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实战说氧债     
华朝熙 《垂钓》2011,(5):30-32
“氧债”是水产养殖的专业术语,泛指动物(包括人类)由于自身因素或外界环境原因,导致缺氧而改变了日常的生活规律和行为。我总认为钓鱼与养鱼是一脉相通的——对象都是鱼。古语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因而,必须对鱼有所了解,才能将鱼钓好。  相似文献   

2.
在盛夏的黎明;在闷热的阴天;在水生植物密铺的水面;在油类所污染的水体,我们常常会看见鱼类将头抬起在水面,不停地将水和空气混合吞进。这种现象,人们称为是“鱼浮头”。 “鱼浮头”是由于水中溶氧明显缺少,鱼类感到体内严重缺氧,而被迫采取的一种保护性呼吸状态。这种持久保持的头向上、稳定身体的被迫性体位,十分耗费体力。同时,还停止了摄食。为努力保持这种体位和加速呼吸运动时,也就加速了体内氧气的消耗。它们  相似文献   

3.
<三>缺氧状态下鱼的摄食表现 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天气不错,既无风也无雨,水位没涨也没落,然而钓了一天鱼,移了几个钓位,换了几种鱼饵,却只钓到一两条,甚至“剃光头”。于是埋怨运气不好或鱼饵无效。其实这往往是水中缺氧的原因。坐在湖边,我们难以察觉缺氧状态下鱼在水里的活动情况,而在实验室中却可一目了然。 实验课题:观察缺氧状态下鱼的摄食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4.
邢乐仁 《垂钓》2006,6(3):41-43
(四)溶解氧的水平分布 《钓鱼人笔记》 迎风钓是广大钓友熟知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刮风时水在运动着,氧气也在“运动”着,因而鱼摄食的条件也在变化着。有一种现象常使钓友们费解:迎风底钓时,水面上的残叶杂草随波浪吹到脚下,但浮标却反方向运动.越吹离自己越远。我们看看这到底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马建华 《钓鱼》2008,(4):24-25
钩饵为什么会存在盲区,尚钓友的解释是:“当铅坠或一颗钩饵在某一时刻能使钓组处于平衡时,鱼摄食另一颗钩饵在一定水域中游动,不会对已平衡的钓组产生影响,这一水域称鱼摄食钩饵的盲区。”尚钓友还举例说:“一触一拖状态的长子线钩饵,钓组平衡时,他就处在自身的盲区之中,在这个时刻,鱼吸它入口或口含钩饵在盲区中游动,漂尖没有反应。”  相似文献   

6.
说到闷热天,众口一词是“鱼难钓”。许多人把这样的节假日戏称为“黑色星期天”,失望、惋惜之情尽在其中。夏秋季节,天闷热常使较大的区域形成一个低气压的大气候、大环境。但是,鱼难钓并不是完全不能钓。下面谈谈我对付闷热天的策略和方法,供钓友们参考。一、钓浮不钓底天气变闷,水中溶氧变少。当水底处的溶氧度低到一定程度时,底层鱼便会离底上浮,缺氧越严重,鱼上浮得越厉害。在缺氧不太严重时,鱼会滞留在某一水层中间,并且仍有一定的觅食欲望。所以此时不能钓底,而要钓浮,把钩饵下到有鱼滞留的水层中。钓浮就有个深度问题。…  相似文献   

7.
提竿时机,是钓技中非常难掌握 的一环,也是钓鱼成败的一环。提竿的最佳时机,是鱼儿摄食入口将要游走的一刹那。若错过这一时机则会失于“早”或失于“晚”。 提竿时机,因诸多因素不同而异。其技巧难度虽大,但经过长期的努力,是完全可以掌握的。笔者经验是:首先要了解各种鱼的习性与吃钩方式和对提等时机有影响的诸多因素,经过长期的垂钓实践,无数次从“提空失误”中去摸索、体验,从而逐步地掌握其技巧。 准确掌握提竿时机要了解10个“不同”和两个“注意”。 10个“不同” 一、鱼的吃钩方式不同 鲫鱼(底层鱼)摄食时俯头翘尾…  相似文献   

8.
姜丙利 《垂钓》2013,(7):30-30
进入夏季,高温湿闷的天气会导致水体温度上升,水中溶氧量降低,直接影响鱼类的活跃程度,这令不少钓友苦恼不已。其实,钓者只要方法得当,在低压闷热天气中同样能有不俗的鱼获。鱼类生存有“三趋”一一趋氧、趋温、趋食。湿闷的天气常常伴随着低气压,而低气压又会造成水体缺氧,水体一旦缺氧,轻则使鱼群离底觅食,重则使鱼集体停口。  相似文献   

9.
张兰舸 《钓鱼》2008,(17):33-33
肥水塘鱼难钓,尤为夏季更难钓,这是钓鱼人的共识。何故?原因有四:一是肥水塘养料丰富,食物充足,完全可以满足鱼的生存需要,勿须四处寻食。二是肥水塘缺氧,鱼要活动必须耗氧,因此,鱼大都处在相对的静止状态,很少四处游动。三是由于塘内持续缺氧,鱼憋得难受,根本就没有进食欲望。  相似文献   

