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13年至今,"锦鲤祈福"习俗在互联网平台方兴未艾,成为备受瞩目的青年亚文化。作为民间信仰在互联网世界延伸的典型表现,锦鲤祈福不仅是一种功利化、世俗化的动物崇拜,也是一种以模仿作为传播本质的网络文化。该习俗既表现了青年群体在风险社会中面对压力与挑战的应接不暇,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转发者对生活无法全盘掌握的无奈之感。但是,青年群体并非以"锦鲤祈福"方式替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是利用它来增强自身实现目标的内驱力。"锦鲤祈福"习俗的背后,是当代中国青年积极能动与消极焦虑交织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
中古时期,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古丝路逐渐兴盛发展起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与宗教对中国中古时期节日风俗的变迁及新节庆的产生均有重要影响。潮汕地区现今仍极为盛行的"出花园"成人礼与祆教(琐罗亚斯德教)成人礼在习俗、成人年龄、日月重合的仪式举行时间等方面极其相似。本文将通过考证孩童十五岁"出花园"成人礼之源起,探究"出花园"之祆教因素及祆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影响,这对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宗教风俗与丝路国家的关系,推动我国与丝路国家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广韵》中"洒""汛""灑"有多个读音与"洒水"义有关。本文证明"洒"字所反映的词上古和中古时期不同。东汉之前,"洒"与"汛"为异体关系,为上古真部字。至晚到东汉,"洒"(汛)开始训读为"灑"。  相似文献   

4.
王衡 《兰台世界》2015,(5):104-105
西岳庙会以祭拜华山的活动为依托,但期间也不乏文化娱乐活动,尤其是老腔等地方戏曲演出。西岳庙会上的戏曲演出具有酬神娱人的双重功能,这种习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为老腔的形成与发展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岳庙会以祭拜华山的活动为依托,但期间也不乏文化娱乐活动,尤其是老腔等地方戏曲演出。西岳庙会上的戏曲演出具有酬神娱人的双重功能,这种习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为老腔的形成与发展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我们在先人使用过的香炉中上一炷清香,想到多少先人曾虔诚地在此炉前点香祈福,给人心灵带来慰藉,它的意义自然非同寻常了.  相似文献   

7.
王钢  葛亮 《湖北档案》2022,(2):40-42
<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一场祀神祭祖的仪式,饱含辞旧迎新的期盼和祈福纳祥的祝愿,也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难以割舍的乡愁。历经千百年的积淀,武汉春节习俗异彩纷呈,流布在市井街衢百姓人家,见载于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今撷取不同历史时期各具代表性的文献资料,从不同侧面揭示武汉年俗源远流长的历史积蕴,以多元主题反映武汉年俗文化的绚丽多彩,呈现千百年来武汉春节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相似文献   

8.
宋雪春 《图书与情报》2022,(6):134-141+2+145
敦煌石窟壁画、彩塑和藏经洞出土绢纸绘画中所存与写本书籍阅读活动密切相关的艺术呈现,是中古时期僧俗士人或学子读书活动的生动再现。其中,敦煌壁画所存“体罚学郎图”以艺术视角生动勾勒出中古时期学堂教育的历史场景,是中古社会生活史的真实投射。结合传世和出土文献中相关教育史资料,从知识传播和接受的角度出发,文章着重对学郎读书场所、阅读书目和传授者身份等问题进行了考论,同时还关注到中古敦煌地区学郎所读书卷的尺幅和装帧形态等细节问题。综合考察学郎所读书卷和“教与罚”在古代社会生活史中的价值,对于了解中国古代书籍史发展的具体形态,以及古代教育史资源的当代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流行词"女神"与"男神"在当今网络、电视、报纸、期刊等媒体的出现频率很高。这两词来源悠久。"女神"一词,中古汉译佛典中已经出现,本义是女性的神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媒体的推动下逐渐演变成"美好、令男性倾慕的女性"之义。"男神"是与"女神"对应的词,最早也见于中古汉译佛经,本义是男性的神明,其新义"帅气、令女性向往的男性"是由"女神"的新义类推而来。"女神"一词的产生、新义的出现和各路"女神"的评选主要是男性话语权的推动、男性视角下的评判,反映的是一直以来男性的主导地位,而"男神"一词的出现则是女性消费力量日涨、女性话语权提高和女性地位改善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断屠钓”是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饮食制度,具体指的是由统治者推行,在某些特定日子实行禁屠杀、鱼钓,禁食荤腥的强制性饮食规范。受中古佛、道崇拜的影响,统治者将佛、道的一些饮食习俗加以移植、挪用,运用到统治政策之中。这一政策的实行,直接影响到百姓最基本的饮食生活,在整个中古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祝辞是古人通过祝祷行为,向神灵表达意愿时吟诵的祈愿辞章,目的为祈福消灾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与愿望。以往对祝辞的研究多集中于文体及其演变的过程,近年来学者逐渐关注祝辞的使用者祝官以及对祝辞内容反映的历史内涵进行考察。《清华简·祝辞》分别记载"恐溺"、"救火"、"射箭"三段祝辞。"恐溺"祝辞通过祝祷行为与咒语,表达祝祷者恐惧溺水进而希望通过祝祷而获得平安之情,朗朗上口,为有韵之文。"救火"祝辞为救火时祝祷者所用之词,通过祝祷表达灭火意愿,反映人类战胜灾害保平安的强烈心态。三段简短的"射箭"祝辞为先秦时期射箭过程中,射者为祈祷射中而使用之文辞。祝辞内容丰富,文辞浅显,所记载的射侯有的可与传世文献对应,有的则为新见。分析祝辞内容以及弓与射侯的对应关系,此段材料反映的是先秦时期"主皮之射",故而史料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2.
在新春时请狮队祛邪祈福是梅州客家地区一项传统民俗,称作"打金狮"。它与梅州地区的宗族社会密切相关,打金狮的一套仪式呈现出人们从家到宗族到祖先之观念的特定意义系统。由于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干预的加剧,造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打金狮习俗的消亡。随着当前的宗族复兴,金狮参拜成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在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下,文化政策与地方文化生态的变迁应该相适应,以促使该民俗活动在节日生活中的自觉传承。  相似文献   

