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学浪潮中,里尔克是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别具一格的诗人。《豹》是他1903年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这首诗描写了被关在笼中的豹子的形象,但诗人着意要表现的并不是豹子的美丽的花纹或强健的体魄,而是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哲学沉思投射到这个象征物上,使之承载更蕴藉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豹!令“百兽震惶”的豹,声震天地的豹,桀傲不驯的豹,你见过没有?见过那矫健的身影没有?而今啊,它正无奈地蜷伏于一首十二行的小诗里,蜷伏于一个残酷的世界里,蜷伏于一位奥地利诗人的内心矛盾和惶惑里。你看看吧,走近些看看吧!看看里尔克先生是怀着一种怎样复杂的心情,镜头般地一下子把我们的视野推进“那走不完的铁栏”里:  相似文献   

3.
豹!令“百兽震慑”的豹,桀骜不驯的豹,你见过没有?见过那矫健的身影没有?而今,它正无奈地蜷伏于一首小诗里,蜷伏于一个残酷的世界里,蜷伏于一位奥地利诗人的内心矛盾和惶惑里。你看看吧,走近些看看吧!看看里尔克先生是怀着一种怎样复杂的心情,一下子把我们的视野推进“那走不完的铁栏”里。  相似文献   

4.
《豹》是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一首咏物诗,描写囚禁在铁笼里的豹渴望摆脱命运束缚的深切感受。诗人借助豹这一具体的“物”,传达他对“人”的世界、“人”的生存处境的思考以及他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茫和痛苦。《豹》有不同的中译,对几种中译的翻译技巧进行探析,和不同中译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诗歌翻译追求的是情通和形似,译必须有一种能融入原诗意境的激情,才能达到形似与神似。  相似文献   

5.
回头的勇气     
画面上一只凶猛的豹子在追逐一只豪猪。宽阔的草原上,豪猪在前面拼命地奔跑,豹子在后面紧追不舍。经过一番搏斗,尽管豪猪又一次从豹子的嘴里逃脱,但它的后腿和背上已经被豹子咬得伤痕累累,鲜血直流。在我看来,这只豪猪不一会儿就将葬身豹口了。猎手和猎物继续在奔跑追逐,眼看凶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意义     
在海明威一部小说的开头,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非洲一座海拔七千多米的高山顶部,有一只冻死的豹子。没有人能够解释它为什么要到这样高的山上来……”众所周知,豹子是生活在平原上的,就算其中耐寒点的品种,比如说像西藏的雪豹,也绝对没有登山的爱好。而这只豹子竟然爬上了如此高的山峰,爬上我们这些所谓具有高度智慧的人类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到达的地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当然,我们人类也有超越自我、“制造”奇迹的时候。比如说奥运会上运动健儿们获得比赛的冠军、打破世界纪录的功绩都绝不亚于高山顶…  相似文献   

7.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名篇《豹——在巴黎动物园》,是一首象征主义诗作,主要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层思索。本文从新批评、阐释学、存在主义等三个角度来重新解读。我们认为,“豹”这一意象指向向往自由和灵魂追求的物、人乃至整个人类的无限挣扎以及与现实的奋力搏击,以及终究“化为乌有”的永恒的精神苦痛与神性寂寞。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的母亲杜邀贞说她怀孕时,曾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所以给郭沫若起的乳名叫“豹”。他在家排行第八,母亲称呼他为“八儿”。  相似文献   

9.
诗人写诗运用的手法很多,其中“顺起反接”与“反起反接”是两种重要的创作手法。本文拟从两首古诗的鉴赏入手介绍如何从重点词语探入,了解诗的思想内容;然后进一步分析其表现手法,看它是如何使思想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  相似文献   

10.
一学习生字:窥、障、泰 师:小朋友,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几个成语. (出示) bào 管中窥豹 师:谁来读?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豹,"豹子"的"豹".(出示豹子的照片)见过豹子吗? 生:见过. 师:在哪儿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生:我在电视上见过. 师:豹子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古人就是根据豹子的样子造出了"豹"字.(出示甲骨文"( )")这个甲骨文字跟我们见过的豹子哪里比较像? 生:豹子张着大嘴,身体上有一圈一圈的纹,还有爪子和尾巴.  相似文献   

