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鲁迅作品中的有些篇名,含蓄而意深。因此多被曲释。现略举两例,探其真义以正误说。如鲁迅的“且界亭杂文”,本应读成“租界亭杂文”。而人们常常将其“且”字读成“而且”的且(qīě),这是不对的。 鲁迅的“且介亭杂文”共为三集、收鲁迅1934年至1936年杂文共119篇。写这批杂文的时候,鲁迅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四川北路,即“半租界”的地方。“且界亭杂文”的“且介”二字,是巧取“租界”二字而成的。“且”字取“租”字的右半,“介”字  相似文献   

2.
把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一书名中的“且”字读成“而且”的“且”(qiě)是误读,应读作“租界”的“租”(zū)。这是因为写作这批杂文时,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所谓“半租  相似文献   

3.
如何评价鲁迅后期创作的杂文转向和创作成绩,这是一个有待共识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评价和认识鲁迅创作及其文学史形象的问题。从历史现场出发,从租界语境,时代语境的角度考察鲁迅后期创作的杂文转向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动荡的历史洪流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上海作为租界文化的代言人,具有租界文化所带来的重要特质,租界文化对上海各个领域的重大影响,导致了上海在历史的动荡中保持着一片繁荣景象。《良友》画报作为当时重要刊物,在租界文化的侵染下,使报刊呈现出显而易见的租界文化元素。本文从租界文化这一角度出发,阐释《良友》画报所凸现的租界文化的特性,即中西合璧、今昔交融的杂糅社会和市民化的商业社会,同时试图阐发《良友》对租界文化作出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阿金》是鲁迅“上海经验”的一次独特呈现。一方面,其受审查、删改、发表的经历不啻1930年代政治和文化语境下鲁迅杂文生产的一个缩影,创作与编集的过程亦凸显出他杂文意识的高度自觉;另一方面,文本内部设立的叙述基调、观察视角和议论位置,构建起了叙述者和阿金之间的张力想象,表征着鲁迅在观看与疑惑中对于上海俗世、市民大众等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6.
《语文月刊》1986年第11期上发表了秦国同志的《〈且介亭杂文〉的“且”字读音辨正》。《语文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1期在“报刊文摘”栏里摘要转载。秦文说:“把这个‘且’字读作‘租界’的‘租’(zu),方合书名原意。”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把这个‘且’字读作‘租界’的租(zu),不合书名原意。”鲁迅写作这些杂文时,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北四川路,即所谓“半租  相似文献   

7.
近代上海租界的法制是现代法制.这一法制引导、规范了上海租界现代社会,其中包括:现代议政组织的建立和运行、现代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和施行、现代司法的诞生和运作、现代经济文化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等.上海租界的现代法制中有瑕疵,包括在立法和执法、司法等方面.形成这种瑕疵的原因主要是:上海租界当局有殖民意识、部分执法司法人员法律素质低、上海租界当局不深谙上海的社会实情等.上海租界现代法制的瑕疵对上海租界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并使之出现了病态.  相似文献   

8.
看到一份排成铅字、印在公开发行的出版物上的教案,标题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其中有一惊人之笔: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不是读“且介”,读“租界”。孤陋寡闻如我,向来只知道“且介”读如本字,未闻应读为“租界。”我想还是且慢“针对学生”  相似文献   

