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原文化的地域性、游牧性、诗意性和发展性影响着草原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为草原诗人创造了独特的成长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生活源泉,造就了雄伟的艺术审美情趣。哈萨克族是典型的草原民族,具有明显的草原特征,这些无时不在影响着本族的诗人。这一点可从其作品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阅读主体的情感反应运动,来自于阅读对象(即文本)与读者内在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碰撞,它是阅读情感反应过程的动态化表现。鲁迅先生曾经说:“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凡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惟有而未能言,诗人为之语,  相似文献   

3.
诗人的心,想要把世界变得美好,变得完整无缺,似洁白的雪,如梦幻的童话。美丽的故事就在雪中发生,诗人的心已在这大雪中年轻。细腻的诗人的心,感触到了每一片雪花的体温,每一场雪的苍茫。而就在大雪的尽头,有诗人的朋友。这位诗人,就是李琦。一个多情而热爱着雪的女人。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诗人都非常重视文字的锤炼,“文字频改”几乎成了诗家的口头禅,许多诗人执著于文字锤炼,留下了数不清的炼字佳话。“为吟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可惜一生心,用在五字上”“一字千改始心安”等炼字名句,都充分表现出古代诗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5.
读杜诗偶得     
一、《江亭》 解诗须以诗人的观点解析诗人的诗篇,决不当以论析者的观点,解析诗人的诗篇。《东亭》中“水流心不竞”一联解为“有理趣、无理语”,就不是用杜甫的观点解析诗篇。 坦腹江亭卧,长吟野望时。 “卧”,释为坐,江亭坦腹而坐,当是娇阳灼人。杜甫于此时正是长吟着野望,心有所思。  相似文献   

6.
在《饮酒》(其五)中,陶渊明将情、思、理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诗中的反差、矛盾,直接抒发心远之情;同时,诗人情动于中,在意脉转折中融入南山之景,借客观之景抒主观之情,其隐逸之坚定、心远之情感、悠然之境界自然呈现出来。从这首诗中亦可窥见诗人融合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隐逸思想。在情思结合的基础上,诗人还将其升华到哲理的层面,探讨了“言”“意”之关系,展现了追求自由本真状态之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正>师:“红烛”这一核心意象与“诗人”的形象有什么关联?请大家结合诗歌内容等来谈一谈你的看法。生:诗歌的第一节把诗人的心与红烛的红进行对比,诗人希望自己的心也能像红烛一样红。师:怎么能看见诗人的心呢?生:“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要把心“吐”出来。  相似文献   

8.
阿信和桑子,是甘肃藏区杰出的现代汉语写作诗人的代表。甘肃藏区辽阔的草原培育了诗人,悠久、神奇、博大、深远的多民族历史文化,成为了诗人创作的不竭源泉和无限动力。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生活的大自然的恩赐表现出一种痴迷,站在精神高地之上去拷问繁杂的人生;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的道义又迫使他们沉到民间,为世俗潮流中道义的重建而遍体鳞伤。  相似文献   

9.
<正>这个周末,我终于读完了《狼图腾》。此时的心情,用个现代词汇来形容,叫作"心塞"。没错。当那昔日翠绿的额伦草原逐渐沙化,当草原狼不再归来,当小狼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我真的很心塞。狼,作为几千年额伦草原的图腾,一直都是那里的人敬畏的对象。它教会了人太多。细想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几乎与狼十分相像。  相似文献   

10.
无邪童心     
老诗人圣野在《诗的散步》中说:“在诗人的心的蔚蓝的天空上,总是飞翔着一只小鸟,这鸟就是童心。”在小学生的心底,有一支支动听的歌,这些歌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它来自于我们的率真无邪的天性,缘起于我们的童稚、童真和童趣。  相似文献   