11.
杨希水 《云南教育》2001,(17):31-32
《鹅》是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一首古诗,相传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全文十八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鹅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   全诗两句共四行。第一句的第一行连用三个“鹅”字,点明该诗所咏的对象。这里不仅表现了诗人在呼叫鹅,同时表现了鹅的叫声。因为鹅的叫声正是“鹅、鹅、鹅”,所以一听到这叫声,人们便知道是鹅在叫。这样写,既起到开头点题的作用,也使第二行的“曲项向天歌”的“歌”有了着落。接着,诗人采用特写的表现手法,具体地描写了鹅弯曲着脖子,对着蓝天唱歌的可爱形象。“曲项向天歌”寥寥五字…  相似文献   

12.
开头和结尾,在文艺作品的艺术结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古人把文艺作品的开头比作“凤头”,就是说要象凤凰的头那样小巧美丽,叫人一见倾心;而把结尾比作“豹尾”,即结尾要象豹子尾巴那样短促有力,挺拔显神,使人有思索、回味的余地。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结构精致的文学体裁,尤应重视“凤头”和“豹尾”的艺术设计。杨朔散文的开头和结尾,是他苦心孤诣地进行艺术构思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特别是他后期创作的  相似文献   

13.
炼字,指锤炼词语,即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它是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是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相似文献   

14.
在对李白的“西顾”诗歌及其雕塑般举首西望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窥视中,感受诗人一生的“西顾”情结,其深层内涵是诗人一生对于政治理想的执着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邵建新 《初中生》2007,(3):22-23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一生中所写的最后一首关于战争的诗,它纪实言理,气势磅礴,是一首抒发今胜于昔的人间正道之歌,是“一首雄浑沉着的新史诗”(郭沫若语)。它使我们充分感受到毛泽东作为诗人政治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作为政治家诗人独特的风骚文采。关于这首诗的发表过程,说来还蛮有趣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佳作,诗人所深情吟咏的“一棵树”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诗人以“一棵树”为母体,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献身人类事业的崇高伟大的艺术形象。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的形象(尤其是抒情诗的形象)的实现总是与艺术想象分不开的。艺术想象是由一个形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艺术方法。《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首诗中,“一棵树”的象征意义即新的形象的实现,亦是诗人借助于树的形象和特点进行艺术想象的结果。艺术想象作为一种方法,从宏观上决定了一首诗或一篇文章的美学取向,而要实现一个形象到另一个形象的转化,还有赖于多种艺术手法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7.
《预言》收集了何其芳20世纪30年代所作的34首诗歌。诗集分为3卷,反映出不同时期诗人不同的心灵状态和情绪焦点。诗人从学校到社会,经受了爱情的体验和社会的磨练,由“象牙之塔”里的理想主义成长为现实社会的冷峻批判。《预言》真实的记录了诗人迷茫、苦闷、幻灭、追求的心灵变奏,具有“自叙传”色彩。诗人对应自己的情感在有意无意间塑造出一个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一形象随着诗人的成长而成熟,经历了由一个“独语”到“思想”再到“觉醒”的发展历程,并具有鲜明的“何其芳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朦胧诗《致橡树》作为一首爱情诗来读,它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恋的“橡树”和“木棉”,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是诗人内在情思和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和“象”相融合所产生的可感可触景象。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这首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因此不可避免地烙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首文笔质朴、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的小诗。诗人用工笔描绘阳光下跪着求乞的女孩,观察细致,感受深切,进而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写跪着的阳光,构思大胆新奇,表现了诗人赋予表现对象以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创作才能。在这首诗中“阳光”是个博大的意象,她将无限的光辉普洒大地,她将博大的恩泽广施人间;对比之下,“女孩”、“落叶”则是渺小的意象。然而,诗中的“女孩”却是“阳光”的衍生物,就像树和落叶一样;阳光则是女孩的“上帝”,是“母体”。为了使这两个不同性质的意象能够沟通,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跪”字。“跪”是全诗的诗眼,它使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