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颖 《新闻前哨》2009,(4):77-79
当代美国华人新移民在工作、生活、教育、文化等方面展示出一系列有别于早期华人移民的新特点。调查显示,美国华人新移民表现出对祖国的自豪感及强烈的情感、文化羁绊,中华文化在当地华裔族群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2.
叶静 《新闻世界》2010,(12):193-195
华人移民加拿大始于19世纪中叶。早期华人移民为加拿大西部开发及太平洋铁路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加国政府却长期奉行种族歧视政策,先是用人头税后又颁布排华法令限制和禁止华人移民加拿大。二战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加拿大于1947年取消了排华法,但其后多年间,加国政府对包括华人在内的非白人移民入境仍加以种种限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加拿大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相似文献   

3.
场域理论认为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由相对自主的小社会——即子场域构成,各个子场域都有各自的逻辑与必然性,场域、资本、惯习是具有认识论意义的重要概念。在当前红色文化传播场域中,出现了经济资本侵蚀文化资本、权利资本挤压文化资本、政治场域固有惯习与文化传播场域的扭结以及文化资本非理性运用的情况。要解决这样情况,应从捍卫红色文化传播场域的独立性着手,以反思的视解理性地建构红色文化传播场域。  相似文献   

4.
黄韧  刘璟 《文化遗产》2017,(4):102-106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在1924年以前,加拿大西海岸地区的唐人街因为政策制定、劳工短缺、市场需求、资源配置与社会组织的原因,形成了城市、矿山与农业三种互补相生的唐人街;具有显著的生态性族群经济特色。1924年到1947年的《排华法案》实施期间,华人经济与生活遭受了来自政策和民间双重严重打击。华人的族群经济和就业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于社会的歧视,华人劳动力只能被迫流向以餐饮为代表的有限几种行业;这造成了中国文化开始其本地化和加拿大的其它文化接受华人文化元素的双向互溶过程。北美的各个唐人街就是见证这一变化过程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5.
会馆发端于中国明代,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的特殊的社会组织。会馆文化随着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去往世界各地,华侨华人会馆对于海外移民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东南亚地区是全球华侨华人聚居最为密集的区域,会馆文化作为华侨华人的特色文化亦在东南亚各国地区立足共生。相较于东南亚诸国,越南与中国比邻,因此在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等各方面都与中国具有独特的联系。自明清时期从中国迁居越南的移民,同样将会馆文化带至当地,伴随着越南的历史更变与社会变迁,越南华侨华人会馆依时而变,延续至今。越南华族会馆的生存机制以地缘、神缘为基础,是二元合一的结果,会馆的"生"来自于族群群体的意愿、文化与实力,而会馆的"存"则是适应时代背景与社会变化的结果。越南华族会馆的生存机制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西兰为南太平洋最大岛国,目前常住人口约440万,其中80%为英国移民后裔,9.7%为土著毛利族,华侨华人仅次于毛利族为第三大族群,约18万人,大部分集中在奥克兰,基督城、惠灵顿和丹尼丁次之。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新西兰是典型的多元文化社会,政府鼓励多元文化发展。华人、华文媒体在此经历了从无到有、繁荣鼎盛、多方竞争等多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何子佩 《东南传播》2024,(2):148-150
探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具有优秀示范意义的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对“双奥之城”的媒介记忆建构策略及意义生产,以挖掘主流媒体对“双奥之城”记忆建构的典型策略及体育赛事记忆建构的策略创新。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通过筛选“竞赛—工作—生活”三场域日常记忆、递进式叙事框架及平凡人叙事视角、重大灾难社会语境及奥林匹克文化语境移用的策略建构“双奥之城”记忆,通过媒介记忆这一中介,再生产出“城”之立体感、“奥”之纵深感以及“国”之自豪感。  相似文献   