13.
“典册”一词是我国古代典型的综合性文档名词之一,由“典”和“册”两个词素构成,构词方式为联合式。它产生于较早的先秦时期,在各朝代持续应用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有多个文档义项,该词在古代官府使用较多,而民间很少使用,被应用于宗庙祭祀祖先、求年祈福与战争等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1月2日,由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协会主办,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婚禧网承办,富德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两岸新人祈福暨"寻找两岸美丽新人"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星云法师亲自为1对来自海峡两岸的新人举行祈福仪式。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顾问陈云林,民政部副部长邹铭,我馆馆长吕章申,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局长程金中,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等出席祈福仪式。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我们祖先很早就认识到节令的迁移、气侯的变化会给身体带来不同的影响.《内经》中提出了应注意四时的起居卫生,并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方式.《礼记·月令》明确指出,春季万物萌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应当多到野外活动.在众多的节令习俗活动中,大多不是与驱邪防病有关,就是与祈求长寿欢娱身心相联系.追求身体康健与长寿的活动,采取了祭礼的形式,从而获得合法的社会地位.通过节日、节令习俗开展体育活动是我国古代体育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秦汉时期,我国节日、节令习俗中的主要体育活动如下.  相似文献   

16.
家业:北朝家庭继承内容的扩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中国历史,"家业"一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使用频率之高,是其他时期无法比拟的,这也证明当时对"家业"重视程度.故而"家业"的基本含义在这一时期也表露无遗.而此时的北朝社会也赋予了"家业"一词以全面的内涵.除了指代具体财产之外,文化、爵位、政权等等在当时也往往被看做是"家业"的主要内容,使得家庭可继承的事物有了扩展.具体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民俗学陆:张教授,来您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家门旁倒贴着大红双“(?)”字。象这类婚礼习俗,以及端午吃粽子,或找到野山参后大喊一声“棒槌,你往哪里跑”之类,都属于民俗学研究的范围吧。那民俗学中的民俗概念,与我们日常语汇中的“风俗习惯”一词,是一回事吗?张:是的,你提到的几种风俗都是民俗学研究的题目。倒贴“(?)”字,意思是谐音“喜到了”,反映了人们的祈福心理。婚礼习俗在风俗学的分类上属人生仪礼范畴。至于长白山挖参人发现野人参后大喊一声,用短裤罩住,或用红线拴住的习俗,都反映了挖参人对大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敬,在他们心目中,人  相似文献   

18.
正史学家王劭在隋文帝时期参与过众多政治宣传活动。《资治通鉴》言:"(王)劭前后上表言上受命符瑞甚众,又采民间歌谣,引图书谶纬,捃摭佛经,回易文字,曲加诬饰,撰《皇隋灵感志》三十卷奏之,上令宣示天下。(王)劭集诸州朝集,使盥手焚香而读之,曲折其声,有如歌咏,经涉旬朔,遍而后罢。"(卷一百七十八文帝开皇十四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2011年,页5652)在断句上,旧版《隋书》与最新修订版《隋书》皆言"(王)劭集诸州朝集使,洗手焚香,闭目而读之"。(《隋书》卷六十九《王劭传》,中华书局,  相似文献   

19.
<正>梨花淡淡随风起,细雨纷纷清明至。四月,梨花飘香,正是清明时节。清明,是我们缅怀和祭奠亡灵的日子,无论身在何处,祭祖都是一项重要活动,以此表达对祖先的纪念,对桑梓的思念。清明按照旧的习俗,扫墓上坟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  相似文献   

20.
射柳,又称"扎柳",即用弓箭射柳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射箭活动。于两晋南北朝时期从鲜卑、匈奴等北方民族传入内地,直至清中叶仍十分盛行。"射柳"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周时期。庚信在《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中第一次提到:"藏松宝剑、射柳琱弓"。射柳活动本身则可以上溯到鲜卑、匈奴等北方民族古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