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语文专家崔峦老师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众所周知,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一、依循层次 ,分步进行美国学者史密斯把阅读分为四个层级 ,即第一层级为认知性阅读 ;第二层级为理解性阅读 ;第三层级为评价性阅读 ;第四个层级为创造性阅读。这个理论比较准确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规律 ,符合当前阅读教学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因此在单篇阅读教学中 ,按照这四个层次分三步进行 :1 通读 ,整体把握 ;2 精读 ,品味赏析 ;3 研读 ,扩展质疑。其中读是主体 ,学生理解、分析、质疑、联想、创造必须建立在读的基础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采取多种阅读方法并且要体现出层次性。如 ,第一遍读让学生能复…  相似文献   

3.
"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内容要靠读,感受课文情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文字更要靠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谈谈“会读”课文的思路○覃章俊(湖北省松滋市农牧教研组)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和阅读教学规律,小学生阅读要通过内部的言语把阅读材料变成自己理解的内容,必须遵循这样一个思路“读通———读熟———读懂———会读。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几乎都跳过“读通”...  相似文献   

5.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与写话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其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会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必须要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及其遣词造句的妙处.在阅读教学中,笔者采用"随文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写作,以读助写,借写促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阅读兴趣,并且已具备独立分析和感悟文章的能力.在高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忠于内心的感受,用独立的思路解读文本,让个性化阅读引领阅读教学的新风尚.  相似文献   

7.
阅读能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小学阅读教学是为学生将来的阅读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阶段,所以,老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要保证阅读的有效性,要多种教学手段并用。阅读教学的开展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要想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就要先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阅读活动以独立思考为主,阅读的过程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过程。思维活动靠内部语言进行。如果是边读边思边读读议议,把理解的东西用外部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但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互相的思想交流,也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阅读教学中的读议训练是很重要的。一、解疑性读议——阅读教学主要应训练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解疑性读议,就是由  相似文献   

9.
曹燕 《学子》2015,(6):44
所谓"读"即朗读,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充分朗读,做到读准、读顺,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引",即引导,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要注重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引导,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拓"即拓展,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充分拓展,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其中任何一点,阅读都是不完整的,也只有将这三者有机整合起来,阅读教学效率才会得到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0.
在备战高考的压力下,在快餐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学生已经鲜有机会静下心来专心研读,探究文本的深刻意蕴。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教师要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把握时机,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巧架桥梁,引"读"入胜。先要重视阅读的根本——"积累性阅读",然后传授创造性阅读的方法,提供个性化阅读的空间,进行"理解性阅读";同时重视拓展研读,深入研讨,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提倡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收获创造性阅读的果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