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那是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已初读感知文中描绘的承天寺美丽的夜景。接着教师趁势引导:大家闭上眼,想象承天寺美丽的夜景,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抑郁、忧伤、苦闷……理由非常简单:当时苏轼被贬官,心情不好。这时,一位男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苏轼此刻的心情应该是乐观的。"只可惜,教师并没有停下来聆听这位学生说理由,也没顺着这位学生的思路追问、引导,就硬生生让他坐下了。这位学生的遗憾、这堂课的遗憾再也无法弥补了,但却足以引发我们每一位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意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这也是教师在教学时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学生领悟意象的能力决定了学生对诗词的掌握程度。而然在苏轼的诗词中,作者大量运用了寓情于景、以情动人的写作手法,所以需要学生通过对意象的领悟来理解诗词的内涵及情感。本文从苏轼词作中的意象入手,着重分析了不同情境中的典型意象及其内涵,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苏词的丰富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3.
十月下旬,宋代文学讲授即将结束之前,中文96—1班对苏轼词《念奴桥·赤壁怀古》进行课堂讨论.本讨论课是主讲教师石亚川依据“发现学习”的原理在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开学初,教师讲到宋词部分,将苏轼这首词布置给学生准备讨论,教师为学生提供所收集的所有关于这首词的直接、间接的研究资料、信息,由学生从中寻找依据、发现问题,进而查阅资料,写成小论文或发言提纲,大约在四、五十天之后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陈洪团 《现代教学》2009,(11):33-33
对于名家作品,学生常用贴标签方式进行解读。例如学习《石钟山记》,学生马上联系“乌台诗案”,说这是苏轼借讥刺李渤的“臆断”来抒发对御史们炮制“乌台诗案”的愤懑不平之情。其实,学生臆断了苏轼和《石钟山记》。如何建构起理性的阅读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纵观宋代文人苏轼的一生,其文学具有十分显著的成就,创作具有异常丰富的经验,人生具有极为特殊的历程。而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可贵的知识源泉,更可以成为教师可贵的经验借鉴。从苏轼的人生经历中,教师要看到人文精神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从苏轼的风格作品中,教师要看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谐调性、教学艺术风格的灵活性研究,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一、人文精神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祝宇 《现代语文》2010,(8):95-98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赤壁赋》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散文,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作者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 所以,学生对此的熟悉,也是学习本文的一种优势。另外,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只要教师导之以法,他们就可能深入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探究苏轼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设计理念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本课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画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1.导入:(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同学们,这是…  相似文献   

8.
<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从古诗词中体会人物的精神,这是每个教师都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作一简单的剖析,看看如何根据古诗词,带领学生感悟人物精神,体会诗词当中蕴藏的深厚意蕴。一、理清作者信息,掌握诗词基调《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生活在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才华横溢的苏轼,创作出了无数或豪放或婉约的诗词,成为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在苏轼的笔下,感情是豪放充沛的,表现出他的坦率,开朗的胸怀,苏轼给北宋词坛注入了一股雄风。苏轼遭受了"乌台诗案"之后,被捕入狱而后险遭  相似文献   

9.
李亚 《现代语文》2014,(8):60-61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研究者甚众,教师在鉴赏本词的主题思想时,往往会将本词与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苏轼被贬后的心境,这种比较分析本身无可厚非,但这是不是对本词主题思想唯一或是最合理的解读呢?笔者认为,这是有待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正>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中,苏轼诗词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分量,与此同时,苏轼诗词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共性特点。因此,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苏轼的文学创作特点进行解读分析,拿出相应的教学策略。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开展初中语文教材中苏轼诗词教学策略研究,促进学生对苏轼文学作品的理解。一、苏轼诗词教学思想解读在传统的诗词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只是重视对  相似文献   

11.
叶秋玉 《新教师》2019,(12):38-39
古诗教学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望湖楼上饮酒时,对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景色的欣赏。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教师如何找准切入点,挖掘古诗教学的审美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相似文献   

12.
夏发祥 《教育文汇》2014,(10):36-36
最近听了李恒老师执教的一节研讨课,课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这篇短文如一块小巧玲珑的璧玉,晶莹剔透,叙事简洁,写景传神,抒情含蓄。李老师如何带领学生认真咀嚼、欣赏这篇美文呢?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古代文学课程"苏轼"章的教学逐渐形成了充足的内容和独到的教法,教学效果良好。不断地完善教案,撰写研究论文,把握作家作品,挖掘其现实意义,使学生终身受益,这应是教师对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戴文锦 《考试周刊》2011,(18):60-60
苏轼的《赤壁赋》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两篇文章,不仅文言字词艰深,而且主题思想深奥,学生很难理解,教师不好表述。作者针对这两篇文章的三、四段,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列举教学中具体的问题,通过巧妙的质疑,学生的合作探究,重视知识发现的过程,终于突破这两篇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怀古词,很多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都认为,此词通过写赤壁之战周瑜英勇善战、大败曹军这一历史事实来衬托苏轼被贬后的壮志难酬。如果仅仅是抒发其壮志难酬之情,那么他只能是苏轼,而不能成为"苏东坡"。苏轼是天生的乐观派,其实这首词在更深意义上是抒发他被贬谪后一种难得的天生的乐观、豁达之情。此课堂实录就从诗意语文角度下的"主问题"和"四读法",来解读属于苏轼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6.
<正>很喜欢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苏轼游庐山后的感悟之一,既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又借景说理,阐述了观察事物应客观全面,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结论的道理。其实,我们做教师的,要想与学生走在一起,更应该具备"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采,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17.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该如何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呢?本文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突破口,了解苏轼的精神品质,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从而促进自身精神的升华。这也是苏轼诗词教学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惠芳 《学语文》2007,(3):5-16
在从小学至高中的课本中,学生接触过的苏轼的作品不算少,有《题西林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惠州一绝》、《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但并不系统,且教师限于授课课时,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常常语焉不详,点到为止,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在教完《石钟山记》之后,我总觉得对苏轼这一伟大文学  相似文献   

19.
小学古诗教学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倾盆大雨式的题解。有位教师讲《题西林壁》,他既讲了苏轼的生卒年月、政治思想,又讲了苏轼被贬、大赦的情况;既介绍了苏轼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又介绍了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三苏”著称于世的史实。教师说得振振有词,学生却如坠五里云雾。信口开河式的问答。古诗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教学时应当反复诵读,在读中探寻诗歌的艺术魅力,进入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境界,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领会诗歌的意义。可有的教师在古诗教学中滥用问答法,结果教学时一问一答,破坏了诗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超然台记》和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是宋代亭台记文中耀眼的双璧。教学中,我拿这两篇文章来相互印证,加上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183;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和《水调歌头&#183;黄州快哉亭赠张俚俭》,我想借此让学生来对已了解的苏轼作个小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