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粤剧排场是指由固定的脚色行当、锣鼓、音乐、身段、舞台调度组合而成,用来表现特定的情节或情境的表演片段。作为粤剧传承的核心内容,排场在粤剧的编剧、表演和演员培养中都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特别到了清代,粤剧提纲戏编演中大量使用排场,使得粤剧排场在提纲戏的编写和表演中都形成了一定规律,与此同时,提纲戏的表演生态也影响着排场演出,使得熟识排场成为了许多粤剧演员"扎起"①的重要因素,成为了粤剧演出产业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也影响了现代粤剧发展。总结粤剧排场在粤剧提纲戏编写、表演中的运用规律,可为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语:粤剧是岭南文化的代表,是粤港澳及海外粤语华人华侨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2009年,粤港澳三地联合把粤剧成功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标志着粤剧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过去十年,我国粤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  相似文献   

3.
《文化遗产》2010,(3):33-38
在当前所处的新形势下,粤剧虽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出现了复兴迹象,但是其中仍隐藏着诸多危机,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正视问题,扬长避短,改良创新,才能化解危机,与时俱进,使粤剧在多元文化的激烈竞争中,巩固现有势力,并不断扩大其影响范围,赢得真正稳固长远的繁荣发展。目前,高层次有品位的观众较少,优秀的编剧人才和表演人才缺乏,经典创新节目青黄不接,不少粤剧作品语言格调趋于低俗,是粤剧生存、发展危机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粤剧的语言,必须结合粤剧的乐曲,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进行改良与创新,提升粤剧语言的艺术含量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论及粤剧戏船,或误以"红船"为粤剧戏船专有之名,或混淆粤剧戏船与歌伎船。其实,"红船"在明清两代可指诸多船种,在诗词中一般泛指船舶。粤剧戏船最早见诸乾隆初年记载;是广府本地班即粤剧班借用珠江上常见的内河客、货船,并不断进行"戏班化"改造而成的船种;至清末民国才始称"红船",或仅是在颜色上与前一阶段所用"黑船"对比的结果。粤剧戏船的基本形制由创制于明永乐朝的漕运河船演变而来,为头低尾翘的平底浅船,长约22.1米,宽约4.5米,其结构、部件的形制、颜色皆大致可考。  相似文献   

5.
林榆(1920-),广东东莞人,是一位资深的文化干部、戏剧工作者和剧作家。本文试图将林榆的粤剧剧本创作置于"粤剧剧目发展史"的维度上来考察,思考林榆的成功之道,论述林榆剧作的若干特色,以林榆的剧作和林榆的自述相比照,以期引起粤剧界、学术界对于林榆及其剧作所具有的"粤剧史意义"的关注和进一步研究。如今,粤剧的生存环境在它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0年里是越来越好,人们在高度重视和期待着粤剧会有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质量的剧目上演。我们借由对林榆粤剧剧作的研讨,以便突显林榆剧作既与时俱进又不失粤剧"本色"的价值所在,或许对回应粤剧"怎样发展"的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粤剧又称"广府大戏",源自南戏,大约明末清初形成于佛山,现在流传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区。明清时期广东的行政区划有"十府一州",广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称上六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称下四府。粤剧在发展过程中,因传播路线、活动区域的不同分为广府班和过山班,在表演上逐渐形成上六府和下四府两种艺术传统,下四府粤剧又称为"南派"。本文以粤剧南派艺术的传承班社为考察对象,探讨粤剧的地方性传统,思考中国传统戏剧的历史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7.
谢文艳  文瑶 《文化遗产》2023,(1):151-158+4-5
<正>传承人简介:欧凯明,原名欧小胡,男,1964年出生于广西合浦。1977年,欧凯明开始学习粤剧,1987年进入广西艺术学校,后师承粤剧宗师红线女、京剧麒派艺术传人周公谨。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广州红豆粤剧团领衔主演,著名粤剧文武生,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上海白玉兰戏剧主角奖、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获得者,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2018年,欧凯明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欧凯明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黄飞虎反五关》  相似文献   

8.
黄伟 《文化遗产》2013,(4):51-57
省港班对粤剧进行了全方位的变革。剧目方面,传统"江湖十八本"逐渐淡出舞台,新编剧目大量增加;伴奏方面,西洋乐器大量引入,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音乐伴奏体系;表演方面,重文轻武,重唱轻做,唱腔艺术得到空前发展;舞美方面,现代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戏曲舞台,电光声色,各显神通;脚色体制方面,行当缩减,"六柱"盛行。作为粤剧城市化、商业化的产物,省港班因变革所造成的对粤剧传统艺术的巨大破坏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  相似文献   

9.
香港自近代以来便与广州并为粤剧两大中心,兼之未受政治活动影响,粤剧传统未有间断,学术研究早入正轨,保存的近、现代以来的粤剧文献更是丰富,成为研究粤剧发展历史的重要实证。近年,这些文献多为香港本地的图书馆和文化机构收藏,虽可利用,但尚未经过系统的编目披露,查阅颇为不易。本文以实地考察为据,试概述香港大学的粤剧文献庋藏情况及文献源流。  相似文献   

