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编辑实践活动的一般性是由实践活动的对象所决定的。编辑实践活动对象的制约作用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编辑客体的内容制约着编辑能动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编辑客体的文字表达和内在逻辑结构也制约着编辑能动作用的发挥,编辑主体是社会的精神产品的完成者,编辑实践活动的核心是编辑的审稿活动,编辑的审稿本质上是对一个特殊认识对象的再认识和再评价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认识的主体以群体的形式与客体相对应;这一群体又是多种多样十分复杂的,人们对此划分的标准也各有差异,这就不利于对认识群体的了解和把握,笔者试从认识论的角度,从认识的客体方面进行分类,即以主体的认识对象来划分,这既可以促进对认识群体研究的深化,同时对调动认识群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意向性心智在认识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主体与世界相关联的过程中,是指主体在认识世界、社会交往、生产实践等活动中通过意向性的指向能力产生的驱动认识和实践活动、设定对象的理解、决定认识对象的选择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公有制问题上,存在着以下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公有制主要是国有制,否认集体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是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就是要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绝大的比重;三是认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只能是国有国营;四是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层层落实。木文对这几个误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重,公有制为主体是数量和质量相统一,公有制具有多种实现形式和一切从发展生产力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认识主体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涵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进而变得更加丰满。认识主体的复杂性在认识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信息哲学认识论所提供的相关理论、方式和方法,为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主体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对认识主体复杂性的研究有助于充分认识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我们所面对的复杂的对象世界。  相似文献   

6.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感知世界的言语形式。发话主体感知世界与认识世界不同:认识世界所依据的是事物的本质,所以,它的对象往往只能是处在固定关系的联系中的客体;在感知世界中,事物的关系和联系却是流动的,变化的。这样,形成了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区别。就艺术语言的言语表述来看,它反映的虽然不完全是客体,但它是客体信息对主体情感的激活。它有的指称相同,但语义却不同,有的无指称,但却有内容。这样,增强了人们 对艺术语言描写对象的感知度,淡化了对描写客体的抽象度。  相似文献   

7.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论在教育实践中会引起人们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 ,最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学校教育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存在物 ;学校教育自身并不是发展变化的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被动的可塑物而不是具有主体性的主体 ;学校教育的作用是绝对的。这些认识反过来影响了人们的正确的教育实践 ,最终影响了人们对学校教育作用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8.
创造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一个本质的和内在的方面。从认识对象看,创造性认识 是以新的认识问题或认识矛盾为对象的;从认识主体看,只有具有创造力的人即创新主体才能从 事创造性认识活动;从认识过程看,创造性认识是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特殊认识活动;从认识特 征看,创造性认识的本质特征就是其创造性;从思维方法看,创造性认识的思维方法也具有探索 性和开创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常规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从认识结果看,创造性认识是能获取 创造性认识成果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9.
在对邓小平理论内容简单介绍的基础上,从认识论角度对其精髓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是价值认识和事实认识的统一;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统一;是认识特征的体现。最后指出:正确认识、把握和创新“解放思想、事实求是”这一精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认识的主体以群体的形式与客体相对应。这一群体又是多种多样十分复杂的,人们对此划分的标准也各有差异,这就不利于对认识群体的了解和把握。笔者试从认识论的角度,从认识的客体方面进行分类,即以主体的认识对象来划分。这既可以促进对认识群体研究的深化,同时对调动认识群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的利益。利益在实践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三种作用:利益是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对实践活动具有导向性,决定着实践对象的选择。实际上这些基本作用是内在地交织和渗透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的。而且任何利益在实践中的作用都具有社会历史性,都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主体利益的变化与其所处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并非绝对同步的。主体利益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单独拓展对主体利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为此,就要研究利益在实践中的作用,并通过研究而确立有利于人类实践的合理的利益。这样,才能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  相似文献   

12.
Desires may be viewed as emotions that are structuring and structured by social inequalities.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sexual desires may surface in everyday classroom interactions. It argues in particular that anti-racist sex education requires not only an awareness of a racialisation of sexuality but also of the sexualisation of race. Focusing on students’ images of desire and a selection of music video stills, the paper investigates in which ways racialised and gendered desires are relevant to students’ imagination – and how they negotiate them in the classroom. Young people’s ethnosexual imaginary reveals an affective investment on the part of adolescents in racialised sexualities in visual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participatory arts-based workshops, the paper analyses how images of racialised desires are transformed into material objects of boundary work. The paper concludes by proposing the re-enactment of young people’s imagery as a means to open up an affective space for negotiating desires and disdain.  相似文献   