8.
文章构建虚拟数字人的数字记忆概念模型——“记忆数字人”,设计其数字记忆产品框架,并从“个体记忆”“家族记忆”“场域记忆”“文化记忆”“交往记忆”5个部分设计虚拟数字人的数字记忆数据集。通过调研元宇宙社交平台和数字记忆产品现状,探讨基于个人数字记忆产品的设计与应用,包括进入元宇宙世界的个人数字身份认同、以个人为中心的交互体验产品。在这个频繁迁移的时代,该产品提供了一个构建个人数字记忆的信息架构,通过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映射建立个人数字记忆建构的虚实交互通道,在保持个人隐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展个体数字记忆的范围,在元宇宙中构建新的数字记忆图景。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1,(9):44-57
聚焦农民工短视频社群建构与乡土记忆关系,探讨新媒介如何影响记忆生成与再现。以抖音"福建村"为个案,将其作为"网络中的田野"进行民族志考察,访谈代表性成员,并走进他们的线下生活,探寻短视频对"福建村"农民工乡土记忆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因技术赋能下的情感互需,抖音"福建村"以在线社群方式被建构。抖音"福建村"借用"地方",利用地方资源再生产创作短视频作品,使用仪式化直播进行展演,开展乡土记忆实践,依托地缘、血缘形成文化认同与共通交流内容,成员在互动与分享中让共有的乡土记忆得以生成。在城市文化、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博弈中,乡土记忆趋向融合与延续,并通过个体行为和互动行为再现。研究认为,新媒介的出现使得记忆场域不断拓宽,短视频平台独特的算法推送机制为拥有共同乡土记忆的网络社群形成助力,生成了介于绝对领导与人人平等间的记忆场域。相比于媒介产生的明显界线,记忆本身也具有排他性,对拥有共同记忆社群外的人设限,即使外人有类似经历也难以走进社群开展记忆活动。此外,记忆并非被动的,在媒介与人的双向交互下,它愈发具有反作用于现实活动的力量。同时,立足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文章在记忆研究主体性回归和对记忆理论中国化做出一定尝试。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记忆是一个被建构的意义系统,关于祖先和英雄的文化记忆对于族群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传承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锡伯族海尔堪的民间传说、家族记忆以及集体记忆,共同塑造和建构着海尔堪大神的文化记忆。在其建构的过程中,传承人个人化的叙事策略凸显出对传统的强烈认同感以及进行传统阐释和"再现"的努力,并力求使文本适应当下的阅读语境,以实现其承续,由此,传承人以及他的讲述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文化记忆的建构也通过外在的纪念物、博物馆、书写等媒介形式发挥凝聚与认同的功能,从而实现文化记忆的连续性。神圣性的"精神文本"是文化记忆中的深层文本,关乎信仰、仪式和"高级秩序的真理",是文化记忆得以传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许多城市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创意城市"殊荣强化其文化形象,"文学之都"即是"创意城市"的七大主题之一.本文以坐拥各项优势资源的爱丁堡为主要分析案例,辅以爱荷华城、墨尔本、西雅图及南京等四个具有单项优势的城市作为次要分析案例,以场域与资本理论为依据,探讨上述各城市如何通过文化资源、经济强度、社会组织关系等优势建构"文学之都"称号.研究发现爱丁堡此类资源多元化的"文学之都"主要通过长期的历史与文化积累逐渐形成.然而,其他"文学之都"的成功申报与否,取决于其对单项优势资本的利用率与转化率.本文对其他欲申报"文学之都"的城市提出科学性建议,并归纳调动资本以树立城市文化形象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吴月 《东南传播》2022,(2):128-131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造成了集体记忆素材库内容的急速膨胀和空前离散,极大地冲击了集体记忆建构的传统机制。在记忆符号与物质残片消失之前,美食短视频作为味觉记忆的集体表征,按照“集体记忆的形成—集体记忆的保存和传承—集体记忆的传播与结晶”的路径,在互联网场域中建构记忆之场,通过视听符号将味觉记忆转化为短视频影像,在时间维度上通过家庭记忆、传统节日等仪式保存和传承城市集体记忆,在空间维度上建构城市群体成员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3.
郭栋 《编辑之友》2015,(1):79-83
文章拟以微博社区管理中心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尝试探讨新媒介中法律习性的内涵与建构策略.在该场域中,法律需要转化为符号资本,通过符号权力来建构一种习性.对社交媒介进行法治,仅通过强制性的惩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行为者的主观世界进行干预,其手段便是微博中法律习性的移植与培育.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在世界上是一个地理广阔而文化多样的国家。它的大面积陆地是许多土著居民和因纽特人的聚居地,同时也包括早期欧洲移民的后裔和刚刚来到加拿大的世界各地的人们。英国和法国早期移民独一无二的贡献是创造了"双语"这个强大的文化传统和一些加拿大中心城市,如多伦多和温哥华。加拿大的政策制定者,担  相似文献   