10.
邢乐仁 《垂钓》2009,(6):64-66
经验丰富的钓友都喜欢迎风垂钓。迎风时虽然抛竿困难外加人受罪,但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后,这些迎风钓鱼的钓友多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那么我们能否把风力、溶解氧和鱼的食欲(氧债的出现)三者串联起来,把迎风垂钓的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1.
颜恒 《钓鱼》2009,(6):44-45
钓鱼人总是会在垂钓中生出许多“新法”,千方百计来增加鱼咬钩的机会,以使鱼获量大增。一条“逗一逗,鱼上钩”(与之相似的还有:“鱼不咬钩逗一逗”、“钓动不钓静”、“轻提慢引,鱼儿咬钩变勤”等等)的现代钓谚.  相似文献   

12.
(五)流水氧足好钓鱼。一般流动中的江河、溪流,水中是不缺氧的。这里的“流水氧足”是指相对静止的湖泊、水库、池塘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附近流动着的水域。它给鱼类觅食和摄食提供了“氧足”的外部条件。所谓“氧足”,系指水  相似文献   

13.
范宁 《钓鱼》2008,(11):14-15
时常会碰到窝点内鱼虽多,但不咬钩的现象,很多人对此束手无策。不久前,南京钓友小陈就向我询问过类似的问题:我最近钓鱼总感到不爽,明明看到窝点里有鱼星,旁边也时常看到大鱼翻水。可就是在底下钓不到鱼,已经有连续3天“空军”的现象了。有人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我们这个地区在这个季节经常遇到的,主要是气压太低,水中缺氧,鱼都离底了。我想请教,如果在这个季节遇到鱼离底的情况后,该怎样垂钓才能获得好收获呢?  相似文献   

14.
马建华 《钓鱼》2006,(7):22-23
我在《悬坠钓新解》一文中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话“:随着钓手持续不断的抛竿扬竿,钓点内雾化饵料形成了一个由上而下、互相连接的带状诱饵区,浮标出现了在下行过程中的停顿、上顶或者加速信号,甚至有的时候浮标在还没有站起时就会出现超时翻身或加速站立等现象……把握这种时机扬竿,多数情况下会中鱼,这种现象使钓手意识到底栖性鱼类有时候是可以上浮摄食的!通过一定的手段将鱼引离水底而钓获成了很多钓手的取胜之道。与此相适应的是饵料品种的多元化,以及粉状饵料特别是拉饵的普及使用,使得饵料可以根据鱼情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停留在钓手设定…  相似文献   

15.
抢钓过冬鲫     
钓水 《钓鱼》2013,(24):30-32
初冬,天气变化起伏较大,反复无常,对天气异常敏感的鱼类,为应对即将来临的漫长冬季,会抓住最后的机会积蓄能量以补充体能,这段时间内,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点,会出现一次摄食高峰期,其中以鲫鱼最为突出。但这段时间持续不会很长,长则三五天,短则两三天甚至一天,抢食现象稍纵即逝,因此,钓鱼人应抓紧时间,抢在鱼即将封口或不开口之前,抓住机会,实时出击。  相似文献   

16.
藏网抄鱼,是缩短遛鱼时间,提高上鱼率的好方法。为做到藏同抄鱼,从中鱼到拉鱼再到出鱼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按照有利于抄鱼的要求进行操作。中鱼(即扬竿):扬竿时既要中鱼,又不要将鱼扯离水底。因此,发现鱼讯提竿后,凭手感如是需用抄网抄的大鱼,应立即将竿在保持绷紧钓线的情况下倒向(无障碍物的)一侧,让竿尖贴近水面,然后将鱼拽出窝点,进人拉鱼阶段。拉鱼(即遛鱼):要向左右反复拉鱼。两个目的:一是借助钓竿的弹力作用缓解大鱼的冲击,以免出现“拔河”现象;二是让鱼始终保持在水底,以免使其出水受到惊扰。待鱼到了可以任…  相似文献   

17.
鱼不咬钩肯定事出有因,这就给垂钓者出了一道题目.而且必须做出回答。鱼儿为什么不咬钩?据笔者的实践与积累,我认为既有客观因素,亦有主观原因。从客观上讲,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水中缺氧。表现为人们常见的“鱼浮头”现象。对缺氧最敏感的鱼种是中上层鱼.如鲢鳙。鲤鱼稍次,  相似文献   

18.
根据韩春气温高水中易乏氧等弊端,暮春钓鱼需在钓时和钓点上做文章,尽设避开强光照射的水域,寻找溶氧足的地方,这样才能钓到鱼。—、钓早晚渔谤说:“好春钓早晚,投竿选近岸。”萚春的白昼气温已接近夏天,但早晚空气宜人,比较凉爽,这是鱼摄食的两个高峰,也是垂钓的最佳钓时。这时刚刚出现鱼肚白,深水区俄了一个晚上的鱼,会纷纷游向近岸的浅水,寻找食物充饥。这时可用短竿钓岸边,只要别弄出声响惊散鱼群,就会频频上鱼。  相似文献   

19.
1.中距离跑项目的特点 1.1 中距离跑属于极限下强度的项目,这种强度所特有的指标是氧债。在中跑过程中,由于氧债不断积累,缺氧的程度不断增加,在比赛或考试的后程,氧债增加可达20-30升,在血液中乳酸量增长可达270毫克-300毫克, 出现最大需氧值。  相似文献   

20.
氧债     
“氧债”目前已引起了我国运动生理学界的注意,新修订的全国体院通用运动生理学教材(1989年)也部分更新了氧债理论,删去旧版错误,但还采用了氧债一词,未改动。氧债还是氧债,只是有了新的内涵机制。 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基本问题入手来考查氧债的机制,也就是运动后恢复期氧耗高于静息水平这一客观事件的机制问题:运动对人体产生了什么影响?影响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