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盐阜大众报》记者杨树立撰写的《好稿采写例话》一书,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好稿采写例话》收录了作者的省以上好新闻获奖作品,以及在省级以上新闻业务刊物发表的论文、采写心得共76篇。全书以专题研究方式,针对新闻采写中不同题材、不同视角、不同形式的处理,深入 浅出地进行现身说法,如“把新闻写成花边消息”、“一个题材多种处理”,“把现场新闻写深刻”、“多视角审视社会问题”、“采写人物通讯的得失”、“用投稿者眼光编辑”、“记者经历的故事”等等。《例话》中收录的作品大多是作者从采访一线捕捉的“活鱼”,以…  相似文献   

2.
黄顺铭 《新闻实践》2006,(12):62-62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教授的论文集《新闻传播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共收录了40多篇论文,大致分为四组,即“新闻传播理论”、“传媒产业运作”、“新闻传播策划”以及“媒介批评与新闻教育”。《论稿》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颇值一读。  相似文献   

3.
1993年,我从事新闻工作时间不长,采写的一篇短新闻《五十块钱一部车》,在7月1日的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发表后,迅速引起强烈反映,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文摘报》,解放日报社主办的《报刊文摘》,法制日报社主办的《法制文萃报》以及四川的《每周文摘》、广东的《南方日报》等均予转载;同时,《中国青年报》10月12日的“经济蓝讯”把这篇短新闻做为发生在国内重大新闻事件列名刊载。当年,《经济参考报》将该稿评为“十佳短新闻”,是年6月,《了望》新闻周刊记者以此稿为内容之一刊发《该对小车  相似文献   

4.
近读荣获“全国晚报新闻特写大赛”特等奖的《一次不寻常的接生》等一组特写,使我强烈感受到了《新民晚报》记者的采访和写作能力确实不同凡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次不寻常的接生》是一组新闻性、时效性、趣味性具备,极宜于晚报读者口味的好稿,由它摘取此次大赛的特等奖桂冠是当之无愧的。它所以能获此殊荣,基础是新闻事实本身为珍闻,条件则是记者“抢”新闻的意识比较强,而在“抢”着采访、“抢”着写作的过程中,记者又善于挖掘,善于组织,善于表达。  相似文献   

5.
沈阳日报社办《沈阳日报》、《沈阳晚报》两张报纸。1992年初以来,我们为了增强报社的凝聚力,充分调动起编采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加强管理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实行内部职称聘任制,取得了可喜成果。选准突破口——改革聘任制《沈阳日报》、《沈阳晚报》两个编辑部共有170多名编采人员,但过去却经常出现“稿荒”,特别是有分量的重点稿“稿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在分析原因时找到了症结,那就是相当一部分编采人员工作没有积极性,精力没有用在办报上。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有的记者不务正业,整天陷在应酬中,报社有关部门曾做过统计,有些记者平均每天至少参加一个会(产品鉴定会、新闻发布  相似文献   

6.
一九九二年“华东九报经济新闻竞赛”已经结束。《安徽日报》《考“官”之后》一文荣获特等奖。下面是该文作者之一、《安徽日报》主任记者杨佩良采写此稿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新闻。1979年吕月3日《新华社新闻稿》第3473期、第3474期新华社加编者按刊发了湖北省巴东县税家公社杨家坪大队谭实华给新闻单位的来信,以及新华社记者杨正文、田庄对来信的调查附记。题为《不能把落实政策的好事当“资本主义”来批》。 新华社通稿发出以后,《人民日报》、《湖北日报》、《恩施报》随即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出全文,并因此引发了一场姓“资”姓“社”的大讨论,持续了近两个月。《湖北日报》从8月8日至9月14日在一版发文《肃清极左流毒,把党的政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在卫生体制改革中,医务界提出了“优质优价”的问题。这话提法是否正确,是否科学,社会各界以及医疗卫生系统本身都有不同看法。围绕这一社会上所关心的问题,新华社记者朱玉最近采写了《医疗部门提“优质优价”群众对此看法不一》(见2月18日《新华社新闻稿》),客观地介绍了不同的观点,我以为这是一篇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9.
喝啤酒时倘若以很快的速度往杯子里倒啤酒,杯子里总是啤酒少而泡沫多。其实,啤酒的泡沫多少并不关大事,多点泡沫可以少喝点酒。由此我想到了新闻“泡沫”。新闻“泡沫”的多少其实与报纸扩版的速度有关。我所供职的晚报,五六年前的新闻版只有3个。那时记者写稿是很难上版面的,逼得大家写好稿,抓独家新闻。记得当时最优秀的记者写得再多,每个月也只能发20篇稿件,数量虽少,但常常有稿件被《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报纸转载。现在的新闻版面是以前的几倍,吃稿量自然大了。记者写一篇发一篇,几乎很少有被“枪毙”的。有的记者最多一个月能发…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贵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美中不足者,乃“似曾相识”的重稿有些多。就以第五期为例吧!“记者生涯”中的“南沙永远记住他们”一文,《新闻与成才》杂志第4期上刊登过,只不过题目叫“南沙踏浪抒豪情”。“业务研究”中的“从‘小行星撞击地球’看记者的职业修养”一文,也已在《新闻战线》第4期刊登。  相似文献   

