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论STS教育的后现代意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下半叶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 STS教育在西方国家同时兴起。 STS教育的取向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主旨在诸多方面是一致的 ,STS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后现代科学观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但是 ,后现代主义在矫枉过正之时 ,却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烙上了浓厚的泛神论 ,非理性主义色彩。STS教育在构建理念与实践时 ,自觉地摒弃了这些消极因素 ,这就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世界正在走向一个后现代时代,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作为最先进入后现代社会的国家,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更多地反映了从"现代教育制度"向"后现代教育制度"的转型.美、加、澳教育在向后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后现代"教育问题,其教育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现代教育制度"的重建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正STS,是英文"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简称,意指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文的融合。1991年美国国家理科教育教师协会把STS教育定义为"在人类生活的背景中去教学生学科学"。STS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多维的,既包括传统的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与掌握,也包括怎样认识科技伦理、科技的局限等与学生的生活或社会相关的议题。自从上世纪末,STS教育引进并应用于国内基础教育之中,极大地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提出"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时社会负责任的态度"由此可见,实施新的课程目标,向学生普及STS知识,增强STS意识,推进STS教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当下高校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还存在重科学知识探究、轻思想道德学习的现象,这与它的教育目标——"实现价值导向"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STS教育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完善对思想道德价值的指导,教学上需进行必要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三个单词的英文缩写.STS教育起源于英、美等发达国家.1980年国际科学联盟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STS教育国际会议上,一致同意把STS教育看作"一个对今日学生进行理科教育最适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STS"是"科学" (science)、 "技术"(technology)、"社会" (social)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STS教育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完善,在新的教育标准下,将中学物理课程与STS教育相融合已成为中学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正是以中学物理课程与STS教育的融合为研究内容,从STS教育的概述出发,综合分析了中学物理课程与STS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STS课程:类型、特征及改革走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TS课程是当代西方科学教育改革的产物,它的出现折射出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科学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型。作为综合课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STS课程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以科学概念和原理等基本知识为主导的STS课程、科学知识和社会问题交融的STS课程和以社会问题为主导的STS课程。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目标的多元性、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等是STS课程的基本特征,它预示了当代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些走向,如强化科学教育的价值维度,摒弃科学教育的精英主义传统,从注重"知识体系"到注重"探究过程"以及关注科学伦理道德,等等。  相似文献   

10.
STS教育(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ducation)是目前在教育领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兴起的一种教育范式。生物学科是自然学科的一种,其主要特性是实验性和社会性。将STS教育理念融入生物学科教学就是为了使其充分发挥学科特有的性质。本文开拓新生物学科教育思路,完善生物学科的教学理念,围绕生物学科教学和STS教育的融合,归纳总结STS教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发展、综述STS教育特点、目标,同时分析生物学教学研究国内外现状,为设计教学课程提供材料,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道德教育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文章首先介绍了后现代主义的背景,在分析后现代道德教育的新发展之后,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超越现代主义的新思想或新理论,代表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范式。后现代主义思想理论是后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对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教育观包括个性化、多样化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非线性、复杂性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关注个体、回归生活的后现代主义教学指向,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后现代主义师生关系,丰富性、差异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评价,人性化、民主化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变革思维范式,强调对人的关注,倡导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注重平等对话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哲学界主流思想对现代化的成功持肯定态度时,后现代主义却对现代性的合理性进行了反思与批判。面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传统的教育理论受到了挑战。后现代主义对于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目的的重新审视;对师生关系的重新考量;对同质教育的合理性批判;对传统课程结构的质疑;对传统教育管理的颠覆。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去中心”概念等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它仅具有“有限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STS教育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综合科学素质教育。发展和融通是STS教育的两个基本理念。通过建构合理的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策略有效地实施STS教育。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对当前的中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主义所造成的结构主义、未来主义、教师商品化等加剧了教师在实现学校教育的功利目的与自身的专业发展之间存在的紧张和冲突,使教师陷入了日益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后现代教育思想并非仅仅是解构,它在某种程度上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教师身份认同重构的路径在于重建亲密的师生关系和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探讨了比较教育研究中"发展与教育"领域的形成,梳理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范式和理论,这些范式和理论有新自由主义范式、激进主义范式、批判范式、后现代主义范式,并提出了"教育与发展"领域的四个关系维度,即教育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以及与现代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现代高等教育所推崇的“完人”目的观存在诸多弊端,它导致高等教育以某种预设的完人常模作为中心和出发点,有悖于终身学习的思想,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无视多元化文化背景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后现代主义从价值取向、内容规定、形成方式以及种类要求四个方面阐释了其高等教育目的观,这对审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理性主义、工具主义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但与科学技术发展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也随之不断出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应运而生,《综合计划》是STS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因此,重点介绍了《综合计划》的目标、模式、研究的结果和建议,分析了该计划的影响和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人本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入手,分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必要性,提出从情境教育、和谐教育和主体体验式教育角度,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态德育整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国外理工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国外大学主要通过STS(Science,Techonology &Social)教育和通识教育两种模式使理工类学生能兼具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STS教育倡导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一体化,通识教育强调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性培养。教育是相通的,国外学者的理论探索及关、英、澳、日等国的实践探索为我国理工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许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