11.
我常常觉得,跟孩子交流,与大自然互动,没有比诗词更合宜的了。是诗人都具赤子情怀,还是孩子的心更接近于诗呢?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吧。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锦瑟》诗主题争议颇多,自宋代以来就有学者对该诗主题做出了诸多解释和推测,20世纪颇有分歧的说法也有十几种之多。本文综述了前人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前辈诸说大多忽略了诗人的心灵世界,忽略了诗人创作时的情感体验,更忽略了诗人潜行于心的生命体验;《锦瑟》诗其实是自尊自强奋斗一生的诗人即将走到生命尽头时心路历程的真情宣泄,是诗人诸多痛苦体验的情感再现,也是诗人真实的心灵空间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3.
宠物情缘     
<正>国庆长假,偶然读到《生长在草原上的孩子》这本书,我的思绪被带到了非洲的大草原。那里的孩子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们与大自然、与动物的亲近,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辽阔的草原上肆意的奔跑;牵着心爱  相似文献   

14.
诗路花语     
造就一片草原,需要一株苜蓿草和一只蜂,再加上白日梦!(狄金森)在这个诗歌相对暗淡的年代,我相信,像狄金森那样,我们都怀有一个关于草原的梦!当然,诗的灵感首先附丽于那些敏感而宁静的心,让我们把诗做得纯粹、洁白——梦便不再遥远!  相似文献   

15.
萨都剌是元代杰出的蒙古族诗人,元诗坛之大家。他主要生活于元代中后期,当时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官场黑暗,作为地方官吏,他具有不满现实,同情百姓疾苦思想,以其诗作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作了如实反映,被誉之为“诗史”。他出生于北方雁门(今山西代县),成长于江南,接受了传统汉文化教育,以清新雅丽诗作标帜于元诗坛;同时他作为蒙古族人,本民族的心理性格,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使他创作了不少具有粗犷、豪放民族特点的诗作,为蒙汉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享有“有元一代诗人之冠”之美称。  相似文献   

16.
<正>读诗歌要注意分辨诗人之志与诗人之心。什么是诗人之志呢?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就是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意思。而什么是诗人之心呢?就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心理变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些情通过诗人的遣词造句显现出来,需要我们仔细去诗中寻找,因为这些情有时候连诗人自己也未必能够察觉。  相似文献   

17.
在诗集《天狼》中,哈萨克族诗人乌曼尔阿孜·艾坦以蓝色的火焰、旋浆的梦、鲜花与涩果、草原上的露珠、天堂之光五个具有跃动性的篇章为结构,运用大量典故,以富有哲理性和民族特色的语言,注视世界,探查自然与人生。诗人怀着一颗孩童般的双眼,以诗人特有的温暖,发现生命中无处不在的感动。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向来以“不肯逃脱,也不肯降服”的态度对待社会现实,但现实生活往往不尽人意,于是便生发出其改造现状、创造未来的欲望,其诗歌创作必然带有强烈的社会意识,而绝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的产物。《死水》一诗正是诗人怀着炽热的爱国之心批判现实,追求理想心路历程的结品。“死水”这一特定的具体意象,满蕴着诗人的失望、厌恶、愤怒乃至痛恨的真情。“死水”正象征了使诗人深感厌恶、痛恨的现实世界,“死水”概括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并作为一个艺术形象而活动于诗人20年代艺术思索的始终。  相似文献   

19.
为了牧民的后代──记“全区德育先进工作者”仁钦老师“草原的天底下除了太阳的光辉,要数老额吉(母亲)的心最温暖;草原上的海日朝鲁(卵石)最硬,也会被老额吉的心暖化成闪闪发光的纯金。”这诗一般的韵味,歌一样的深情,颂扬了慈母的爱子之心,然而,一个从事民族...  相似文献   

20.
秋朝览镜     
[赏析] 题为"秋朝览镜",而诗歌起始却写了前夜之事,"客心惊落木,夜坐听秋风"两句交代了诗歌的背景:诗人客居他乡,窗外,落叶纷纷,惊动了正在沉思的诗人,诗人索性抛开手中的杂事,一心静坐于窗前,倾听窗外的秋风.秋风瑟瑟,引发诗人无限故园情思!"惊"字用得尤为传神!主客颠倒,明明是"落木"飘零而下"惊"了客居他乡的诗人的"心",诗人却偏反用,更添一份客居他乡的孤寂与落寞,增加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