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应麟是明代晚期一个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他与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过从甚密,他的著作《诗薮》得到王世贞的肯定和赏识。胡应麟曾七次拜访王世贞并有很多书信往来,这种密切交往基于他们文学思想的相近。王世贞对《诗薮》的欣赏是一以贯之的,胡应麟在诸多方面受到王世贞的巨大影响,尤其是文学思想中的复古倾向、格调理论等。  相似文献   

2.
侯丹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2):111-115
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体现出他对明代诗坛的文学批评主张。学界历来认为,他对以前后七子及末流为代表的明代复古派的评价显得偏激主观、矫枉过正。本文则以七子派的四大代表人物(李梦阳、李攀龙、何景明、王世贞)为对象,探寻钱民对其差异性品评后的隐曲心志,以期更深入地推进钱谦益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作为明代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的王世贞,惯用文学虚构手法为历史人物作传,加之他与高拱之间存有诸多是非恩怨,不能秉持客观公正的治史原则,使其史学名著《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高拱传》中存在着以偏概全、曲笔武断、虚言浮夸、丑诋厚诬等诸多偏谬。故此,明清史学家认定该传"不确","不真","非实录也"。  相似文献   

4.
学界研究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时通常提及的版本是茅元仪万历四十五年刊刻本,而上海图书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明刻本《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则长期被忽视.这两个版本不仅题名有“内阁”二字的差异,而且第七、八两卷的内容多处不同,均关涉申时行与徐学谟的品行.茅本对二人多有诋毁之语,而明刻本则无过激之词.通过请版本专家陈先行先生比勘两个版本刊刻时间之先后,并进行内容比对和辨伪,可以得出明刻本《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乃《首辅传》现存最早版本的结论.进一步探究王世贞与徐学谟的关系,更可以确定茅本中对申、徐诬陷之语乃篡改者所为.《首辅传》最早版本重现读者的阅读视野,可以令我们更准确地评价王世贞的史德,且对恢复徐学谟君子形象有益.  相似文献   

5.
作为明代后七子复古运动的领袖之一,王世贞复古思想的形成既有很大程度的被动因素,又有一定程度的主动因素,李攀龙的影响是王世贞思想启蒙的根源,而后七子的结盟则最终从多个层面促使子其复古思想的全面形成。  相似文献   

6.
明代经学以科举化为首要特点,其经学诠释传统发展至后期,出现了以《四书蒙引》《易经蒙引》《四书存疑》《易经存疑》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诠解著述.它们以羽翼明初官定《四书五经大全》为旨归,不断为明代中后期程朱理学的发展注入新血.这些渐次完成的程朱理学诠解著作,在明清经学转型中亦扮演重要角色.它们在传衍过程中逐渐并行并称,乃至形成"蒙存浅达"的固定话语,甚或成为明代经学的标签化表述,在清人反思明代学术之弊的语境中被反复使用."蒙存浅达"的话语生成史,直观展现了明清经学的嬗变进程,也蕴含着清代学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宋贤 《考试周刊》2010,(19):23-24
“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亦是明代复古派对汉魏古诗接受的热点。明人王世贞基于自己的诗学主张,从文本分析和前人评价入手,对《古诗十九首》的法度、审美特性等都有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其观点对今人的研究不乏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经学以科举化为首要特点,其经学诠释传统发展至后期,出现了以《四书蒙引》《易经蒙引》《四书存疑》《易经存疑》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诠解著述.它们以羽翼明初官定《四书五经大全》为旨归,不断为明代中后期程朱理学的发展注入新血.这些渐次完成的程朱理学诠解著作,在明清经学转型中亦扮演重要角色.它们在传衍过程中逐渐并行并称,乃至形成"蒙存浅达"的固定话语,甚或成为明代经学的标签化表述,在清人反思明代学术之弊的语境中被反复使用."蒙存浅达"的话语生成史,直观展现了明清经学的嬗变进程,也蕴含着清代学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谢榛、李攀龙、王世贞等人结社,文坛上再次出现了一个复古高潮,同时,尊崇盛唐诗歌也又一次掀起了热浪。后七子的唐诗观并不完全一致,论诗主张也大有径庭。但总体上仍然可以看出两条清晰的发展线索:一条是承前七子旧说严格遵循传统格调派唐诗观的途径;另一条是对传统格调派唐诗观的修正和改良。因此,从唐诗批评史上看,后七子的唐诗观仍应算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发展时期的后一阶段。这一阶段孕育着格调派唐诗观的蜕变。(参阅拙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0.
明末史学家谈迁认为王世贞所作《昙阳大师传》是仿照唐人《南岳魏夫人传》所作。笔者经过查访资料,文本比对,发现曇阳子事迹确实与诸多版本的魏夫人传记记载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将王世贞所作《昙阳大师传》和《太平广记》中《魏夫人传》两文相似之处作具体比较,并对相似原因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莆田学院学报》2022,(1):54-60
概述明清时期兴化府的地方总集编纂,共17种,其中明代9种、清代8种,明代诗文总集以《莆阳文献》《续莆阳文献志》《莆阳全书》为代表,明代诗歌总集以《郊居诗抄》《壶华毓秀集》《莆阳诗编》为代表,清代诗歌总集以《莆风清籁集》和《国朝莆阳诗辑》为代表的。立足于历代各类书目,考述所列举的明清兴化府地方总集的目录和编纂历史,以期完善福建地方文学资料库。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文学复古运动,从活跃于弘治、正德年间的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复古流派开始,经过唐宋派的冲击后,其间出现了中衰,但终于又在嘉靖中期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文学复古流派中继续进行下去。从其中衰的现象来看,包括"前七子"文学复古流派的消歇、唐宋派的冲击以及"后七子"文学复古流派的兴起这几个现象。要分析明代复古运动中衰的原因就不得不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探析。在探析过程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发展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相似文献   

