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是事物最高价值的体现,艺术之善即艺术最高价值所在。《洛丽塔》体现了纳博科夫关于艺术之善的思考,传达了纳博科夫的艺术观与文学价值理念。本文从艺术之善、道德之善、以及艺术自主性三者之间关联的角度,探讨了《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关于艺术之善的思考与表达,论证了《洛丽塔》是审美品质与道德内涵的结晶产物,揭示了纳博科夫对自然、社会与艺术之间和谐关联的独到领悟与阐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中的文学后现代主义特征作为研究对象,以“文学后现代主义”在《洛丽塔》中所展现出来的艺术意志自由、现实经验的艺术范式、对传统的反抗等因素为线,以小说片段解读为点,以作家创作的时代思想动态为面的结构进行逐步展开,对纳博科夫小说中的“现代性”特征的书写进行整合和解析,以此来把握作家对《洛丽塔》的语言风格和审美价值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3.
《洛丽塔》历来以“非道德”小说著称文坛,其卓尔不凡的艺术表现手法往往使读者放弃对道德主题的探寻,集中于对其作纯文学性的解读。然而纳博科夫没有全然排斥道德,《洛丽塔》是一部走在道德之上的经典之作。将道德深埋的纳博科夫所追求的是一种超道德之美和文本开放型结构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4.
王娟 《海外英语》2011,(6):289-292
《洛丽塔》作为纳博科夫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都在吸引着全世界批评家的目光。《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第一部以美国社会背景进行创作的小说。小说主人公亨伯特因其有悖伦理的恋情不仅使《洛丽塔》成为二十世纪最受争议小说之一。本文对《洛丽塔》的分析另辟蹊径,从多种视角对该小说的写作风格进行:1)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和亨伯特的双重身份;2)病历和自白书;3)流亡和旅游小说;4)侦探小说;5)童话故事和美女与野兽的故事;6)语言的多样性。该文认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一部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表现了纳博科夫极高的文学创作天赋和艺术造诣。《洛丽塔》是语言的盛宴,充满具有艺术性的构思是一部集多种写作风格之大成之作。希望通过对《洛丽塔》独特的写作风格的探讨,引起更多学者对纳博科夫这位独树一帜的文学家更多的重视,使对他及其作品的研究能够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在蝶类学研究方面的痴迷赋予其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蝴蝶情结也让《洛丽塔》散发迷人的光辉。本文从蝴蝶情结的角度解读《洛丽塔》,感受作品中和那魅人的蓝蝶不期而遇的迷醉和狂喜。  相似文献   

6.
《洛丽塔》是享誉世界的语言大师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名作,是他唯美主义思想的最好体现。它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标准,虚构了一个远离现实的悲情故事。本文基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相关理论,从人物性格、叙述特点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来探讨《洛丽塔》的艺术特色,从而感受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7.
《洛丽塔》自面世以来一直是部争议之作,争议的核心就是道德问题.作为自由主义的反讽者,纳博科夫一直认为“残酷是人类最坏的行为”.《洛丽塔》自始至终都在书写着亨伯特的残酷.从回忆录作者亨伯特与小说其他人物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和探讨亨伯特的“残酷”,并由此认为《洛丽塔》是一部高度道德性的小说.  相似文献   

8.
《洛丽塔》是一部悲剧。其悲剧性不仅在于主人公亨伯特和洛丽塔生命的毁灭,而且在于其道德的堕落。人类物质文明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贪欲的本性未改,恶存在于人类灵魂的深处,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和条件,就会滋生蔓延。《洛丽塔》的悲剧意义在于警示人们要预防这种恶的产生,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9.
纳博科夫因《洛丽塔》的出版畅销而改变了经济窘境并进而奠定了其后现代主义大师的地位。洛丽塔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是沉默而缺场的,她由小说男主人公亨伯特、小说创作者纳博科夫和小说阅读者三方共同参与建构。亨伯特之洛丽塔是其童年记忆投射的镜像,是幻象之物;纳博科夫之洛丽塔是他独特的艺术创造,是制谜之物;读者之洛丽塔则是视域融合后镜像与谜底的再生成,是共构之物。  相似文献   

10.
试图从后现代的视角解读俄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从而揭示主人公亨伯特、洛丽塔和其他人物的悲剧命运。借《洛丽塔》这面镜子反映生活在后现代时期的人们的心态。  相似文献   

11.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的小说《洛丽塔》以一种令人惊讶的语言和视角赋予了一个人生活中种种细微之处一层瑰丽的光彩。以前的评论者侧重于对此书主题的讨论,本文则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出发,分析《洛丽塔》带给读者深刻阅读体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因其异乎寻常的主题而颇遭非议,纳博科夫强调小说与“色情”无关.他在作品中寄寓了对童年的偏爱,揭露并鞭笞了人性中最坏的行为——“残酷”,从这两点上讲,《洛丽塔》是一部高度道德性的小说.  相似文献   

13.
纳博科夫创作的《洛丽塔》是一部在小说艺术上有极大创新的作品。从谜一般的结构布局中体现出时间主题 ,打破了权威的时空观、历史观、真实观 ,提出了关于时间新的思索。小说制造了许多阅读障碍 ,读者的被迫性参与使阅读活动成为了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影片《洛丽塔》由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大学法语教授亨伯特与少女洛丽塔的一段不伦之恋。本文将在女性主义语境关照下,联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力比多原理,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人格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15.
《洛丽塔》是俄国作家纳博科夫用艺术形式组织的一个不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故事,是纳博科夫“天堂”艺术观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6.
纳博科夫创作的《洛丽塔》是一部在艺术上有极大创新的小说,也是一部极富争议的风云之作。从不同的文学角度来分析和阐释这部作品有着不同的文学意义。基于此,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分析并阐述洛丽塔的女性主义意识是如何觉醒的,以期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7.
《洛丽塔》是著名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文章尝试在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观照下解读《洛丽塔》中人物的欲望情结:亨伯特的少女欲望情结,洛丽塔的叛逆逃离欲望;探讨纳博科夫对于"理性/非理性"这对哲学范畴的深刻思考,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冲突中,纳博科夫凭借《洛丽塔》让非理性对理性进行了一次彻底反抗。  相似文献   

18.
关欣 《英语广场》2020,(11):19-21
《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经典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在艺术创作形式上具有极大创新,在当时也颇具争议。《洛丽塔》首次出版就对美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方向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学者从每一个角度分析这部作品都会受到不同的启发。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主观视角来分析《洛丽塔》。  相似文献   

19.
邱畅 《文教资料》2012,(16):19-20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的经典作品,目前对这部小说的评论主要集中于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和纳博科夫的写作特色方面。黑色幽默小说继承了法国存在主义及荒诞戏剧的内容和基调,体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心和思考。文章抛弃传统的评论视角,从黑色幽默的角度分析小说,即从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艺术特色入手,通过分析小说的叙事语气、叙事技巧和文本形式中的黑色幽默因素,得出《洛丽塔》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小说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原型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原型批评以原型理论为基础,以结构主义方法为手段,对整个文学经验和批评做原创性的分析对比,寻求文学的本质属性。爱伦·坡的爱情经历及创作对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洛丽塔》是爱伦·坡的诗歌《安娜贝尔·李》在主题、人物、情节上的传承和发展。文章用爱伦·坡的爱情原型来解读《洛丽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