10.
粤剧唱腔具有综合性、多曲体结构特征,其唱腔曲牌也拥有多元化来源。不仅有传承自传统文人、民间、宗教和宫廷音乐的唱腔曲牌,而且通过对非粤地传统器乐曲的"移植";对粤地器乐曲的"变体";对外江戏音乐、粤地说唱音乐以及异质音乐(电影音乐、流行歌曲、欧美音乐、海外戏剧音乐等)的"吸收";以及对粤剧先贤音乐创作、音乐作品的"坚守"等方式发展了粤剧唱腔的曲牌结构和数量,并形成了源头多元、风格各异、情绪多样、兼容并蓄的曲牌组合。  相似文献   

11.
粤剧起源于广府地区,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戏剧探索和创新中,成为岭南文化的集大成艺术形态和代表性符号,以其自身独特的古典且多元性美学解构方式展现并深刻影响一代代中国岭南人民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观念,是活态传承、活态建设、活态守护的思想家园,被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发展态势与文化语境长期保持着线性的交互关系,尤其是当下着重强调在创作中改革创新,以叙事性的剧目呈现来传达抽象的艺术主旨,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培育保持粤剧传承的鲜活性,同时采取多样有效措施打破传统古典粤剧与现今流行模式的边界,进一步振兴粤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下共同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粤剧文献资源建设变革与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粤剧文献的生成方式正发生着急剧改变。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也处于变革时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成立、后知识服务时代到来,作为岭南地区重要文化遗存的粤剧文献建设面临资源重组与服务转型的重要转折。2005年以来广东省部分地级市相继建立了粤剧专题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但文献资源建设程度不尽相同、机构各自为政,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互补、融合发展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粤剧文献各阶段的发展形态与资源建设现状,指出图书馆应根据粤剧文献资源变革特点与图书馆事业转型发展需要,规划整体资源建设与开展粤剧文献资源联盟协作建设。包括从单一物理空间到复合泛在空间建设,从独立建设到共知共建共享,从单馆文献典藏到文献协同管理与优化分级,从传统基础服务到多元立体化信息服务,使粤剧文献资源建设贴合文献资源变革特点与图书馆转型发展要求,进而传承岭南传统文化遗产,凝聚民族感情、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瑰宝,也是粤港澳及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纽带之一。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粤剧非遗信息资源研究的概况,在调查粤港澳大湾区粤剧非遗信息资源收藏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从资源收藏区域分布、文献类型、获取途径、管理模式、载体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建议采取从顶层设计大湾区粤剧非遗信息资源协同发展总体框架、制定统一的数字化标准,创新资源呈现的技术手段、建立民间征集与出版的激励机制、加强版权保护等策略来促进大湾区粤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既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又广泛流行于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区,成为华人华侨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之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保存有大量清末民初的粤剧文物,大部分为当时在北美的粤剧戏班所存,可能是目前海外中国戏曲文物所藏最多的博物馆。这些戏曲文物大多为粤剧服装、面具、饰品、布景、乐器、兵器、旗帜、布告等,其中六双清末民初跷鞋的发现弥补了国内这一实体文物的不足。介绍与考述海外戏曲文物是对传统戏曲文化研究的有益补充。这些戏曲文物对于了解粤剧发展史,探索戏曲艺术的历史渊源,梳理华人在北美的戏剧演出情况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粤剧,是一个既古老又新潮的大型戏曲剧种。它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的粤剧,象羊城上空挺拔耀眼的红棉,烧红了天边,富有叛逆和革命的精神;近现代的粤剧,又象在新的世界文明的大海中追波逐浪的弄潮儿,在全国戏曲剧种中,率先迎接海外世界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它进行了全面的深层次的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香港粤剧活动十分活跃,留存大量文献资料。近三十年来,这些文献资料多为图书馆及研究机构所得,保存完好,但较少得到编目披露,研究者想要利用仍是不易。为此,笔者两次赴港实地调查香港现存粤剧文献情况。就香港中文大学来说,粤剧剧本文献集中于音乐系戏曲资料中心和大学图书馆,本文将对其庋藏情况和文献源流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7.
<正>2009年9月30日,粤剧成功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有着至少三百年历史的戏曲剧种,在广泛传播于海内外的历史经验之上,进一步被世界所普遍认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化界某些人士对于粤剧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品格总是有所忽略,甚至产生误解。他们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粤剧是用地方  相似文献   

18.
试论对无形文化遗产--粤剧南派武功的抢救和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作目睹独具地方特色的粤剧南派武功正面临日渐消亡的危机,对粤剧博物馆提出如何抢救、保护、传承这一珍贵无形化遗产的新课题,章从粤剧南派武功的历史与发展发端,纵论必须发挥博物馆优势,做好无形化遗产的保护,让这一历史化的“活化石”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东莞图书馆粤剧图书馆建设的背景、调研立项、筹建及各项业务工作和服务活动开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下建设“粤剧数字资源库”的积极意义,并就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