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偶像崇拜是目前青少年群体中普遍而又引人注目的心理现象,它在青少年心理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简明阐述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如年龄特征,现阶段偶像崇拜表现等,并从心理学角度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苏兰  何齐宗  苏春 《文教资料》2009,(3):116-119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而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几乎贯穿于这一过程始终.本文从偶像崇拜的内涵、类型,以及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主要特征、影响、原因等方面对近年来我国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3.
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存在于青少年中的亚文化,是青少年时期的过度性要求.本文立足心理学的角度,从风摩一时的“超级女声|“现象来透视偶像--榜样教育,对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予以正确回馈,以期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偶像崇拜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它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价值选择和人生理想。梳理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变迁,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现状特征,并从个体、社会和高校等层面来解析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归因,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其理性思维,以及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聂黎萍 《江苏教育》2023,(12):48-50
偶像崇拜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个人对偶像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泛偶像时代,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中小学生常常会陷入偶像崇拜的误区。班主任要理性看待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充分发挥偶像崇拜在中小学生情感发展、价值认同和追求方面的作用,挖掘偶像内在的人格品质与精神魅力,突出教育引导和榜样优化。班主任应将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偶像榜样化”和“榜样偶像化”,增强偶像的教育性和榜样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几乎是贯穿青少年时期这一过程始终的.本文对当前有关偶像崇拜的研究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学校流行文化建设、开展学校心理干预工作及完善偶像教育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7.
偶像崇拜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此现象,学界主要以批判的视角展开分析,认为偶像崇拜在价值导向等方面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然而,偶像崇拜的背后映射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发展诉求,偶像崇拜其实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因此,要厘清偶像崇拜从赋魅到祛魅、从感性到理性、从摒弃到扬弃、从制约到规约的辩证认识过程,全面认识偶像崇拜的辩证本质,从而帮助大学生拒绝“躺平”、拒斥“佛系”,充分发挥偶像崇拜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8.
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其喜爱的人物的社会认同及情感依赖,对高校大学生的性格塑造和人格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从偶像崇拜心理的产生、社会分类与依恋的两种类型比较、偶像崇拜心理的正负向效应以及如何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理性崇拜四个方面,来分析高校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偶像崇拜的内涵着手,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偶像崇拜形成过程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从加强价值观教育、注重偶像移情教育及通过各种活动消除偶像崇拜的负面作用等方面对大学生偶像崇拜进行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0.
黄正平 《江苏教育》2023,(12):60-62
<正>偶像崇拜会对中小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积极意义在于激励学生追求美好生活、提升人生境界;但过犹不及,如果学生偶像崇拜过度,甚至达到痴迷、狂热状态,则会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要高度重视,认真分析,正确对待,做到“贵在理解,重在引导”。一、中小学生偶像崇拜:贵在理解所谓偶像崇拜,就是指人们对追捧、喜爱、欣赏的人物或形象产生欣赏、钦佩、爱慕、迷恋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认为,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青少年偶像崇拜产生的心理成因有自我认同的需要、心理归属的需要、从众行为的需要等。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征表现为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冲动性和多样性,崇拜偶像的类型和方式对青少年偶像崇拜分别有着不同的影响。我们应该对青少年进行合理的引导,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甚至整个人类的基本精神需求。在当下大众媒介营造的单一娱乐化偶像崇拜语境中,青少年对娱乐偶像狂热追捧和崇拜,而这对青少年极其不利,因此加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教育引导具有非凡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已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特别是近几年发生的青少年因崇拜偶像而造成的悲剧事件,更引发了对这一问题的深思。青少年疯狂追星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和心理机制,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是该提倡还是反对,以及如何寻找有效的途径来引导青少年进行偶像崇拜,这些正是本文所要进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偶像崇拜之心理机制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岳晓东  严飞 《中国德育》2006,1(12):11-16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偶像崇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青少年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行为,也是青少年走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行为,本质上反映了青少年自我确认中对理想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等三大心理学流派的相关理论,可以比较系统地探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背后的心理形成机制,梳理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成因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立独尊上帝的局面,太平天国严禁偶像崇拜,并由此掀起了一场狂飙式的毁灭偶像运动,在起义立国初期,太平军一直处于流动作战的状态,因而毁灭偶像的声势不大,波及范围有限,建都天京和进军苏杭后,该运动相继形成了两个高潮,洪仁Gan、李秀成对该激进政策稍有意见分歧,主张对庙宇寺观禁而不毁,但无力左右局面。因此,该政策便与太平天国的兴亡相始终,成为太平天国对待偶像崇拜的一个主导政策,然而,此举并不具有破除迷信,排斥一切神灵的意义,其实质依旧在造神,区别仅在于以一神替代了众神,尽管它在初期极大地改变了太平军的精神面貌,但其所孕育的宗教激情最终仅是泡沫现象,另一方面,由于该政策既有悖国情民心,同时又过于简单粗暴,所以民间始终没有心悦诚服地接受上帝信仰。相反,却在心理上拉大了与太平天国政权之间的距离,此外,该政策带有很强的盲目破坏性,致使江南为主体的宗教建筑和名胜古迹蒙受了一场空前浩劫。  相似文献   

16.
梁旗 《宜宾学院学报》2007,7(1):114-117
以299名初一到初三学生为被试对象,考察了初中学生有无偶像、偶像类型、偶像崇拜程度与不同维度自我价值感以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学生有偶像的人数显著高于无偶像的人数,并且有偶像的人数在年级和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2、有偶像的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在大多数维度上显著高于无偶像的学生;3、偶像类型在自我价值感的大部分维度上主效应不显著;4、有偶像与无偶像的初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偶像类型与偶像崇拜程度在学业成绩上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7.
偶像崇拜作为当今社会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少人认为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会产生消极影响。然而,青少年偶像崇拜所带来的教育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发挥着独特的德育功能。偶像崇拜是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普遍性和小龄化、多元性和功利化、娱乐性和世俗化、独立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梳理偶像崇拜对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和正面效应,挖掘偶像崇拜的德育价值,建构偶像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的产生与明代社会的专制统治密不可分,吴承恩用游戏的笔墨呼唤个人英雄主义,打破偶像崇拜,亵渎庄严神圣,痛骂人间帝王,对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正统文化所构筑的精神围困实施了猛烈的突围,有力地推动了明代中后期的人性解放思潮。  相似文献   

19.
大学精神是大学成为大学存在的本质规定性,大学精神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精神植根于人类对认识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自由幸福的追寻中,植根于科学的本性。大学精神不同于大学职能。中国当代大学新精神建构的途径是坚持中国古代大学之善路径,汲取西方现代大学之新精神。大学精神要回归科学本真和教育本真,生成充实和健全的个人。  相似文献   

20.
对社会转型时期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以来,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高校贫困生界定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高校贫困生问题对学生、高校、社会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一些在新时期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新思路:高校管理要坚持校园公正的原则、构建新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切实保护高校贫困生的隐私、积极探索新的扶贫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