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千佛围绕式说法图”与《观佛三昧海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千佛围绕式说法图”与《观佛三昧海经》刘永增在敦煌莫高窟北朝石窟中,无论是中心方柱前部人字披窟,还是方形覆斗天井窟,窟室主尊多为倚坐佛像。根据倚坐佛像两侧龛内壁画中鹿头梵志和婆薮仙的有无,可大致将主尊分为释迦和弥勒两大类,其中以弥勒佛造像居多①。在壁...  相似文献   

2.
长岭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简阳市安乐乡天才村,现存造像18龛,题材主要有观经变、僧伽变、千手观音、千佛、天尊说法、释迦说法、佛道合龛等。据龛窟形制、题记及造像题材、风格等判断,长岭山摩崖造像始凿于盛唐,中唐最盛,延续至晚唐五代,受川西仁寿等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敦煌石窟论稿》,贺世哲著,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系列之一。本书收集了作者历年来从事敦煌石窟研究的主要文章共计20篇。主要包括有敦煌莫高窟石窟与禅观,敦煌莫高窟隋代石窟与双弘定慧,对莫高窟第285窟系列研究,对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涅槃经变研究,对莫高窟第254窟难陀出家图、第290窟佛传画、第420窟窟顶部分壁画等的研究,也有关于十六国北朝石窟千佛图像、三世佛与三佛造像、十方佛造像,以及莫高窟释迦、弥勒、阿弥陀的三佛造像等研究,另包括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等论文。书后附有“贺世哲论…  相似文献   

4.
敦煌莫高窟第320窟南壁壁画题材不见于其他洞窟,一直未能定名。通壁壁画由中央说法会、下方宝池莲花化生、两侧莲茎和千佛三部分组成,论文认为这是依据北凉法众译《大方等陀罗尼经》绘制的一铺经变,宣传释迦说陀罗尼时幻现出的景观。《大方等陀罗尼经》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就十分流行,对中国佛教影响较大。第320窟大方等陀罗尼经变的发现,使敦煌石窟又增加了一种新经变。  相似文献   

5.
安西榆林窟第32窟(张大千编号为22窟),是五代时期开凿的中型洞窟.前室崩毁,壁画残存甚少.主室平面呈方形,设中心佛坛,偏后中央存清修跌坐佛一身.西壁(正壁)上画《梵网经变》一铺,下画壶门供宝十六方.对此经变过去有些学者曾定名为"灵鹭山说法图".笔者几经仔细观察,反复揣摩,总觉名称不够确切.其一,由主尊宝髻升起七朵彩云中各有一坐佛,两侧流云相绕各五身坐佛.仰莲宝座每枚花瓣上也皆有坐佛一身,甚是奇异.其二,主尊两侧画几组倚坐胡床的佛僧:挖眼的、割耳的、剖腹抽肠的.截舌的,等等.这些血淋淋的自裁式的画与庄重严肃的释迦"灵鹫山说法"实难配合.  相似文献   

6.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八页的插图,是敦煌莫高窟第194窟南壁的壁画的一部分。全幅壁画的名称叫做《维摩诘经变》。维摩诘是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的名字。用图画或雕塑的形式来表现佛经里的故事,就叫做“佛经变相”,亦即“经变”。在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维摩诘经变是最常见的题材。在中唐以前“维摩诘经变”注意对中心人物的刻划;而中唐以后的作品则转向更多地注意表现现实生活的场面。194窟壁画中所表现的是《维摩诘经变》的《问疾品》部分。这幅画的故事大意  相似文献   

7.
贺世哲  王惠民 《家教指南》2011,(4):1-14,125,127
画史上记载的楞伽经变没有流传下来,唯敦煌壁画中保存有12铺,其中,除莫高窟第236窟南壁的一铺系吐蕃占领时期绘制外,其余全部绘于归义军时期,这些楞伽经变均依据初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绘制。本文将画面分为罗婆那王请释迦佛上山说法、譬喻画、禁断食肉等进行解读,并分析敦煌最早楞伽经变的粉本来源。  相似文献   

