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高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人才、教育、学科专业、技术设施等方面有着潜在优势,其实现"非遗"保护工作的途径主要有以先进技术实现数字化保护,以学术科研提供理论支撑,以学科建设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非遗"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4月18日-20日,2017"东亚文化之都"中国长沙活动年如期开幕,长沙以"国际视野、国家格局、湖湘特色、长沙标杆"为工作标准,举办了"东亚文都快乐长沙"民族音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东亚文都书香长沙"中国图书馆第11届全民阅读论坛、文化体验、"东亚文化之都"文献资源中心揭幕等主题活动,搭建起中日韩三国更加紧密的文化交流网络,进一步加深了东亚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对于长沙积极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加快  相似文献   

3.
正8月30日下午,第十二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以视频会议方式举行,宣布中国温州市、济南市和日本大分县、韩国庆州市四座城市共同当选为2022年"东亚文化之都"。本次中日韩四座当选城市将从2022年开始,在文化、旅游、教育、体育等领域展开丰富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未来,温州将举办2022"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温州活动年",与其他"东亚文化之都"、欧洲文化之都、东盟文化城市一同举办一系列高规格的国际交流活动。温州古称瓯,因气候温润而得名,迄今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是东瓯王国的故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4.
正提起非遗技艺,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匠心"。匠心,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精益求精,也是突破前人、因地制宜的钻研创新。在非遗保护领域,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备爱全国同行的关注。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1082人,浙江以74人入选位列各省区市第一,实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总数"全国双第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各地都在推进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大背景下,浙江总结出一套独门心得,形成一套省非遗保护中心、学术专  相似文献   

5.
正品一道招牌菜,就是在回味一段历史。2020年6月28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承办,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支持的"非遗薪传"浙江传统美食展评活动,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拉开帷幕。共有118个非遗美食项目报名参评,最终有30个项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的非遗文化,这些非遗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庞大的素材库,为现代艺术设计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设计灵感。活化与创新是现代艺术设计者利用非遗文化资源的重要路径与有效策略,设计者应积极探究运用非遗文化资源的规律和原则,充分提炼非遗文化中的典型性艺术元素,使之创造性地融入艺术作品的设计之中,以提升设计作品的人文内涵和美学品质,为推动我国现代艺术设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湖南作为湖湘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颇为丰富。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学习活动及传承保护工作,湖湘地区亦是如此。本文在湖南"非遗"概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及学习活动和传承保护方面的基本情况,以期让人民大众对湖湘"非遗"有更多的了解,并进一步对"非遗"进行有效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创新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在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一直广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实践中民间舞蹈类非遗继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却存在着利益分配的群体性矛盾、权利归属的分配性缺位、权利保护的垄断性冲突等现实困境。在总结民间舞蹈类非遗作品特点的基础之上,针对民间舞蹈类非遗继承创新和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困境,该文提出完善版权登记和司法确权制度以增强权利明确性、从单一式保护到包容性增长以促进利益共享化、明确传播链主体的告知义务以提高传播透明度的制度构建进路,以期为提升民间舞蹈类非遗继承创新质量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态保护并向公众提供资源服务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该文以农民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艺术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地域性、小范围的庄浪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对当地农民群体的需求进行分析,构建面向农民的非遗数字化应用资源库,并在实际的设计实践运用中予以验证。旨在帮助推动非遗文化在农村用户中的“活态”传承,以期为其他地域性非遗数字资源库的开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栲栳是黄河宁夏段贺兰县地区传统乡土社会中主要的文化符号,也是我国非遗家族中的主要成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但在日常保护传承实践中,往往因看不清现实价值而态度消极,这也是当下非遗发展面临的时代难题。本文以马克思"资本""价值"理论及社会学资本理论为视角,通过"掘价"方式呈现非遗栲栳的历史文化、社会时代及经济资本价值。希望以"现实"价值激发护遗传遗的内生动力,在促进非遗栲栳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地方性知识及一种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