13.
由我国当代史学家郑天杨教授主编、南开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编辑的《明清史资料》,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于1980年内出版。全书约七十万字,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明代部分,下册为清代部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别从明清两个时期《花庵词选》的流传与接受过程中探究其词学批评价值。分析《花庵词选》在明代的流传与接受,梳理清代词学名家在选词文本的思想性、词题和选词风格的不同观点,阐明黄昇在词选本中的评点和不拘一格选词的词学批评观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世贞与《金瓶梅》的著作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作者不必求新,《金瓶梅》作者的答案就在明人笔记中。《金瓶梅》12种手抄本源于王世贞家;被陆炳“诬奏”、“籍其家”、“沉冤”,“托之《金瓶梅》且最早拥有《金瓶梅》手抄全本的“王大司寇凤洲先生”只能是王世贞;《玉娇李》与《金瓶梅》同出一人之手,《玉》作者是王世贞,《金》作者也应是王世贞;《金瓶梅》“指斥”的“时事”与王世贞家世相关,所写明代官吏多为王世贞的熟人;《金瓶梅》大量借用他书素材正是王世贞提倡模拟方法在小说创作中的实践;大哭:李瓶儿与善写丧葬场面体现了王世贞的家庭遭际、哭癖个性与心理特点。吴晗文章及“非王”说未能剥夺王世贞的《金瓶梅》著作权。  相似文献   

16.
《醒世姻缘传》成书年代新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醒世姻缘传》的成书年代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到目前为止有“崇祯说”、“顺治十八年说”、“康熙六十年说”、“乾隆说”等。这里,在“清代说”的基础上,通过对明清两代科考制度、服装颜色、职官名称演变等方面的考察,论证《醒世姻缘传》成书的上限应该是雍正四年(1726年)。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续书作者高,旧有“传胪”之称。查“传胪”本为宣布进士名单的仪礼行为,后由动词转化为名词,成为进士名单中的专用称谓。明代科举,“传胪”并指二甲、三甲第一名;清代科举,则偏指二甲第一名。根据有关资料,高于乙卯恩科所中名次为三甲第一名。就清代科举制来说,称其为“传胪”,实不够准确;但放在明清文化大背景中,称其为“传胪”亦非全无根据。  相似文献   

18.
严羽诗学对明清时期的“性灵”说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严羽论诗主张“吟咏情性” ,直接影响了“性灵”派的诗歌表现真情的观点 ;另一方面严羽提倡“学古” ,这又与明代公安派的反对复古和清代袁枚的“学古”而在“著我”的诗学主张相悖 ,对明清的“性灵”派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代考据学是明代学术史的重要内容,对于明末清初学术风气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四库全书总目》中著录明代考据著作之体要为考察对象,可以洞见四库馆臣这一学术共同体对明代考据学的认识,包括馆臣对明清考据学关系的认识,即承认明代考据学对清代考据学"导夫先路"之功。相对于明代理学末流空疏的学风,馆臣对于明代考据学著作无疑更是偏爱,但由于无法与乾隆时期日趋缜密的学术风气相比,馆臣也对明代考据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相似文献   

20.
作为明代戏曲评论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世贞的《曲藻》在明代曲论由教化论向舞台论、由零碎阐述向综合研究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但是历来戏曲批评家对《曲藻》给予的关注甚少。本文试图通过对《曲藻》的客观分析,给予王世贞在曲论史上一个较为公允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