8.
正莫高窟第39窟是一个中心塔柱窟,但中心柱不像北魏那样四面开龛,而仅仅在正面开了一个方形龛。洞窟的西壁又开一个横长方形龛,龛内塑涅槃佛像及众多的弟子。壁画则配合塑像画出了佛母下天看望释迦及佛母返宫的情节。《大般涅槃经》中曾记载,当佛涅槃时,"诸天于空散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并作天乐种种供养"。  相似文献   

9.
龙门的维摩诘造像,现存实例有一百多铺,时间跨度北朝一代,这在中国其它石窟造像中十分罕见。特别是莲花洞、古阳洞宾、阳洞等窟内的维摩变造像,生动地表现了经变故事中文殊前往问疾时的特定场景,并形成较为固定的艺术模式,出现了窟龛无论大小,其上必有文殊、维摩对座说法场景的局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敦煌莫高窟现存北朝窟龛中,塔庙窟与平面方形覆斗形天井窟过半。窟内本尊大部分为倚坐如来,包括如来交脚像、菩萨交脚像、二佛并坐像。这些本尊周围配置禅定印结跏趺坐佛、交脚坐佛、思惟菩萨等诸尊,影塑天部环绕供养。有关莫高窟窟内本尊的研究不多。文章从洞窟图像空间构成的角度考察北朝窟内本尊及其周围造像,指出北朝窟内庄严再现《法华经》所描述的佛国世界,其中心不言而喻应为释迦佛。  相似文献   

11.
响堂山北齐塔形窟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形窟”(龛)是响堂山石窟典型的造窟凿龛形式。它融佛教石窟、印度古塔(率堵婆)及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形式于一体,别具匠心。是北朝石窟中新出现的一种造窟形式,对隋唐以后开凿的石窟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塔形窟”一词的最早提出是在1956年。王去非先生在《参观三处石窟笔记》一文中,  相似文献   

12.
敦煌壁画的布局是适应洞窟性质的需要而设计结构的,早期洞窟内有中心塔柱,柱的四面开龛安置佛的四相、八相等内容的彩塑,这是为了佛徒“右旋”绕塔观像的需要。到了隋唐时期,洞窟多为四方形,窟室比较宽敞,窟顶为倒斗形藻井,正龛内造像,龛  相似文献   

13.
敦煌文书P.2668,正面为唐人李筌撰《阃外春秋》卷一、卷二抄本,背面为一习字稚童所写杂抄,有《燃灯文》、《新菩萨经》、《十恩德》、《十梦经》等,中间夹写《同光四年马圣者造窟发愿文》一段,以及乙亥年四月八日布衣翟奉达咏莫高窟七言诗一首。《同光四年马圣者造窟发愿文》全文如下:1.同光四年弟子马圣者造其窟一龛(并)2.菩萨内龛:大龛中弥勒佛,内龛中西方禅3.定菩萨,□全具,弟子圣者先奉为谁?国4.安人秦,令公方(万)岁;此(次)惟圣者合家同居5.弥勒下生,□得生天;天生梵弥下,6.千手眼菩萨齐造。(原文止于此…  相似文献   

14.
在论述敦煌石窟的构造时,一般把北朝时代的所谓早期洞窟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洞窟平面呈长方形,中央建有方柱。在方柱周围与四壁之间,有可以环行的绕道,方柱四面开龛,龛内塑像。天井后部为平顶,前部入口处为横向人字形顶(又称人字披顶)。此类洞窟有北魏的第246、248、251、254、257、260、263、428、431、435、437诸窟,西魏的第288、432窟和北周的第290,428窟等。第二种类型,洞窟平面系正方型,后壁开大佛龛,窟顶为中央方形藻井。四披梯形斜面的截头方锥形覆斗顶。北凉第272窟和西魏第249、285窟即属这种类型。其中第285窟两侧壁各增设了四个小禅室。隋代第282窟是平面呈方形的正龛窟,天井前部为平顶,后部乃人字形顶。这可说是上述两种形式的复合型。  相似文献   

