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湖州,已成为我的第二个故乡,在这里生活工作,我感到非常幸运和自豪。"——一位在浙江湖州长期居住的国际友人的感言凯丽:心怀中国情结的喀麦隆姑娘一个体型丰满、顶着一头五颜六色的小辫子,脸上永远洋溢着笑容的外国人,遇见老师们,一会儿说"Hello!",一会儿又用泛着"洋味儿"  相似文献   

2.
正青山周平,一个在中国做建筑的日本设计师。他在微博上拥有41万粉丝,这个数字在向来低调的建筑圈可以说相当惊人。如果以"建筑师"作为标签搜索,他可能是粉丝最多的一位。有人喜欢他,是因为高颜值——撞脸各种明星,有人说他是"装修界的小栗旬""日本霍建华"……更多人是因为他的才华——他设计的每一件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当地文艺青年签到打卡发朋友圈的必到之地。秋天刚要开始的时候,青山周平来到杭州,在浙江美术馆进行一场关于"家和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的主题演讲。现场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  相似文献   

3.
俞瑜 《文化交流》2017,(1):81-81
正"时空对话——上海·圣彼得堡油画联展"前不久在上海梅尔尼科夫美术馆展出。有以梅尔尼科夫为代表的25位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优秀艺术家的近50幅作品参展。上海也有32位优秀艺术家的32幅佳作展出。参展的来自圣彼得堡的作品都是艺术家们在生活中的艺术结晶,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生活气  相似文献   

4.
悠悠板栗香     
正又到双休日,老家村里的"调皮鬼"来了电话约我去吃饭,开始我还有点犹豫:"可能没有时间吧。"但他补充了一句:我家的板栗等着你哩。搁下电话,我不禁思绪万千……是啊,板栗伴随着我们童年的脚步。这个"调皮鬼"还是我的老同学,在老家和我同一个村子,村庄的后山坡上原是一片久经风霜的板栗树,每年春夏之后,满山遍野的栗花都开了,登上山坡放眼望去,一幅美妙的画卷映入眼帘——一阵风儿吹过,树叶  相似文献   

5.
为雪域画魂     
藏族画家尼玛泽仁的笔似乎注定是用于描绘雪域高原的,但从他的作品中,很少见到纯自然风光——他笔下的雪山永远是充分展示人类生命力的场所。《灵异图》中,一位先民正穿云破雾追逐着几只狂奔于崇山峻岭间的牦牛;《雪域》中桀驁不驯的牦牛已被先民抓住了一只角;而在《黑白之间》,牧人和他的一群牦牛正喷着白气在暴风雪中挺进;在《创世纪》中,原始人在追捕强悍的野兽,野兽又在捕食弱小的动物,而两只佛眼正静观着生存竞争中进化着的人类;《最后的净土》则表现了生活在西藏这片冰雪世界上的人们的冰雪一样纯净的内心。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微传播"这一个新兴名词迅速成为国内外热门。图书,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播形式,一直在适应着时代的发展。外宣图书,承载着将中国故事源源不断推向世界的使命,在微传播时代也在进行着转型和调整。"一带一路"主题,是近年来外宣图书出版的重点之一,我们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一带一路"外宣图书出版,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一、微传播时代的传播特点及受众阅读特点"微媒体"。"微媒体"是基于数字、网络、信息、通  相似文献   

7.
正来自索马里的和丹在浙江生活12年,她用两年多时间拍摄6集纪录片《我从非洲来》,展现非洲人在浙江义乌的真实生活,片子入选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和卢萨卡国际电影节。总统顾问、导演、博士、研究员……生在沙特、长在沙特的索马里籍人——和丹,在中国诠释着各种角色。2005年,和丹在沙特高中毕业,来到本一无所知的中国浙江,一待就是12年。"索马里和杭州一样,山清水秀"2017年9月25日,索马里政府正式给和丹颁布了任命书,任命她为总统顾问。索马里的总统顾问不少,但和丹却是其  相似文献   

8.
《鵅鸫理窝》是一种根据鸟的生活习性和动作语汇而编创的一种贴近动物自然生活的舞蹈。“(各鸟)鸫”是栖息于秧棵田里的一种候鸟,益鸟。其体大如鸽子,黑羽毛,红冠子,雄鸟冠子高一些,形象美丽可爱。每年“小满”前后一对对由南方飞来,选择最肥密的秧棵田里做窝,鸣时发出“呵——咚咚”声,好像是在歌唱着生活的美好。此鸟因为形美歌好,深受农民的喜爱,誉它们是象征丰收的吉祥鸟,  相似文献   

9.
正这粉和馅的结合,就像是农耕文明进步中留下的生活模本,风情也属细柔和恬美,在本质上反映了瑞安一地经济的富庶发达、社会的中庸安逸、民情的纯洁温顺。茯苓糕冬日里,在温州瑞安城区南门一带,清寒的空气里常四溢散发着一种熟透了的米香味,给人一种暖暖的滋味。这是"高长发"茯苓糕的芳香。用米粉包裹豆沙和茯苓粉的"高长发"茯苓糕,以即做、即蒸、即卖的方式,保证柔软细腻、香甜浓郁的口感,深受市民欢迎。茯苓糕的制作有150多年历史。相传,其前身本为"潮糕"—半干的发糕,是大臣们等候皇帝上早朝前在朝房  相似文献   

10.
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过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家安在哪里,心便安在哪里了。——题记屯名早年间,因屯子南面的岭上有座石灰窑,屯名就被唤作小窑岭了。当地的话,一拽一拽的,窑与腰混淆,叫着叫着就发生了变异,腰就取代了窑。小腰给人的感觉很勾魂,带给人无限的遐想。而岭上那座破败的窑呢,早被时间和荒草吞没了。小腰岭子屯原有十六户人家,后来就只剩下了八户。东一户,西一户,南一户,北一户,毫不规则,毫无逻辑地散落在山沟里。小腰岭子的土地真是厚道。种玉米种黄豆种茄子种豆角,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