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郁达夫小说颓废感伤风格的形成和他对唯美主义的审美选择有着内在的关系.他的小说表现了理想人生和理想人性的扭曲、失落,是对现实世界的诅咒和隐忍抗争.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独特的创作风格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世人对其小说中所流露的感伤颓废情调,总是颇有微词,认为是其人生消极堕落的表现,缺乏反抗意识。"感伤颓废"作为郁达夫小说创作中最醒目的精神特征之一,有其时代、个性和审美等多种因素。实际上,郁达夫小说中的颓废消沉是表象,反抗才是实质。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的作品中总弥漫着浓郁的感伤情绪,带有明显的世纪末颓废色彩。郁达夫作品之所以会有这样浓重的感伤情绪,除了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他个人的独特生活经历之外,西方世纪末非理性主义思潮,特别是唯美主义对他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从郁达夫审美主体接受心理及其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出发,探讨郁达夫对唯美主义的选择及变异。认为郁达夫在个性气质、人生经历及传统文化心理方面与唯美主义有着精神上的联系,但对它的吸收有选择性和差异性,特别是赋予颓废以新的内涵,将它转化为对现世反抗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5.
爱米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南方没落种植园主的女儿——杰弗生小镇上存留的唯一的一位女贵族。她从小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世俗等级观念及清教禁欲主义的双重毒害,性格严重扭曲,导致她在和自己的命运抗争的过程中,与北方包工头伯隆·荷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告终。爱米丽的爱情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叶云 《文教资料》2012,(17):15-16,23
李碧华小说是一个瑰丽的世界,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苦痛,其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流动着抗争与不屈的精神,但结局却是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只能陷落和屈服于命运,抗争是颓然的。李碧华将这些归于不可抗拒的命运。她小说中的人物最终结局或死亡或黯然离去,为我们展示了命运的凄艳、绝望与无奈。她小说中的宿命思想有其无法摆脱的根源,不仅源于香港社会、个人因素,还受到西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小说极易被误读的地方很多,而性及颓废、感伤既是郁达夫作品的内容,也是其作品的形式,更是作者通过叙述技巧与文学阅读之间达成的一种反常化美学效果。郁达夫小说中的“人”是要通过人的自然性内容的露骨表现,完成他对人的社会性的怀疑和“轻视”及对人生悲剧性的体认和思索。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小说所体现出来的颓废倾向及作品中关于性的描写历来成为评价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维度,他的隐逸气质也成为人们指责其逃避现实的主要依据。然而,性的描写与颓废倾向是郁迭夫作品体验世界的独特方式,而其作品中家国意识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存在。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散文所表现的"达夫气质"并非真正的颓废、幽玄,而是伪颓废、内热的幽玄,是对生活、生命更深沉的热爱,更诗意的追求,是卑己自牧式的文人情怀。郁达夫的散文具有独特的审美情结——虚假的颓废美情结、内热的幽玄美情结和卑己的放牧美情结。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一生愤世嫉俗而又命运多舛。多愁善感的他对痛苦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这种经历与性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郁达夫小说的悲剧审美取向。郁达夫曾表白说:“世人若骂我以死为招牌,我肯承认的……我只求世人不说我对自家的思想取虚伪的态度就对了,我只求世人能够了解我的内心的苦闷就对了。”作者显然在提醒我们不要被其小说感伤或颓废的表象所迷惑。郁达夫小说的主题意蕴,在独特复杂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最终家园是美学。郁达夫的旧体诗,以思想和情感为文学的立场,纯然情绪的自然呼吸,逸出了为宣传的文学的理智怪圈,而发酵为呕心血、耗生命的梦境。达夫的旧诗,可以说近绍龚自珍、黄仲则、苏曼殊,口吻、神情、风调、气质,均有逼肖之处。其诗情绪的调子,是自伤自怜,敏感绝望之中,又含有敢于自决、书剑飘零的袅袅悲慨,以及于醇酒妇人的人生消遣中寻绎出来的无尽感喟。达夫旧体诗的奇味,可以说是受了他革命理想、才子人格、士夫遗裔(名士作派)的三重挟制,梦萦近事,却又心痛无寄,慷慨使气中每多踟蹰伤感。耿介正直而备受排挤,屡遭挫折而绝顶热肠,身世的牢愁结合哀时抚事的忧愤,造成他的忧郁总有一种桀骜的悲慨。达夫的诗县风华典丽而兼以郁怒清深的。  相似文献   