15.
徐林佳 《档案天地》2023,(10):44-47
<正>一、数字人文:灾难记忆建构的新方式(一)灾难记忆之内涵20世纪20年代,莫里斯·哈布瓦赫在其著作《论集体记忆》中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自此学界掀起了一股记忆研究热潮[1]。皮埃尔·诺拉从探讨历史与记忆的关系出发,创造了“记忆场”这一概念,他认为记忆场是存在于记忆与历史之间的场域,具有实在性、象征性和功能性三个特征[2]。有关社会记忆的研究不断深入,灾难记忆作为社会记忆中重要的类型,对其建构尤为重要。丁华东等[3]将灾难记忆理解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围绕特定自然或社会性灾难以各种媒介形式保存、传递、共享的社会框架、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6.
作为移民人口众多的国家,美国和加拿大在阅读文化建设中是如何服务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群体,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的。从这一问题出发,文章在了解美国图书馆协会制定的相关服务策略和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分别以美国阿拉巴马州公共图书馆对拉美裔读者的服务和加拿大魁北克公共图书馆对移民的服务为个例,介绍并分析了这两个国家图书馆针对少数族群的多元文化服务举措。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南方都市报>为个案,运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在回顾其十余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其新闻场域的历史建构过程及其生产惯习.文章分析了南都新闻场域历史建构过程中的资本转换,以及"创造性遵从主义"的实践惯习,呈现出新闻生产"自治性"的生成过程和复杂动因.  相似文献   

18.
当下我国网络舆论空间处在剧烈变动期,各方行动者在网络空间中的冲突尤显剧烈,各自持有不同的舆论经营和行动策略.本文从我国近年"舆论场"研究的主要面向入手,借鉴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尔的场域理论,尝试建构网络舆论空间的理论模型,对转型期的中国舆论场冲突现象作分析解读,以寻找复杂多元舆论场域之间的整合之道.  相似文献   

19.
举办以展览会、大型会议、节事、赛事等活动为代表的会展活动越来越成为城市进行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吸引流动资本的重要举措。以场域理论之关系、资本、惯习等核心要素分析会展现场空间及其关联空间中的行为和表征,以及行为和表征背后隐含的意义,能够为基于会展活动的产业互动与发展、城市发展与传播提供策略支持。基于此,在分析会展传播场域存在及其内涵的基础上,本文从信息场之信息传递与仪式表征,空间关系场之空间关系表征、生产、重构与规训,政治经济文化场之场域内外博弈等视角,探究了会展传播场域的基本构型及其表征机制。提出基于仪式感知、体验、共享与分享的场域惯习重塑,基于共同体发展理念的场域象征意义与内涵建构的场域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据新加坡有关媒体报道,在加拿大经历的几年一次的经济衰退中,不少行业都要受到拖累,惟独报业、特别是华文报业不受影响,订报、买报的人一样多,广告也不见减少。 近30年加拿大的华裔人口迅速增加,但早期加拿大的华裔移民大多来自香港,《星岛日报》有鉴于此,30年前就在加拿大出版了日报。后来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华裔移民也去了不少,而《星岛日报》又是倾向香港移民口味,于是《世界日报》也在加拿大跟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