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答:司徒美堂是侨居美洲的一个爱国华侨领袖。原名羡意。1868年4月出生在广东开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读过几年私塾,当过学徒工。1880年他12岁时,随同乡到美国旧金山的一家中国餐馆当帮橱,后加入“洪门致公堂”(“洪门”是明末人民抗清的秘密组织,美国华侨的“洪门”组织,习称“洪门致公堂”)。  相似文献   

2.
"南少林"研究的检讨和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南少林”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同时也存在不少疑惑,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关于“南少林”的确定标准并不科学,证据也缺乏说服力。本文从阐述少林寺以及佛教禅宗的发展的历史,以及少林寺在佛教禅宗发展中的地位入手,说明历史上所谓的“南少林”问题的提出可能是由于禅林中自我标榜领袖地位的产物。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可以断定历史上福建地区确实没有“少林寺”的存在。在检讨了这一研究过程之后,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出现地方利益的错误诱导和狭隘的地方情结给予批判,使之回归实事求是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海西”建设中福建南少林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西"建设快速地推动了福建经济的增长,也给南少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南少林文化的发展现状,提出抛开狭隘的地域发展观,树立大南少林文化发展理念,借鉴"北少林"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利用地缘性和"海西"政策性优势,加快南少林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进程等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1904年1月11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孙中山在檀香山致公堂(即洪门三合会总团体)的国安会馆,“由洪门前辈钟水养介绍‘入闱’(入会),受封为‘洪棍’(元帅)”。据檀香山至公堂保存下来的“会员名册”,当时与孙中山同时加盟的有60余人。现节录如下: “天运甲寅癸卯年吉月十一月念五念四日,在会馆大放洪门,招贤纳士。……太岁大吉大昌五祖保香邑程显甘连贯保香邑孙逸仙领票钟国柱保香邑林先陈保保”。孙中山为什么加入洪门?其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况如何?孙中山联络会党对辛亥革命有何意义和影响?本文拟对此试加论述,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黄三德是美洲洪门致公堂的领袖人物,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中华民国成立后,黄三德在洪门于国内立案建党、为洪门五祖建祠纪念等问题上,同孙中山产生了严重分歧,经激烈争吵而后分道扬镳,“不复来往”,他本人也从革命:叻臣蜕变为悲剧性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6.
徽州府对哥老会的通缉告示的发现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浩瀚的徽州书中爬梳出一纸光绪二年徽州府对哥老会的通缉告示,其内容包含哥老会人员来源、活动特点及清政府为防范哥老会而加强保甲制度、发放门牌登记等措施。它印证了哥老会与洪门“三合会”、“三点会”的渊源关系,印证了太平军派洪门兄弟打入湘军,在湘军中发展哥老会组织的说法。它展示了1891年哥老会在长江下游以安徽为中心发动的大起义前在徽州的活动方式、特征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闽区域内的各地文化缺乏同质性和内聚力,而历史上多元的文化构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更使其呈现碎状的文化格局。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就闽碎状文化格局对南少林文化之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南少林文化缺乏坚强的内核,呈宽容又难融的发展态势;闽碎状文化格局是此态势的存在和持续的深层文化基础;南少林文化的发展不能背离“宗教是其本质、武术是其特质”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平川中学位于兴国县城东四公里的洪门(兴隆坪),校园面积达75000平方米,环境优雅,绿树成荫,众人称赞“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平川中学历史悠久。1923年在潋江书院的基础上创建的,1942年迁至现在的洪门新校舍。1950年平川与正义、光华、崇孝等校合并,成立“兴国联中”,后改名为“兴国中学”。1953年在县城社门前(现兴国一中)设立分部。1956年改名为“兴国初中”。1968年增办高中,名为“兴国第二中学”。1968年一中、二中合并,成立“兴国县农机厂五七中学”,校址设在洪门。1973年再度改为“兴国第二中学”。1985年恢复“兴国平川中学”校名,由全国政协付主席肖华同志(已故)书写校名。  相似文献   

9.
根据概念的定义,概念不应划分为“虚概念”和“实概念”,而且概念的虚、实划分带来了许多矛盾和不利后果,总的说来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0.
“兴象”和“兴趣”是中国古代诗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本深入分析了这两个概念的诗学内涵,并认真清理认定了从“兴象”到“兴趣”的沿革流变关系,揭示了两个概念分别在殷Fan诗歌批评和严羽诗学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及现代转换的潜生价值。  相似文献   

11.
《物理教师》2005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核衰变”和“核反应”》的文章(以下简称“原文”),《原文》作者认为“衰变”和“核反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形式逻辑上来看,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是“全异关系”,不能互换使用。笔者读后认为,“原文”作者的观点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2.
李秀茹 《天中学刊》2001,16(4):76-78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的革命活动中,非常重视联络国内外洪门会党,他联络国内洪门进行多次武装起义,造成风云激荡的革命形势;对国外洪门的联络,使得华侨地区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策源地,革命经费的主要来源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孙中山独特的革命生涯。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你难以阐释什么是文化,却很容易指称“非文化”的对象。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层次和侧面来使用这个词,在“文化”概念谱系的最大一极,即是与“自然”相对。  相似文献   

14.
“赋、比、兴”从诗“六义”中分化出来以后,“兴”之义最难定。难就难在概念归属没有定准。把“兴”释为与“比”同类的修辞概念,亦将导致“兴”的浸微浸灭。笔者认为:从“兴”的生成过程,意与象的关系及在创作中的功能几方面看,应把“兴”界定为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15.
论“华夷一家”之民族观应该发扬光大王植彬,魏沧波一“夷夏之辨”和华夷一家”“华”和“夷”这两个概念,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远古时期,中华大地生活着民、胡、夷、蛮四大部落集团,他们就是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先祖。那时,华夏族还没有...  相似文献   

16.
在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中,根据“俗文学”的概念,“话本”、“变文”等被纳入于一个共同的谱系。然而郑振铎未加说明的是,作为概念,“俗文学”与“话本”、“变文”、“诸宫调”等具有不同的起源。“俗文学”如同“文学”一样在相当程度上是“现代”的发明,而郑振铎规避了这一真正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
林俊起义及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将士均是南少林武术之衣钵,南少林武术一度被视为反封建的有力武器,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近代反封建运动不仅促进了南少林武术的广泛传播,同时也检验了南少林武术,促进其体系逐渐走向成熟,臻于大备。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热点词语中,除了人们熟悉的“智商”外,又先后出现了“情商”“逆商”“财商”“心商”等新概念。我们称之为——人生“五商”。  相似文献   

19.
霍氏姐弟的《红楼解梦》前些年轰动一时,其最根本的观点是:《红楼梦》隐写了“一部历史”,实质上是“一部史书”。霍氏姐弟赖以立论的,主要有四大概念——“野史”、“史公”、“《春秋》微词”和“史家曲笔”,但是他们根本漠视这些概念的文学意蕴,对其做了错误的理解。因此,《红楼解梦》建立在这些错误理解上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南少林武术在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阐述在高校体育中开展南少林文化活动的可行性,提出开展南少林文化活动的必要性,旨在为福建省南少林武术引进高校校园作为地方校本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