15.
大足宝顶大佛湾第15号龛刻石,位于北岩中段,南宋赵智凤主持镌刻,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价值很高。历代学者对其研究甚众,多称之“父母恩重经变”或“佛说父母恩重经变”。但因各种缘故,至今无如实全面著录该刻石的著述面世。为使更多的人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该龛刻石,笔者就该龛刻石的调查研究,略申管见,请方家教正。一该龛刻石的佛教经轨该龛刻石,历代学者多称“父母恩重经变”。按此称谓,其刻石的经轨,应是《父母恩重经》。查该经一卷,唐人所撰。自《开元释教录》及其以降的经录,皆言该经是伪经而收人藏经古逸部①。…  相似文献   

16.
敦煌莫高窟第444窟于凿于盛唐,在归义军曹延恭当政期间重修前室窟(?),并重绘前室壁画。修补时该窟后室龛顶已部分脱落,在龛内立四龛柱、并重绘龛顶大团花图案。立柱的时间,或为重修前室窟檐时,或为以后加固龛顶时。在龛内南后柱上,有一则墨书汉文题记: “环庆□德寨归义人范润、裴阿朵巡礼此寺,上报四恩,有三法界众生,同成佛道。辛己七月十三日范润记。”这条汉文题记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环庆□德寨”,它联系到宋与西夏双方的战争等问题;一是“辛巳”年应为何年。刘玉权同志在1982年兰州大学编辑的《敦煌学辑刊》第二辑上,发表了《西夏时期的瓜、沙二州》一文,文中对这条题记的地点“环庆  相似文献   

17.
现存北朝至唐初佛教造像中,在佛座两侧有五十多组执雀外道和持骷髅外道,持骷髅外道已经确定为鹿头梵志,而执雀外道一般比定为"婆薮仙",但存在许多疑点。本文从《俱舍论记》等佛教文献中查得执雀外道是裸形外道尼乾子,而非"婆薮仙"。尼乾子执雀问佛生死,佛以无言对待挑战;鹿头梵志持罗汉骷髅难定因果轮回,佛为解答,显示佛的智慧与佛法的精深,因而在佛教造像中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8.
莫高窟第45窟佛龛是盛唐时期敞口龛的代表作.该龛的塑、绘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而且巧妙地运用了视觉透视规律.从龛前正中跪拜仰视时,龛内描绘的壁画与塑像交织成一个有机整体,龛内佛尊像与龛顶壁画<见宝塔品>等可能表现了法华会中的一幕场景.此龛的塑、绘内容和主室南壁观音经变体现了比较明显的法华思想.天台宗智者大师十分重视观无量寿佛经变中"十六观"修持法门,在其<法华三昧忏仪>一文中,还着重强调发愿往生西方净土.从这个角度来看,第45窟佛龛等与主室北壁的观无量寿佛经变可能有一定的关联.本文认为,第45窟包括佛龛在内的总体设计或许受到了智者大师法华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变相》,画史上称《千手眼大悲变相》,为方便起见,本文简称《千手经变》.《千手经变》,属密宗系统的、宣扬观世音菩萨无上"功德"的一种经变图像.它当然是依据《千手经》绘制的.可是,关于《千手经》译本颇多,均系唐朝有名高僧诸如不空、智通、金刚智、菩提流志等人的译作,有的同一位高僧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译本.根据佛经记载,伽梵达摩所译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以下简称《千手经》)是流通本.从敦煌壁画和藏经洞出土的绢、纸遗画看,  相似文献   

20.
印度在笈多朝时期 ,佛教艺术开始追求超越佛陀自身永恒的图像 ,称作“宇宙主的释迦像” ,是由初说法、舍卫城神变 (千佛化现 )、大光明神变发展而来的 ,传人中亚和中国 (敦煌 )再经发展 ,敦煌第 42 8窟一般称作卢舍那的佛像 ,应为这种宇宙主的释迦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