12.
白薇是中国颓废主义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家之一.论文以白薇的坎坷人生经历为切入点,深刻分析了其颓废主义创作手法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过程.从白薇的第一部剧作<琳丽>开始,美与爱的主题就开始显现.到了<访雯>,白薇就达到了颓废主义创作的顶峰.<访雯>与意大利文学家加百列·邓南遮的<死城>有着众多相似之处.爱、死和美是两部剧作中共同关心的主题;宝玉跟晴雯的绵绵爱意与里奥纳多跟妹妹玛丽亚之间的爱情都属非比寻常的兄妹之恋;两部剧都注重了对场景和情节的刻画,反映出颓废主义的精神特征.但是,如果从女性解放的角度分析,白薇笔下晴雯的形象已经超越了邓南遮的玛丽亚;同时,宝玉的形象又为亚莱桑特罗这个人物所不及.总之,白薇<访雯>的创作源头很可能来自邓南遮的<死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超越,因而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解析了郁达夫小说作品中的颓废情调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分析了这种颓废情调与“五四”时期人的意识的觉醒的联系,这种觉醒不仅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的觉醒,同时还有人作为进化物的一种精神上的觉醒。郁达夫作品中的这股颓废情调还饱含着他本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一个对祖国满怀感情的人的强烈呐喊。  相似文献   

14.
郁迭夫的"身边小说"<沉沦>,以"他"为自我影像,借助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在特定时代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渴求个性解放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小说具有浓厚的抒情性特征,这种抒情性功能是通过郁达夫小说叙事的样式来实现的。郁达夫小说在叙事上具有“叙事的琐事化”和“琐事的情意化”的特征。他的小说不追求完整的情节叙事,而是以日记式的“琐事”展开,具有高度个人化的特征。情感的表达在这些个人琐事的表述中得以展开,“琐事”型的叙事单元由作者情感的内在贯穿而获得了新的统一性,从而形成具有抒情功能的琐事型叙事样式,这是郁达夫时现代小说叙事的抒情化变革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是20世纪取得巨大成就的作家,但是他的文学史地位一直和他的文学成就不相称(至少在中国大陆),他一直背负着“消极颓废”和“结构松散”的评价。因此,从文化禁忌和结构观念这两个方面探讨制约郁达夫小说评价的因素,可以看出对郡达夫的评价一直处于理性话语的压抑下。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伦理观念的冲突导致郁达夫感性生命敞开与囚禁的紧张;价值择取的失范和对当下生存的超越性关切使其深陷沉沦与忏悔的困境;对文明的绝望和隐在宗教情怀,又使其散发着“黑色光辉”的作品透溢出救赎的渴望与期待,从而达成有信的写作文学样态。在如今价值失据的时代,吁求审美与伦理相统一的文学在场。  相似文献   

18.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李渔在短篇小说创作中经常反思“情”、“理”两者的关系问题,在叙写男女之间的感情时也不例外。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情理兼顾”既横贯于李渔短篇小说的内在架构,又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情理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论述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所表现出的独特的人生世界。暴露丑恶构成张爱玲小说世界的主旋律。作家善于从婚姻问题,两性关系的视角上暴露旧中国大都市中上层社会人们的丑恶行径和颓废、堕落的情绪;善于从剖析女性心理入手来折射中上层社会的丑恶,探索她们在现代婚姻关系和家庭中的地位和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