13.
认识对象论     
刘秀萍 《教学与研究》2006,42(10):89-94
在由认识主体、认识中介和认识对象组成的认识结构系统中,目前认识论研究中对认识对象的探讨显得非常滞后。然而,随着当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纳入实践活动和认识视野中的对象更加繁杂多样、变化多端,亟待从理论层次上予以抽象、分类和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提供了解决认识对象论的前提和思路,本文以此为根据分析了认识对象的类型,概述了认识对象的特征和功能,初步勾勒出认识对象论研究的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14.
逻辑是人的全部意识活动的必要条件。逻辑在认识中有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四种作用:逻辑使人的认识具有秩序性、本质性、严密性和预见性。逻辑在认识中的作用来源于实践。  相似文献   

15.
全息论是一种新的宇宙论,从全息论的视度来看人的认识问题,可以得出许多新的结论.认识的发生和形成是一个全息重演的演化过程.其理论的基点或理论预设是认识主、客体的同源、同构性,认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认识的主客体具有相同的信息源且二者全息统一,故而彼此可以实现认识.认识的过程即是信息的双向交流或全息共振.认识的最终实现是通过全息重演进化来完成的.认知思维结构与社会思维方式的形成,既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也是认识得以实现的基础,而认知思维结构与社会思维方式的最终确立,正是自然界长期重演进化的结果.认识的重演发生也就是认识论意义上认识本体向认识主客体的分化过程,是认识本体全部信息的有序化展开.  相似文献   

16.
荀子人性论具有双重维度,即欲望之性与认知之性。其性恶论指向欲望之性,且是针对过度纵欲导致社会偏险悖乱而作出的利害权衡判断,并不是传统所认为的针对人生而有欲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仁义被确认的内在根据是认知之性,但先天的认知能力是价值中立的。价值的大本大源乃是使社会正理平治的"礼义",而"礼义"所代表的社会秩序之"善"内化为主体之"德",取决于认知之性的"化性而起伪"。"化性而起伪"乃是"化"人的认知之性,即化心;而非传统所认为的"化"欲望之性。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utilizes linear and log‐linear stochastic models to examine the impact that a variety of variables (including graduate education) have on M.S.W. students' desires to work in clinical practice. Data was collected biannually (between 1992 and 1998) from a complete population sample of all students entering and exiting accredited graduate programs of social work in California (n = 5,793). The influences of past practice experiences, professional motivations,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ideological affiliations, an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xperiences while a graduate students were all examined.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re is tremendous commonality in the variability of interest toward doing clinical practice among all student groups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graduate studies.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students of varied ethnic, social class and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s/affiliations, along with students of varied ages did not differ in their desire or interest to engage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desire to prepare for private practice had the strongest influence—that was maintained over the course of their education—on students' interests in clinical social work. Desires to work with the poor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students' desires to be clinicians who wish to apply their trade across a wide variety of problems an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8.
论转义修辞在话语活动中的审美认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构造观念的过程中,以转义修辞的方式加以审美地把握,并由此建构了我们的认知.转义修辞建构认知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方式作用于人的主观观念,首先通过语言以感性的、形象的、情感的力量影响或改变人的判断、理智甚至思维.新诞生的话语欣喜地以审美击破旧的认知、构建新的认知,这体现了审美与认知的统一,转义修辞通过确立审美认知解构了概念认知.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法对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泰国语专业一年级专科学生进行为什么和怎样学习泰语调查,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学习动机中,学习欲望和内部动机是高职应用泰国语专业专科学生泰语学习成绩的主要相关因素;学习策略中,情感策略、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是专科学生泰语学习成绩的主要相关因素。学生自我评定泰语水平依次与学习欲望、内部动机、情感策略、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The memories of treasured objects are essential in giving life meaning.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n later adulthood, most changes involve significant loss including los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ability, loss of family and friends, and loss of possessions. Objects and their associated memorie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maintaining an internal working model of self.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object memories in the lives of elders in a residential home. An interview process is used to examine the functions and memories of objects for elderly men and women. These objects and memories became the means of communicating the substance, meaning, and justification of a life history. Good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 are places where the elderly are respected and allowed and encouraged to have personal i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