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天仙配》是黄梅戏艺术的精品,六十多年来长演不衰。其丰富的语言、文化和社会元素,在英译过程中如何得以有效再现,直接关系到海外观众能否直观、真切地领略黄梅戏艺术的文化魅力。本文基于黄梅戏《天仙配》的英译实践,反思译本产出过程中对剧本意义的解读及对受众情趣的照顾。  相似文献   

2.
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的代表,从古至今都发挥着难以替代和积极的作用,而其中黄梅戏从地方戏剧发展成为被全国人民熟知的戏剧,其代表作《天仙配》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分析黄梅戏的发展现状,结合《天仙配》的改编,传承与发展,对黄梅戏未来的发展构思进行具体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作为一个地方小戏,一跃成为影响全国的大剧种,20世纪50年代的《天仙配》对黄梅戏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音乐的专业化创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黄梅戏要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获得发展,对经典唱段的音乐创作技法进行分析,总结出前辈作曲大家的音乐创作理念及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1.(2011年高考安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从人们早就耳濡目染的传统曲目《天仙配》《女驸马》,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佳作《徽州女人》《雷雨》,这一发展历程表现出黄梅戏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有关《天仙配》剧本改编的评价,多以当下的价值理念、带有分歧的意识形态否定其主题与人物形象,或套用西方美学思想、叙事理论、原型研究、典型化等理论进行批判。对剧本进行重读,会发现《天仙配》在用双线结构追寻虚实相生的审美风范、带有个性的类型化—民族化戏曲人物塑造法以及如何选择底本等方面均作了有益的尝试,这对当前黄梅戏的创作不乏启示。  相似文献   

6.
杨澍 《青少年日记》2008,(11):40-40
7月1日 小雨 电视里播放着黄梅戏《天仙配》,好听极了。我让爸爸学学。 爸爸大言不惭地说:“你老爸当年可是戏曲冠军,有机会听到我唱歌太不容易了。听好喽!‘地上的虫儿成灾害……黑水灰山带……”  相似文献   

7.
<正>父亲生前有两大爱好:一是收听、观看、学唱黄梅戏,一是对歌剧电影《刘三姐》狂热痴迷。父亲的笔记本里抄下的全本唱词除了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还有黄婉秋主演的歌剧电影《刘三姐》。小时候镇上放过露天电影《刘三姐》,但因为路远,爸爸没带年幼的我去看。长大后在电视里看到,让我特别吃惊的是《刘三姐》居然是一部彩色电影,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中确实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徽州女人》是一部依画作剧的戏曲作品,也是现代黄梅戏艺术的重要剧目,绘画艺术第一次与戏曲艺术邂逅,造就了黄梅戏舞台美术发展中的重要作品。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以应天齐的版画作品展开,从剧场前厅设计、舞台布景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各个角度,展现了一出光彩强烈的黄梅戏舞台艺术视觉效果。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的大胆尝试和艺术创新推动了现代黄梅戏艺术发展,也为黄梅戏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与借鉴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9.
1.(2011年高考安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从人们早就耳濡目染的传统曲目《天仙配》《女驸马》,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佳作《徽州女人》《雷雨》,这一发展历程表现出黄梅戏艺术旺盛的生命力。B.我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就环境保护问题发表讲话,旨在加大环境监督的执法力度,强化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因为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休戚与共。  相似文献   

10.
黄梅戏《西厢记》在主控思想上和王实甫《西厢记》有前后承继之处,但黄梅戏剧目更突出了“真情’’的地位。黄梅戏《西厢记》在很多地方对王实甫作品进行了超越,这表现在故事更加真实可感、结尾更为合情合理、语言更加雅致等方面。黄梅戏《西厢记》也可被看作是黄梅戏改编文学经典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1.
黄梅戏的舞台美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了先后出现的四种表现形式:一桌两椅加守旧的摆放搭配形式,象征写意表现形式,直接写实表现形式,场景实体化表现形式。在不同主题思想与艺术风格的黄梅戏表演中,其舞台美术设计的表现形式是多样融合的。  相似文献   

12.
黄梅戏原本是一个地方小戏,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由京剧、豫剧、越剧、评剧共同组成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她虽脱胎于民歌小调,但经过与舞蹈、念白、戏剧表演的结合,进而转变为综合性较强的戏曲表演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黄梅戏中的舞蹈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程式化的发展过程。黄梅戏舞蹈虽然尚没有自成体系,但在黄梅戏中起着很重要的衬托作用,是黄梅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黄梅戏舞蹈语汇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形态,可以为研究安徽省戏曲舞蹈提供参考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黄梅戏文化区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梅戏专业剧团作为划分黄梅戏文化区的依据,分析了1952年、1984年和2005年三个时点黄梅戏文化区的演变情况:黄梅戏文化区核心区恒定不变,边缘区先“扩展”后“萎缩”。其原因与文化根植、空间因素及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以黄梅戏为个案,调查地方戏观众语言认同情形的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使用安庆方言的原因主要是语言习惯,并普遍对普通话持肯定态度;但黄梅戏未来发展的观众基础仍然存在,各年龄段人群大多都认为黄梅戏用方言表演好。这对各方言和地方戏的保护发展存在一些普适性的启示:一是方言的作用渐渐被削弱,视方言为语言资源和文化生态的保护工作亟待展开;二是解决地方戏改革中的语言选用问题要重视并促成地方戏传承和方言保护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时白林是我国著名的黄梅戏作曲家,在黄梅戏音乐创作技法上进行了很多变革,尤其是对传统音调重新编排以及典型音调收拢性结束等方法的运用,增加了黄梅戏的韵味,创作出大批黄梅戏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6.
黄梅戏《徽州女人》以其鲜明的音乐特色占据了戏曲舞台的重要位置,它在沿袭传统黄梅戏基本特征的同时,音乐本体又有了适当的创新,即调式使用有了延伸,音域运用进行了扩展,调高有了新的设定.这些创新虽然引起了“像与不像”之争,但在黄梅戏音乐发展道路上确实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7.
歌剧《小二黑结婚》是根据著名作家赵树理同名小说改编的经典歌剧。为了打造赵树理文化品牌、适应广大观众欣赏需要、锻炼提升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在院庆10周年之际重排歌剧《小二黑结婚》。排演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充分利用现代舞台艺术手段,大量渗透浓郁地方风味的元素,使人物个性更鲜活,节奏更顺畅,地方风味更浓厚。评委点评道:歌剧《小二黑结婚》代表了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黄梅调电影脱胎自传统黄梅戏,电影剧本选择和情节安排在内容和思想上与黄梅戏截然不同。李翰祥对黄梅调电影剧本的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造成其作品在思想情节上的连贯性,电影最终超越原有戏曲的框架而拥有更多个人印记。“身份变化”、“女性自残自杀”等情节的反复出现不仅是黄梅调作为类型片的一个特性,也是李翰祥在黄梅调电影中构筑其“多重世界”的重要手段,潜藏着他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多重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地方性是地方戏的本质特征,地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语言的地方性乃地方戏的灵魂。黄梅戏以安庆方言为基础,语音、词汇、语法均带有浓厚的安庆方言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梅戏改编的传统剧目和创作的新戏,语言地方性特征正在逐渐削弱,这是应该警惕和扭转的。  相似文献   

20.
《徽州女人》中“女人”命运的悲剧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就有悲剧精神和悲剧艺术,《徽州女人》属于悲剧艺术,"女人"是悲剧人物。悲剧精神具有民族特征,中国的悲剧精神强调道德内涵,悲剧人物对于不幸命运的抗争,其形式是多样的,包括明火执仗的拼斗、巧妙周旋和隐忍退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