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屡见于清代文献记载的连厢并不是同一种民间艺术。从它们的艺术形态来看,清代的"连厢",实际是同名的两类艺术:一是以唱小曲为特点的歌舞艺术,又可分为连像、连相花鼓和霸王鞭三种;二是一种口技表演,又称为间壁戏。这四种连相具有不同的艺术渊源和发展轨迹,连像、间壁戏来源于傀儡表演,而霸王鞭和连相花鼓分别来源于宋代的杵歌舞队的转踏队舞。  相似文献   

2.
陈佳宁 《文化遗产》2023,(1):91-98+2-3
四川省泸县石桥镇新屋嘴村二号墓出土有两件石刻,一为奏乐图,一为舞蹈图,二者虽分刻不同砖石,但实为一组,它们共同构成了宋代《采莲》队舞的表演场景。这件《采莲》石刻的披露对舞蹈史研究颇具价值,作为反映宋代《采莲》队舞的首件文物,它改善了当前队舞研究史料数量稀少、来源单一等问题;并且反映了《采莲》队舞的演出实况,借此可知演员装扮、舞台布置、砌末使用、乐队组成等诸多内容;再者,这组石刻说明,《采莲》队舞至晚在南宋就走出宫廷,流行于民间社会,它是两宋时期宫廷和民间表演艺术传播互动的一个真实写照;而队舞的民间化势必会导致它的演出规模和体量缩小,表演规制不再像宫廷时那般严格,队舞进入杂剧的最大障碍不复存在,它由此具备了与杂剧融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跳蚤舞是舟山海岛地区迎神庙会、赛会、喜庆丰收时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该舞蹈约产生于清乾隆年间,最早流行于浙江舟山定海、沈家门一带,形成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因其舞姿酷似跳蚤,故而得名。一一、、跳跳蚤蚤舞舞的的历历史史渊渊源源济公的罗汉艺术形象,在佛像雕塑、小说戏曲,影视作品等艺术创作中屡见不鲜,但融入浙东海洋文艺,形成独具特色的跳蚤舞,却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4.
"巴渝舞"又称"巴渝戏"、"巴俞舞"、"俞儿舞"、"昭武舞"、"宣武舞"、"摆手舞"等,是古代巴渝地区非常流行的一种少数民族歌舞,也是中国文字记载中最原始、最古老的舞蹈品种.  相似文献   

5.
硬头狮子     
在龙游县众多的灯舞中,当推湖镇的硬头狮子最为出色。该狮舞形制独特,介于狮、牛、马、虎之间,俗称四不象,国内稀有。是龙游民间传统灯舞中的奇葩,也是当地民间的吉祥物。在全国民间舞蹈中占有一定地位,先后被  相似文献   

6.
南宋画家马一角在画风上的最大特点便是"善藏"。而本文首先对他及其"善藏"画风作个概述;其次讲他在画中的"善藏"艺术;再次论述他在画作构图上的"善藏"之风;最后讲他以少胜多,小中见大的"善藏"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7.
史丽欣  孙壮 《兰台世界》2014,(12):61-62
菩萨蛮队舞是唐代艺人李可及所创作的经典队舞,他借鉴天竺舞蹈文化、音乐文化,融合中原本土舞蹈音乐进行了创新,成功编制出一曲风靡唐朝的经典队舞,不仅深受皇帝喜爱,也对后世舞蹈和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菩萨蛮队舞是唐代艺人李可及所创作的经典队舞,他借鉴天竺舞蹈文化、音乐文化,融合中原本土舞蹈音乐进行了创新,成功编制出一曲风靡唐朝的经典队舞,不仅深受皇帝喜爱,也对后世舞蹈和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盛力敏 《新闻世界》2010,(7):268-269
花鼓灯是流行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艺术形式。它有歌、有舞、有锣鼓等打击演奏、有情节简单的小戏。它是中国9亿汉族人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汉族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正>相扑是指一种类似摔跤的体育活动,秦汉时期称为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则称作相扑。大约在唐朝时传入日本,今天为流行于日本的一种摔跤运动。相扑一词最早见于王隐《晋书》:"襄城人王弘与颍川功曹曹刘子竺会于界上,子竺谓弘曰:‘襄城人不知颍人能扑。’弘对曰:‘相扑下技,不足以明优劣。’"  相似文献   

