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君和黄厚江都是语文特级教师,他们的《背影》教学课例为分析和研究散文教学提供了一个途径。两位教师的《背影》课例既有共同点,如依据文本体式来教学、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的情思、"知人论世"理解课文,在教学目标、导入方式等方面又有各自的特色。通过两个课例的比较研究,得出散文教学的启示,从而为当前的散文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正>《夹竹桃》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在作者季羡林的笔下,夹竹桃的曼妙花色,如梦如幻的花影遐思,引发他无尽的赞美和欣赏。透过文字,可以看到,夹竹桃既是季羡林先生个人品行的象征,更是他一生风格的写照。如何让小学生体会到这篇状物抒情的散文蕴含的高洁意趣,笔者认为,教语文,要从学生"学"语文做起。一、学品比较法,感知物之美  相似文献   

3.
散文是语文教学中最优质的阅读资源。为使散文发挥出其应有的教学价值,选择以《白鹭》一课的教学为例,提出"感其形——把握事物特征、入其境——感受文本意蕴、悟其神——体会作者情思、品其言——学习语言表达"四个教学策略,以期提升学生散文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夹竹桃》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状物散文,作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季先生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细细研读这篇文章,发现朴素无华的文字背后,竟藏着多处智慧的火花,看似平平淡淡,实则匠心独运。教学中,我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悉心揣摩,去体会和品味夹竹桃的花色奇妙、韧性独特以及花影迷离的特点,去感悟季先生对夹竹桃所怀有的独特而深厚的情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芮芳 《班主任》2012,(2):63-63
下面是两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夹竹桃》一课中关于多音字“差”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夹竹桃》。文本解读《夹竹桃》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季羡林以温情的笔触,将自己钟情之物——夹竹桃的花色之妙、花期之长、花影令人遐思描写得至纯至美、亦真亦幻,字里  相似文献   

7.
回忆性散文,是散文中的一类,本文以体认《背影》作者情思为例,利用回忆性散文“这一类”的“二我差”,对《背影》“这一篇”的特点进行解读。首先通过阅读文本,抓住表示时间的词,分清“二我”;接着,分析其中“二我差”的具体表现形式,聚焦二我矛盾,追本溯源,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以此来探究叙述者的叙述意图,体认作者的独特情思。  相似文献   

8.
【设计说明】闲笔,是写人记事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教学时关注闲笔,有助于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思,咀嚼文章的情味。本设计按照“1+X”阅读课程形态,组合了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以及八年级上册第6课推荐阅读篇目《我的母亲》(邹韬奋)等三篇散文,引导学生辨识、鉴赏、学习三篇课文中的“闲笔”,促进学生对文章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9.
《夹竹桃》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先生。选作课文时文字略作改动。这篇散文以夹竹桃为线索,突出表现了夹竹桃艳而不骄、凡而不俗、韧而不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对夹竹桃的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四者之间的有效对话,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以《夹竹桃》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与本对话,奠定学生品悟的基础 《夹竹桃》一课中有一句话"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这里作者怎么突然用了一个"也有"呢?找来原文,读罢茅塞顿开,原来课文在这里删去了一小节,原文是先介绍作者的家乡几乎家家都种夹竹桃,然后由面到点,转而具体描写"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  相似文献   

11.
抒情散文兼具人生经验和表达艺术两个维度的教学价值。以《月是故乡明》一课教学为例,指出要想获得抒情散文教学价值最大化,就应聚焦散文中的情感触发点、情思"线路图"和语言独特处三个突破口,从中感受散文文体特点,体悟意象蕴含的情感,发现语言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散文阅读教学应聚焦于作品的言语形式,体悟精准的言语表达,从中品读出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笔者听散文阅读教学课《散步》,发现教师课堂上过度聚焦于对"言语内容"的分析,而忽视了对文章"言语形式"的关注。整堂课变成了一堂教"写了什么"的散文阅读教学课。笔者认为应从特殊表达、对称句、分号、关键词句四个方面入手分析这篇散文的"言语形式",从而分离出作者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并重视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散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让不少教师“黔驴技穷”.面对这一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得不重视对散文的解读.文章选取黄厚江老师、王君老师、李华平老师的三堂《背影》课教学实录,通过对实录的分析,探究如何进行散文教学.  相似文献   

14.
<正>阿克苏市举行了小学语文"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比赛,我与几位同事赶去农一师实验小学现场观摩教学。当天赛课的内容是人教社四年级下的《乡下人家》。《乡下人家》是浙江上虞籍作家陈醉云的散文,作者以朴素温润的文字用时空交错的方式生动描绘了乡下人家的六个典型生活画面:屋前瓜棚、房后春笋、门前鲜花、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夜睡梦。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恬静的农村生活的热爱与欢喜。散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课  相似文献   

15.
散文阅读教学问题,可以说是我国阅读教学的"本土"问题,"中国的新文学、新诗、话剧、小说都是外来的形式,只有散文,却是土产"[1].新课标语文教材选人了大量散文作品,但当下散文阅读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教师和学生无法准确把握散文的特点,无法按照散文解读的规律进行教学.散文选文的丰富与散文阅读教学的无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11年4月,我们特意策划了"全国名师教《老王》"研修活动,历时一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10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详见表1)共同执教《老王》.《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人教版"将其选入八年级上册,"苏教版"将其选入高中必修三.  相似文献   

16.
正七年前,曾指导过一位年轻教师在省级优质课比赛中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今年,又和一位教师共同打磨此课。两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流程大相径庭,从两次磨课经历中,或许可以管窥阅读教学的走向。一、教学思路:理解内容→研究写法【七年前】关注课文写的是什么。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教学定位为引导学生理解扫路老人"热爱生活、豁达开朗、乐观自信"的特点。课堂注意了有效话题的构建,让孩子们  相似文献   

17.
《夹竹桃》是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精品。文章用朴实的语言,如叙家常而又舒张有致地抒写了对夹竹桃的"爱"——"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文章语言质朴且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汉语的魅力。如何让《夹竹桃》一课,如一首清新婉约的小诗,在学生心间缓缓流淌,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夹竹桃相遇、相知、相惜,沉醉向桃花更艳处漫溯。  相似文献   

18.
"树立良好形象,让世界热爱中国"这节课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内容很少,但上海市一位小学老师却将其讲得十分精彩。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选及拓展、对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对这节课进行详细分析,希望给其他教师以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是幼儿园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一项专业能力.幼儿园"一课三研"教研活动则是促进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入手,全面探讨幼儿园"一课三研"教研活动的背景与意义、模式建构、实施效果、活动反思等方面的内容将有助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提高和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教材依据"学会合理消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单元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第三框内容。二、设计思想1.指导思想本课教学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以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为立足点,遵循教材而又不完全依赖教材,尽量选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素材组织教学。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原则,为学生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