11.
苏辉学 《军事记者》2013,(11):72-72
《军事记者》已伴我度过了9个春秋.它给了我写作动力和创作源泉.帮我实现了“报道变铅字”的梦想。没有《军事记者》的启迪,我不会在新闻路上坚持走下去;没有《军事记者》编辑们的耐心指导,我不会在《解放军报》《军事记者》《空军报》等报刊上稿。  相似文献   

12.
新闻记者,顾名思义应当是新闻的纪实者。《新闻工作手册》对记者的要求:必须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懂得新闻政策,并熟练地运用新闻价值观,采写各方面的新闻。可是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很多记者常常不是新闻的纪实者,而是各种政务和公务的“新闻秘书”、社会杂务的“宣传干事”、或是统称为公文式的记者。当今,社会上的各种活动,“约请”记者参加,成为一种时髦,什么“厂庆”、“协会庆”、  相似文献   

13.
2012年,《火箭兵报》刊发一组“记者亲历某部驻训演练见闻”系列报道.6篇被评为当月优质稿,3篇被评为年度好新闻,2篇被《解放军报》转载。总结这次深入某部驻训演练一线的采写实践.记者深切地感到,要写好亲历式军事新闻.必须深扎“亲历”这个根.多采写带有“现场温度”的新闻。善于运用细节将新闻故事化。深刻提炼新闻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4.
我是15期函授学员,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一年就让我尝到了甜头。且收获颇丰:在中央级报刊上稿14篇。其中在2005年11月3目《解放军报》三版刊登了一篇《为老兵制作“军旅光碟”》的稿子.在省市级报刊电台上稿70余篇。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军报新闻函授中心把我从一个“门外汉”拉进新闻的“殿堂”的。于是.在15期函授学习还未结束时.我又迫不及待义无反顾在10月份报名参加了16期的函授学习。  相似文献   

15.
3月19日,《聊城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则新闻《欧洲肉牛“疯”了鲁西黄牛“牛”了》。同日,《大众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随后,《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将此稿分别转发或采用。发生在欠发达的山东聊城的这一新闻事件何以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聊城日报记者是在中国即将加入 WTO 的大背景下来看待欧洲发生的“疯牛病”这一现象,从经济全球化的大视野中“发现”了  相似文献   

16.
简讯     
△新年前夕,新疆军区宣传处首次举办了一期民兵新闻骨干培训班。参加这次学习的60余名学员来自新疆各基层人武部和边防、偏远地区的民兵单位。《人民日报》驻疆记者、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以及新疆新闻界记者为学员授课。山东昌潍师专大学生记者协会成立一年来取得可喜成绩。协会主办的《学生通讯》,开设了“同学呼声”,“我向校长进一言”等十几个栏目。《学生通讯》已出25期,发行2万多份,同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信息网络。已被各级新闻单位采  相似文献   

17.
3月31日,埃菲社记者从北京发出一篇电讯稿,题为《中国试行议会民主》。稿中写道:“电视天天向观众介绍议员分组讨论情况和记者招待会概况”,“观察家们认为,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在报道新闻透明度方面是空前的”。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七届政协一次会议期间,首都新闻媒介在提高会议报道的“透明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时地、客观地报道决策过程中的讨论情况,摘登与会者的发言,开辟《寄语两会》《两会手记》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专栏,除此之外,还专门派出记者盯住“两会”期间召开的记者招待会,注意从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去年7月,我有幸采访了山东省宁阳县“种子大王”张加田,写出了“信守合同赔付百万”的消息。《大众日报》以《宁亏二百万也不让一粒劣种坑农》为题在2版头条刊出。这篇消息获’98山东新闻奖一等奖,还被评为’98全国省级党报新闻奖三等奖。回想此稿采写的过程,深深体会到记者采访“心入”是采访写作成功的重要一环。首先,采访只有“心入”,才能锤炼记者与采访对象、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感情,进而激发采访写作的激情。  相似文献   

19.
“新闻摄影月赛”是《中国记者》拳头栏目之一,六年多来从未间断,深受广大基层摄影记者和摄影爱好者喜爱。为进一步扩大这个栏目的影响,广收好稿,本刊和哈尔滨第三发电厂决定共同举办为期三个月的特别“新闻摄影月赛”。入选照片将在《中国记者》第7—9期“新闻摄影月赛”栏内陆续刊登,  相似文献   

20.
近来,一些报纸揭露新闻界及社会上以稿谋私,搞“有偿新闻”、“三包采访”以及花钱“买宣传”等不正之风的情况,呼吁新闻从业人员端正作风并加强必要的社会监督。《新民晚报》1月17日刊登一篇题为《三包采访》的署名文章。作者说,“三包采访”不知起源于何时,但近几年在新闻界颇为流行。所谓“三包”,即被采访单位对记者的采访包吃、包住、包旅费。愿意花钱邀请记者的,多是财大气粗的工商企业,也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