失,直到馬祖道一及其門下,才以般若之“空”與老莊之“無”為基礎克服了它的缺陷,而“即心即佛”的命题也隨之讓位於“非心非佛”,禪思想史因而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一變化在中唐乃至整個文化史上都有重要的影響。  相似文献   

14.
數千年的古老文明造就了中國社會完密的階層,精細的分工,嚴整的制度,繁縟的禮儀,深邃的思想,其社會關係之完善,於先秦時期即已頗具系統。顯然,中國之有社會學是毫無疑問的。昔嚴復、梁啓超皆以中國傳統之社會學肇端於荀子之群學,然而荀子之思想並非其所自創,必有更古老的來源本文通過考辨商周甲骨文、金文"羣"字,從羣字造字本義及字義的發展、中國古人主張人獸之分及相關概念的借用等角度,構建了前荀子時代的群聚與群分思想,最後通過梳理荀子群學思想的特點,分析其群學理論的思想來源及理論基礎,指出其源出周人思想的事實,從而建立了中國社會學思想的完整文脉。  相似文献   

15.
1913年,辛亥革命後的兩年,王國維(1877-1927)完成了現代戲劇史的開山之作《宋元戲曲史》.從那時起,中國戲劇史就成為系統性的學術研究之對象.王國維的興趣主要是在宋元兩代的戲曲,他的書却采用了主導着西方近代學術傳統的進化史學和精英史觀,以宋元戲曲為最高成就描畫了一條中國戲劇發展的軌迹,追溯其起源,整理其發展之脉絡,從中探尋獨特的中華美學傳統.  相似文献   

16.
我對傳統中國文化的批判,可以説開始於80年代後期撰寫的<靈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一書,最初的書名叫<表演人生>,完稿於1987年.當時雖然正處於"文化熱"和"新啓蒙"的顛峰,但却没有哪個出版社願意出這本古裹八怪的書.書稿本是應江西人民出版社的約稿寫的,屬於<邊緣叢書>中的一本,但完稿後出版社突然食言,原計劃六本書只出了三本就不出了.拙稿就屬於被遺棄的一本,後來通過朋友交到另外一個出版社,但又在編輯手裹壓了兩年多,最後還是不出.  相似文献   

17.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林傳甲和黄人分別在京師大學堂和東吴大學同時開始了<中國文學史>的编寫工作.他們或許没有想到,這一編寫活動竟會引發百年來文學史編寫的熱潮,各種類型的文學史已多至近兩千部,[1]幾乎以每年二十部的速度高速產出,正式形成一門中國文學史學科.這一學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水平,但反過來又影響和决定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旨趣、格局和方向."我家江水初發源",研究文學史早期编著中的一些問題,當能為文學史的繼續编寫和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提供一些經驗和啟示.  相似文献   

18.
木心先生轉印風景,雲簡駢比,烟篆蟠縈,異象渺漫兮無涯際,紙簾抄撈入畫屏。虚綫編織殘篇,極薄且超平,隱然微切片。超平無皺,堪擬水鏡而玄像湛淡;極薄無厚,疑勘氣膜而彩痕凝明。畫家剖析異境之剖面,須彌隱括於方寸;剪裁異時之剪影,永恆微縮於倏瞬。其技法近乎工藝制作,而玄彩自然激活,水墨趣致耐尋繹,靈氛出幽寂。古有善占吉凶者,嘉名曰靈氛,默會事機、冥參兆紋,微覘勢態轉化之可能。畫士如巫師如卜師,與化力交互玉成其姿,拈秋毫、磨松烟,雲裁水剪,意態隨遇隨顯,形勢隨觸隨演,心物往還於潛移漸變。天心之深,天則之偉,托足人巧以彰顯;人性之純,人才之美,假手天工以運演。參會其祕蘊,天人相約於或然之域,欣合以成景致眞邃、格趣貞粹,冥冥薦靈似有信,無所印而無不印。  相似文献   

19.
<正>今天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新亞書院六十周年,也是新亞哲學系創立人唐君毅先生誕辰百歲周年。我從中大退休有年,今應邀爲哲學系研討會講話,甚感榮幸。對於哲學,我是門外漢,却是愛好之人。今次會議以"中國哲學之新方向"爲主題,我注意到中國哲學之新方向,英文是"New Directions",用多數,也即是説應該有多元發展的可能性。我現在試從"大學之道"來講中國哲學之方向。一大學之道與中國的經學時代首先,我們講大學之道。大學之道是講大學之理念、大學之目的。《大學》一書中,開卷即説:"大學  相似文献   

20.
人們習慣於以"中國"的一頭一尾、即周秦之變與清民之變來建構中國歷史的宏大叙事。似乎中間兩千餘年都處於一種恒常或停滯狀態。這是對中國歷史的一種誤解。從中國歷史的自身綫索來看,起碼應當從五大變局,即周秦之變、秦漢之變、唐宋之變、明清之變與清民之變上,才能有一個比較準確的理解。這需要人們突破歷史停滯論,同時突破歷史進步論的束縛。前者是以後者爲歷史哲學支撑的,後者是以前者爲歷史經驗參照的。但兩者作爲現代歷史理念,都遮蔽了中國歷史的自身特點。中國古代歷史自有變化綫索與動力機制,而中國的現代轉變絶對不是一場突變。爲此,需要在五大變局中展示中國歷史的結構變化與功能調整,從而爲展示中國歷史的真實面貌奠定堅實基礎,爲中國的現代内驅機制進一步蓄積動力。這是當代中國需要確立的一種新歷史哲學,關乎中國的自身發展與人類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