9.
上海租界为后期鲁迅提供了生活和战斗的相对理想空间,成为他进行"散兵战"的"堑壕".租界在革命话语中的不名誉性往往导致租界居住者本身要承受一定的舆论压力.在居住租界的"避难"意义与"革命"的"赴难"意义的抵触中,鲁迅完成了对"半租界"的选择,并因此减轻了原本可能遭受的严重迫害.由于鲁迅从不奢望身外的政治组织或政治力量能给予自己任何掩护,鲁迅也从未准备接受带有实际政治色彩的掩护,因而,他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左翼文化运动中一名隐藏于租界的"散兵".中共组织及其成员对租界中的鲁迅的保护能力其实有限,相反,后者却起到了保护前者的一定作用.但鲁迅参与左翼文化运动后的租界生存从未能摆脱人身安全方面的焦虑感,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交往方面的寂寞感.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从探究文学观念与社会政治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入手,对在1930年代至1960年代的30年间,作为历史真实的鲁迅杂文及其时代背景,逐步转型、变异为文化象征和话语资源形态的“鲁迅杂文”及“杂文时代”的过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同时也揭示了这一过程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价值范畴建构步骤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死亡意识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历史、鲁迅的国民性研究、西方文化思潮的引入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小说死亡意识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化直面死亡的勇气,也使中国生命结构的组合出现了某种转折,是现代中国重建新的生命观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干宝     
全文解读了鲁迅对干宝的评述,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鲁迅所作的《铸剑》也承继了干宝《三王冢》的复仇主义精神,同时在对生命的观照上,鲁迅和干宝都体现出对人的个体生命的重视.而从审美的角度而言,鲁迅和干宝的作品都有着怪诞的色彩和以鬼事论人世的审美趋向,这也成为了他们精神传承的所在.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一生的美术行为与其文学创作的实践构成了相互解释、相互渗透的互文关系。本文就鲁迅书籍封面画的风格特征(静雅蜕变、汉画遗韵、现代追寻、装饰哲学、连环版画)与其美学趣味、文学创作、启蒙思想、文化理念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精审分析。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希伯来文化信息的关联是人本立场和文化性质的。鲁迅对人性的态度充满矛盾,尊崇之,又怀疑之。鲁迅语境对人性阐释的重心不是善恶问题而是人性脆弱、易变和可塑的问题;希伯来文化中的人性是阶段性的,起源时候神圣,犯罪之后可怕,恩典之中完美。鲁迅精神因素与希伯来文化资源的关联对中国文化生态的良性建构卓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通过对鲁迅先生所倡导的“直译”翻译现进行历史的、辨证的反思,认为:在文化全球化即将到来的今天,鲁迅先生的“直译”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童年情结是鲁迅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情感愉悦和精神创伤等丰富文化内涵,是鲁迅所精心建构的绚烂多彩的艺术世界中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童年情结是作家理想人格的诞生地与出发地,是我们探寻鲁迅心灵成长轨迹的清晰的路标.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萧军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萧军在为人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的提携下成长为杰出的革命文学家;他不仅对鲁迅独立的精神人格深为钦仰,且在人生的一路独行中秉承鲁迅人格之独立精神并将鲁迅的侠义质素发扬光大;同时萧军还在文本实践中与鲁迅精神中的流浪气质遥相呼应,并在杂文创作中继承鲁迅杂文现实主义的文风。  相似文献   

18.
郭尧  刘腾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36-138
在鲁迅的作品中,“坟墓”这个意象频频出现。对于鲁迅来说,这一意象中包含着两大主题信息——“埋葬”和“留恋”,这两种共存的情感在鲁迅作品中有明显体现。通过解读鲁迅创作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心路历程,对鲁迅作品中“坟墓”这一意象进行具体分析,可以挖掘出鲁迅作品中一系列“坟墓”意象传达的关于生命、生存的意义和苦闷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鲁迅故乡的民间文化来看,鲁迅的小说具有亲切、自然的乡土背景和遥远、迷离的民俗事象,从而浸润他的小说创作风格。鲁迅小说所吸收的故乡绍兴的民间文化精神,主要是绍兴典型的“鲁镇”环境与典型的乡土人物风貌以及多样性复杂性兼备的绍兴语言、特产、场所、习俗的文化特性。鲁迅小说中的民俗事象在客观上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目标和表现人、发现人、认识人的社会功能。他在民俗事象的描述中去发现人自身的命运及其人性方面的极大偏离,由此建构人的个性得以健康自由发展的新的文化观念。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鲁迅的小说,即可认定它对于蒙昧的人的个体担当的精神启蒙的历史使命和它以人的灵魂为基点所建立的现代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文艺理论上推崇白描,在创作实践上运用最多最出色的笔法是白描。鲁迅小说的白描是继承、借鉴中外文化传统的产物,具有广阔深远的文化背景。鲁迅小说“白描”笔法所表达的越文化内涵丰富多彩,而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人文心态诸方面尤为夺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