11.
朱浩 《文化遗产》2015,(2):43-50,157
在杨家将"十二寡妇征西"故事中,征西女将必须都被标榜为"寡妇"、数量必是"十二",这种颇为奇特的现象与该故事如何产生这一问题息息相关。张政烺先生推测该故事来自于出殡仪仗队,对此话题的开辟之功实巨,但其说非为定论,值得重新探讨。"十二寡妇征西"故事来自于明代社火中的"六丁六甲"舞队,而此种舞队在南宋民间社火中就已存在,是从南宋宫廷傩仪中移植而来。"十二寡妇征西"故事乃民俗与民心之结晶,代表了民间故事衍生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2.
《山西档案》2012,(2):2
马远(1190年-1279年)宋代杰出画家。字遥父,号钦山,山西永济人,南宋画院待诏。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都是画院画家。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他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成为绘画史上富有独创性的大画家。(踏歌图)是马远的代表作,此画绢本立轴,纵192.5厘米,横11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13.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语言的流行已蔚然成风,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储备,增强了汉字的表达功效。网络流行语"尬舞"产生于偶然的谐音,但却促动了"尬"类词的不断衍生。这种衍生反过来又促使"尬"义的变异。文章从"尬舞"的起源入手,考察了"尬"的语义变化及用法扩展,分析了"尬"类词的形式和语义的搭配变化,阐释了"尬"类词的产生机制及传播特征。"尬"类词的出现及演变集中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是汉语网络语言词汇泛化的典型。  相似文献   

14.
在谈到辑佚的起源时,王余光先生的《中国历史文献学》说:"宋代学者曾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和鲍照《舞鹤赋》等书中辑出《相鹤经》一书。"杨燕起、高国抗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也说:"辑佚出现于南宋。当时黄伯思从《意林》、《文选注》、《舞鹤赋》等书中辑出佚书《相鹤经》。"洪湛侯先生《中国文献学新编》在《辑佚的取材》一节中也说:"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说所见《相鹤经》是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鲍照《舞鹤赋》‘抄出大略’的,  相似文献   

15.
梁国力 《兰台世界》2016,(20):93-95
唐代健舞作为古代的一种舞蹈艺术和娱乐健身运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通过对健舞产生的背景、健舞风格特点等进行探析,以期能充分了解这项古代舞蹈艺术,并对其进行开发改造,为当前的全民健身所用。  相似文献   

16.
"小报"是宋朝后期民众对与封建官报有较大差异的民间报纸的习惯称谓."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小报"记载的也是非官方发布的消息,它是我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由于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7.
2020年-2021年,为配合"旺苍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旺苍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旺苍县蛮洞子石宋代崖墓群进行了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此次发掘共清理6座南宋中晚期崖墓和2条排水沟,出土一方买地券.该墓群可能存在3组5座夫妻合葬墓.墓群所在山体的走向及M1的朝向,与买地券券文所记相符.M1墓主生前...  相似文献   

18.
两汉时期的女子长袖舞成为汉代舞蹈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亮点",且对后世舞蹈产生了深远影响。两汉时期的女子长袖舞在宫廷和民间均广为流行,在服饰、音乐、舞蹈动作方面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酣畅淋漓地表现了该时期人们的内心真挚情感状态。  相似文献   

19.
在审视人与文化的发展中,《湖湘文化访谈》字里行间凸显的正是一种霸蛮精神。蛮,是一种忍性外露;霸,为一怀才气内涵。在文字中流走蛮劲和霸气,其笔是流利的,其情是虔诚的,其魂其灵于悄然又默然之间刻上湖湘文化的标识。这就是一种为家国忧乐的风范,也是一次对文化传承的大写意。  相似文献   

20.
"队舞"是宋代宫廷歌舞形式之一,属于一种表演性的群舞。宋代队舞是在唐代宫廷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队舞有别于唐代宫廷舞。本文主要谈论宋代时期宫廷食飨歌舞形式"队舞"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